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导读: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网!
“十四年抗战”概念确实有悖于我们耳熟能详、已成为常识,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八年抗战”概念。而与舆论表现出的惊讶不同,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例如,早在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北大教授金克木就曾说道:“追本溯源,大战的开始并不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也不是1941年6月德国袭击苏联,也不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引起英、法对德宣战,实际上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的1931年沈阳的‘九一八’和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
但是,对于十四年抗战概念于史有据乎?我们还必须得回到历史当下。
十四年抗战有历史支撑
日本帝国自明治维新后以英为师,脱亚入欧,内政外交追随世界列强的殖民逻辑,企图“八纮一宇”,开疆土于四方,通过“赌国运”,在清末接连战胜两个大国中国、俄国。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重创了日本列岛,为解决经济危机,日本政坛与欧洲意、德一样,普遍右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并影响日本政治,九一八事变就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国民政府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消极应战。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的政治、财政、军备,无法与已经现代化了的日本抗衡,中国只能暂时隐忍。但隐忍并不意味着投降,国民政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开始布置国防工程,并将一部分工厂向内陆迁徙,加强对经济资源的调查和管控。
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通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政策,提出通过抗战“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在东北组织了磐石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珠河游击队等七支抗日游击队。
除国共两党外,其他中间政派抗日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大公报》《申报》等媒体纷纷发声,批评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提出抗日要求。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各党派、社会
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有助全面研究抗日战争
事实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更具体的意义是指中国全面——各阶级、政党、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抗战,这也是抗战结束后经过共识形成的一个名词。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
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
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也是基于此,史学界才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不过,人类社会的事件一旦完成,便被封存进了历史。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就是尽量按照史料临摹后的构建。而且这种历史书写往往带有时代的温度和个人的体验,所以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人类的社会时间分三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现在”的合理性,往往要通过“过去”来
说明,所以“现在”若赫拉克利特所言说的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过去则生生不息,
不断地被现代人言说。而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纠正、改变对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
【相关问答】
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按照一般常理,一场战争的开始时间,不应当有什么分歧。但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同时,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并为抗日进行了坚
决斗争。然而,他们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仍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反对国民
党政府才是“抗日的前提”。这样,国民党枪口对内,“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要抗日而中心
是反蒋。当然,国民党“攘外”(抗日)是假,对日妥协是真;共产党抗日是真,但在认识形势
与组织抗日斗争的策略上走上了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道路。国共两党两种性质的错误,殊途同归地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全国抗日战争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广泛地集中地
统一力量,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大的曲折。这种历史的反差,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复杂性、特殊性的关键所在。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
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
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
把问题简单化了。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
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
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
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
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