广西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广西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摘要】本文探析了广西花山岩画源远流长的历史;分析了具有鲜明壮族文化传统的特色;阐述了岩画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绘画地势、图像组合、绘制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评价了岩画高超的艺术水准,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应重视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广西;花山岩画;民族文化;历史文化

岩画,是指刻画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图画,也称崖壁画。岩画是人类祖先社会生活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了解当地民族产生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广西花山岩画被誉为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关于花山岩画的基本情况、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析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更好地认识花山岩画的地位与作用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管见。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广西崖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左江流域的凭祥、龙州、宁明、崇左、大新、天等、扶绥等七个县属的绵延200多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共183处。其中,宁明的花山岩画发现最早,是世界同类

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故将左江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所处的左江流域在古代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直到宋代,这些崖壁画才渐为世人所知,并记录入籍。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卷八记:“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两广地区可行船而又有“鬼影”(即岩画)的“深溪”目前仅见于左江流域,故这里所说的“二广深溪”可能是指今左江流域,则这便是有关花山岩画的最早记载。明代张穆的《异闻录》里说得更明确,也更神奇:“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段话还记载在清代汪森著的《粤西丛载》中。清末编纂的《宁明州志》中也有一段关于岩画的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

弄清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是探讨作画民族和画面内容的重要基础。由于缺乏直接证据,专家学者们看法不一,“不早于春秋晚期,又不晚于西汉”、“战国到东汉”、“早不过东汉,晚至南朝末年或隋代”、“上限可推到战国晚期或稍前,下限到唐,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其高潮”等等。还有专家提出,要解决花山岩画的断代问题,目前已经很难找到直接证据了,只能根据一些间接材料进行判断,

具体途径大致有三:一是从所有画面中找出年代明确的典型器物图像,再结合邻近地区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的年代来推定岩画的年代;二是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上找出类似左江岩画图像的花纹图案,然后根据该青铜器的年代来推定岩画的年代;三是采集若干位于岩画之上、之下或近旁的钟乳石标本以及可能与岩画有关的木质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然后根据这些年代数据来推定岩画的年代。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材料进行分析,多数专家学者推断花山岩画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间内绘制的。以目前的测定技术,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由此看来,花山岩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反映的是古代左江流域民族的社会生活情景,是该地区民族先祖智慧的结晶。2000多年来,花山岩画虽然饱受日晒雨淋,风吹霜打,但至今仍熠熠生辉,悠久的历史使得它的文化底蕴倍加丰厚。

二、特色鲜明的壮族文化

花山岩画由何人所作,反映的是什么民族的文化,这是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花山岩画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征,应为壮族祖先创作。

1、岩画位置临江,其为壮族所作的可能性极大

据考察统计,在已发现的79个岩画地点中有71个地点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及黑水河两岸的临江峭壁上,占岩画地点总数的89.8%,其中又有8%处于河流的拐弯处。这些岩画多选

择宽大、平整、高峻陡峭的临江一面崖壁作画,画面一般距离江水面20~40米,最高可达120米,崖壁底部多有因岩石风化崩落堆积形成的倒石锥坡或错落体,有的山崖下部直接与江水相接。而专家研究认为,民族的分布具有“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瑶族住山头”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花山岩画极有可能由壮族祖先创作。

2、对花山岩画进行考察发现有一些图形互相重叠

有的画面已经风化褪色,只剩下淡淡的模糊不清的笔画,而有些画面至今依然鲜艳夺目;同一处崖壁有的画面已经被钟乳石覆盖而有的画面未受影响等等,这说明作画的时间有先有后。相关研究也证实,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早期至东汉之间,前后经历了600多年,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前后几百年绘制的画像分布集中,绵延200多公里,虽有演变,但大体相同,说明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应是某个世居民族所为,而非民族迁徙过程中的即兴作品。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这段记载表明,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形圈,是当时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区。壮族的先民是骆越人,而骆越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活动范围在广西境内大致红水河以西的左右江流域、郁江、浔江南岸直到北部湾

畔。可见,花山岩画由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可能性很大。

3、人们普遍认为壮族存在“蛙文化”

因为其绘画有花山岩画蛙型人,器物有铜鼓上的小蛙和累蹲蛙(大蛙身背小蛙),节日有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的蛙婆节,民间文学有《蛙婆节传说》、《青蛙仙子》、《青蛙女婿》、《蛤蟆的故事》、《蟾蜍儿》、《农妇和蛤蟆》、《癞蛤蟆娶员外孙女》、《蛤蟆登殿》、《蟾蜍王》等,古歌有《青蛙歌》等,舞蹈有花山岩画蛙型正面人像的集体祭祀舞、红水河上游蛙婆节之蛙舞、桂中来宾、象州、武宣师公舞、扶绥师公行马舞等。将花山岩画人像与壮族使用的器物及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岩画表现的是壮族的文化。

4、人物发式具有壮族特征

观察花山岩画,发现数个人像头部的顶端、侧端或后端一般绘有椎髻,这是当时百越地区最富特色的装束,也正是壮族的古代发式。《史记》卷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糜莫之属以什数,淇最大,自淇以北,君长以什数,邓都最大,此皆魅结(即椎髻)、耕田,有邑聚。”壮族古称摆夷,此处所言之“夷”当指壮族。可见,花山岩画反映的是壮族的社会生活。

三、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汉朝统治岭南,重点放在郡治周围,对偏僻县份“以其故俗治”,社会性质未发生较大变化。东汉初年任延为九真郡太守时,当地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