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清代的科举制度的废除

11历史师范班

范天文

201124143113

【摘要】: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清代科举制度特点废除影响

【正文】:

科举制度由隋朝开创,期间经过唐宋两朝的完备,是隋朝以后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到了清代,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晚清时期,买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早在明景泰五年就出现了“捐官”制,买官一度被合法化)。当时中国的风气,读书人考不上功名的,不是去当幕僚,就是经商做买卖。当幕僚要托关系,会走后门;经商则自然需要一笔本钱,这两者对于众多的下层民众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鸦片战争之后,“船坚炮利”的西洋舰队让国人猛醒。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终于在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的最完备时期。清朝的科举制度分院试(或称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院试在府城或省直属卅治所举行。院试之前有两次预备性的考试,一次是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另一次是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者不论年龄都称为“童生”,所以由童生参加的院试又名为童试。院试分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合格者称“进学”,具备生员的身份,一般称为秀才、附生或相公。岁试成绩分六等,一、二等方可参加科试。科试成绩也分为六等,也是一、二等才可以参加乡试。在岁、科两试中考在高等的秀才,由国

家供给廪膳,称为禀生。禀生之外增加的叫增生。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称为大比,所以乡试之年又称为大比之年。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发榜之时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凡是国子监和地方学校的生员都可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有了参加会试的条件。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由中央六部之一礼部主持,在京师即都城的贡院举行,因此又称“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乡试在子、卯、午、酉年,会试在丑、辰、未、戌年。参加者都是各省的举人,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同年四月进行,由皇帝亲自主考。殿试是唐代女皇武则天首创,到宋代成为定制。它是皇帝笼络读书人,加强皇权的办法,是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结成门生故吏之关系,使天下士人都成为天子门生的措施。清代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应试者是贡士,考中者统称进士。发榜时用金色榜面,故称金榜。所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成了读书人的理想目标。进士分三甲放榜: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鼎甲;二甲称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殿试之榜称甲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6〕。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上奏,要求变通科举,其中张、刘会奏主张“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袁世凯则疏列十条,建议增实学科并逐年递减旧科中的岁、科、乡试名额。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从渐废科举到骤废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