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息化还缺什么

经过十五年的谈判,11月10日,十三亿中国人终于听到了WTO之门对自己敞开的那一声锤响,中国从此进入了世界贸易舞台的中心。如何进一步在政治、经济、规则和实力的较量中扮演好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的角色?欣喜之后,我们的面前是一系列不轻松的课题。其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细胞,如何实现自身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信息化研究报告》,本文选编了报告的部分章节。

概念

弄清实质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实质——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对企业不断进行改造,是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

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特别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形态特征——在企业作业、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过程特征——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到综合应用,再到网络应用;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到部门联网、到企业联网、再到产业链联网,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阶段特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止境,企业信息化也不存在终极目标。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全方位的,企业将根据自身需要抓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投资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具有分阶段连续不断的特征。

效益隐性特征——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其效益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是单方面的;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的、难以定量评估的。

外部关联性——有赖于社会信息化良好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的逐渐完善。

内部关联性——有赖于技术创新,更有赖于体制创新,保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实施企业改革、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并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体制上为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创造条件。

了解基本框架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全面、彻底地融入企业的作业层、管理层、经营层乃至决策层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表1列出了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各个层面的基本框架,尽管各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形态不尽相同,但都是表1中部分内容的运用。

现状

探寻国外潮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以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进入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完成了工作组级、部门级的计算机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级;从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生产方式高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因特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

业信息化技术革命。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如下:

(1)在设计与制造领域,90%以上的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PP、CAM、CAE、CAT)和产品数据库技术(PDM);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一般的制造企业普遍采用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设备。

(2)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普遍围绕因特网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实施ERP战略。90%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了因特网网站;70%的中型企业在因特网上建有主页;50%的小企业利用因特网进行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国际市场竞争形态已从企业间竞争发展成企业战略联盟间竞争,也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联盟将多层式供应链改造为扁平式供应链,集成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其供应链管理可归纳为集团供应链、行业供应链和区域供应链三种类型。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已经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范畴,通过网络技术扩展至产业链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化。

分析国内状况

我国企业计算机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如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64年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歼击机零部件设计和机床改造。70年代初,我国企业计算机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1972年采用国产计算机和符号指令编程技术进行刀具设计、机床编程、计划编制以及定额管理等。80年代初,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少数机械企业引进物料资源管理软件(MRP)。80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机床厂等机械企业引进制造资源管理软件(MRPⅡ)。9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工业领先奖”。90年代后期,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渐推广。同时,因特网应用也迅速推广,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企业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根据对国内83家大型制造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大致反映当前我国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1)企业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0年底,83家企业的资产总规模达到3952.1亿元,其中净资产规模达到1278.2亿元、国有资本金占用规模为681.1亿元。83家企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417亿元,最小的6.4亿元,平均规模47.6亿元。

(2)累计信息化投资情况

截止到2000年底,83家企业信息化累计投资额占企业总资产的0.38%。其中硬件投入占企业信息化总投资66.9%,达到1220亿元;商品软件投入占19.9%,达364亿元;软件开发占8.6%,达159亿元;其它约为4.6%,达84亿元。

这些企业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现象。

(3)计算机使用程度和网络普及情况

83家企业拥有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67.7%;联网的计算机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16%;已铺设网络的业务部门只达到了实际需求的54.25%,且网络的铺设多数只在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相对薄弱。

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应该采用CAD、CAPP的部门数量/ 实际采用CAD、CAPP 的部门数量)调查表明,普及率在80%-100%之间的企业有11家,普及率在20%-80%之间的企业有47家,25家企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在20%以下。

计算机辅助设计覆盖率(应该采用CAD、CAPP的产品数量/ 实际采用CAD、CAPP 的产品数量)调查显示,覆盖率在80%-100%的仅有2家,覆盖率在20%-80%的有51家,30家企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覆盖率在20%以下。

计算机辅助制造普及率(应该采用CAM的车间数量/ 实际采用CAM的车间数量)调查显示,普及率在80%-100%的有12家企业,在20%以下的有52家企业,其余的19家企业普及率在20%-80%之间。

计算机辅助制造覆盖率(应该采用CAM加工的产品数量/ 实际采用CAM加工的产品数量)调查反映,普及率在80%-100%的有8家企业,64家企业处于20%以下覆盖率的水平上。

CIMS普及率(应该采用CIMS的子公司数量/ 实际采用CIMS的子公司数量)调查反映,普及率在80%-100%之间的企业有5家,36家企业普及率在20%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