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产业链及国际市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铜原料构成 (1)
一、精铜原料来源 (1)
二、我国铜原料分析 (5)
三、我国铜进出口情况 (8)
铜的产业链分布 (13)
一、产业链的构成 (13)
二、产业链上游分析 (13)
三、产业链下游分析 (19)
国际市场铜行业状况 (26)
一、影响国际铜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26)
二、世界铜供给分析 (28)
三、世界铜消费分析 (31)
铜原料构成
一、精铜原料来源
铜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并不能直接被人们应用,从铜矿石到精铜再到最终的消费,需要非常复杂的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铜的冶炼工艺看,可以分为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两种,火法炼铜的历史比较悠久,工艺也非常成熟,而湿法炼铜是在铜品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发明的一种工艺,用以处理普通火法炼铜无法处理的那些低品位矿、氧化矿。
铜在应用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这就使得正在使用的铜以及铜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铜废屑都可以直接回收,重新熔炼成为精铜。
用于火法炼铜的铜精矿、回收的废杂铜和湿法炼铜(SxEw)生产的电积铜是全球精铜生产的三个主要来源,2009年全球共生产精铜1767万吨,其中湿法炼铜生产333万吨、废杂铜回收288万吨,分别占精铜产量的18.9%和16.3%。
火法、湿法炼铜流程图
(一)湿法炼铜分析
湿法炼铜有硫酸化焙烧-浸出-电积、细菌浸出、浸出-萃取-电积(SxEw)等工艺,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SxEw法。
湿法炼铜可以处理传统火法无法处理的低品位复杂矿、氧化铜矿以及含铜废矿石等,适用大规模的堆浸、槽浸和就地浸出。
湿法炼铜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铜资源的利用范围,而且相比火法炼铜具备成本优势,在传统铜产地如美国、智利、秘鲁和赞比亚等都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全球湿法炼铜的主要产地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和秘鲁,智利不仅
是全球最大的铜精矿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湿法炼铜生产国,全球前十大湿法铜矿山中,有八座都在智利。
对于大的产铜国,传统铜矿区周围往往存在大量低品位铜矿、氧化矿,在以往铜矿区的基础上,就地建设湿法炼铜厂,投资费用低、建设周期短,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可以非常迅速的推广。
位于美国东亚利桑那州的Morenci矿区曾经是美国主要的铜矿之一,经过多年的开采,矿区的平均品位仅为0.27%。
在采用湿法炼铜技术行业研究后,矿区日处理矿石量可以达到70万吨,规模的提升显著降低了冶炼成本,目前Morenci矿是全球第三大的湿法铜矿区。
智利的Escondida铜矿是目前全球铜产量最大的露天铜矿,整个矿区存在大量的地表氧化矿,非常适合进行湿法炼铜。
矿区在1998年新建了湿法炼铜工厂,随即矿区的湿法铜产量迅速上升,从1999年的13.2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32.5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9.4%.
目前新建的几个湿法炼铜项目还是集中在南美的智利、秘鲁、巴西、墨西哥以及赞比亚几个传统的湿法铜产地,而现有的湿法铜矿区的扩产规模也很小,并且已有产量下降的趋势。
湿法铜的产量还难以出现快速增长,预计未来湿法铜的产量在全球矿产铜的占比将维持在20%左右。
智利的Collahuasi矿区湿法铜项目要到2011年才投产,计划产量从1万吨/年上升到6万吨/年;美国的Morenci矿区的湿法铜产量已经从2004年的37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21万吨;全球第四大湿法铜矿智利的El Abra矿区的湿法铜产量也从2003年的22.7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16.6万吨。
新建的湿法铜矿山中,最早投产的巴西One One Eight 矿区也只是在2011年
生产3万吨电积铜,而诸如智利的Caserones矿区、赞比亚的Muliashi矿区要到2012年以后才有产出。
(二)火法炼铜分析
从冶炼企业的角度,精铜的生产成本可以看成是铜精矿的售价+冶炼加工费(TC/RC)-不计价的副产品收益。
由于全球铜矿企业的强势,冶炼企业的TC/RC 费用持续走低,冶炼企业只能维持微利。
RC是矿产商和贸易商向冶炼厂支付的、将铜精矿加工成精铜的费用。
当TC/RC 高企时,表明铜精矿的供应充足,冶炼企业能够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反之,当供应短缺时,矿山在对冶炼厂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其支付的TC/RC就会下降。
TC以美元/吨铜精矿报价,而RC以美分/磅精铜报价。
将两者结合为一个数字,可以将TC化为美分/磅来报价,也可以将RC化为美元/吨报价,然后直接相加。
以TC为例来说,TC除以22.046221化为美分/磅,除以0.3(一般TC/RC的作价都是基于含铜量30%的铜精矿),除以0.965(假如96.5%的回收率)。
然后将得到的数字与RC费用相加即可得到综合的TC/RC费用。
由于矿石品位和回收率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所以并无固定的公式。
另外,部分铜精矿加工费合约中还包括PP 条款。
PP即价格分享(参与),price participation。
一般国际惯例价格基准是90美分/磅,参与比例是10%。
即当铜价超过90美分/磅(1984美元/吨)时,铜矿商将支付超出部分的10%给冶炼商作为补贴,反之,当铜价低于90美分/磅时,冶炼商将差额部分的10%补贴给铜矿商。
(三)废杂铜的回收
铜在使用的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几乎都不会改变,这在一般的金属中是十分罕见的,从这个角度,目前所有正在使用的铜都可以看作是铜的储备资源。
