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行知思想 感悟教育真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行知思想感悟教育真谛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陈斌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具有万世师表的人格,爱满天下的情怀,改革教育的气魄,献身教育的境界。

他创立的“真人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相辅相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愈富有时代气息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要求。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关系到能否把教育努力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问题。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作出了精辟的回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深刻地揭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是我们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当今社会,“真、善、美”
与“假、恶、丑”的斗争相持不下。

“教人求真”更具现实意义。

其意义一:“知行统一”。

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心理过程。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学生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于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

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

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现象所缠绕。

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人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
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人才。

他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怎样培养人
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精神内涵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

他认为脱离
生活,脱离社会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

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考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脑、体验,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

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

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

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

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

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要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

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做什么样的教师
陶先生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

陶行知的
《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

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

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

其二,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

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