人们可以从废旧的设备、电线中回收铜的部件,用以重新冶炼成为精铜,这部分称作旧废铜(old scrap);在铜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铜废屑、边角料也可以直接回收利用,这部分叫做新废铜(new scrap)。
旧废铜来自若干年前的铜消费。
铜的耐腐蚀性非常好,在使用中磨损率也很低,一般情况下铜部件的使用寿命通常在25-30年之间,那么当前回收的旧废铜数量是由30年前的铜消费量决定的,当然由于旧废铜的回收成本很低,铜价的上涨也会刺激人们更乐于回收废铜。
普通机械设备、大型轮船的使用寿命通常在25-30年左右;普通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可以超过30年;建筑中的铜电线、铜水管一旦投入使用极少更换,除非建筑被拆毁;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空调、冰箱一般都不超过20年。
电子产品中的铜使用量很少,回收也有难度,一般不成为废杂铜的来源。
新废铜是在铜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产生的量只跟每年的铜加工量有关,而且这部分废铜一般情况下不会作为火法炼铜的原料,而是直接加工成为铜合金重新使用。
从地区分布上看,欧洲的废铜投入率(RIR,Recycling Input Rate)最高,亚洲次之,再次为北美。
整体上看,全球的废铜投入率较为稳定,在2006年精铜供应最为紧张的时候略有上升。
欧洲的废铜投入率最高,但是呈略微下降的趋势。
欧洲主要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战后重建以及工业化进程,随后精铜的消费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在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中精铜消费略有下降。
经过30年后,当年的铜消费逐渐转化为可以回收利用的废铜,因为欧洲的铜消费高峰在1970年以前,所以2000年之后欧洲废铜投入率不随着铜价上升而上升就很容易理解了。
亚洲地区的废铜投入主要的贡献还是由日本带来的。
日本在1966年完成工业化,1975年达到精铜消费的高峰,对应在2006年同样达到废铜投入率的高峰。
北美地区废铜投入率低于欧洲和亚洲,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铜消费结构有关。
美国在建筑方面的用铜量占到其铜总消费量的一半左右,这些用于建筑水管、屋顶装饰、电线的铜通常都不会被更换,因此回收率很低。
全球其它地区的废铜投入率随着铜价的上涨而上升的很快,但是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的精铜消费强度较小,产生的废铜的全球占比不高。
例如中国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精铜的消费才显著上升,未来中国的废铜回收的高峰至少要再过15年以后才会到来。
__
在火法炼铜的过程中,废杂铜是重要的原料。
虽然在2006年之后由于铜精矿供应的紧张以及从节省成本的角度,铜冶炼企业使用废杂铜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废杂铜回收的高峰已过,而发展中国家废杂铜回收的高峰还尚未到来,预计未来废杂铜在铜冶炼中的使用率很难再有提高,预计维持在25%左右。
二、我国铜原料分析
(一)2008年中铜原料来源及消费去向
(二)中国铜的原料构成状况
2008年中国电解铜原料构成图
(三)我国铜原料生产情况
1.铜精矿
我国铜精矿生产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江西、云南、安徽、内蒙古和甘肃等省区。
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铜精矿产量为93.1万吨(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快报数据),其中上述5个省区的产量达到56.5万吨,占当年全国
产量的60.7%;年产铜精矿超过10万吨仅有云南、江西和安徽,相对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生产规模明显偏小。
预计到2012年,我国矿铜产量有望达到120万吨,产量增长主要是来自西藏、云南和内蒙古的新增铜矿项目。
2.粗铜
自2004年到2008年,我国粗铜产量增长很快,2004年全国粗铜产量仅150万吨,2008年则增加到247万吨,年均增幅为13.3%。
粗铜产量增加较大的省份有安徽、甘肃、江西和内蒙古等,2004~2008年,上述四个省份的粗铜产量由100万吨增至168万吨,净增68万吨或68%。
2008年,我国前6个省区粗铜产量达到20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1.4%。
可以说,产业集中度较高。
2004—2008我国主要省区粗铜产量
3.精炼铜
从2004~2008年,在铜需求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国内精炼铜产量由2004年的217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37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9%。
其中,江西、安徽、山东、甘肃、浙江等增加较快。
从2004到2008年,山东省精炼产量由9万吨上升到47万吨,净增38万吨或422%,年均增幅高达51.2%。
从地区分布看,我国的精炼铜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云南、甘肃、山东、浙江和湖北等省份,除了浙江以外,其他几个省区都是一些国有骨干铜冶炼企业分布,而浙江主要是有一些铜精炼企业存在。
从产量增长变化情况看。
江西、安徽、山东、甘肃和浙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4到2008年间,产量增幅分别达到86%、77%、422%、95%和88%,其中特别是江西,虽然产能较大,但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速度。
三、我国铜进出口情况
(一)铜精矿
2008年我国铜精矿进口处于稳步增加的状态,同比去年变化最大的是8月和9月,分别达到了年内的增幅最低点和最高点。
8月份国内部分冶炼商进行了检修,是导致铜精矿进口大幅下降至32.1万吨的主要原因。
随着工厂恢复生产,9月铜精矿进口量重新回升至平均水平。
9月中国铜精矿进口量为46.00万吨,同比增加
68.9%。
由于前三季度进口比值不理想,导致中国进口铜供应减少,国产铜比例上升加大了铜精矿的需求。
此外,市场废铜供应偏少也是铜精矿进口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从年度铜精矿进口趋势对比来看,自2005年铜价强劲上涨,我国铜冶炼产能进入高速扩张期,对铜精矿的需求量也大大攀升,2007年,产能扩张得到释放,对铜精矿的需求达到前期的高位。
2008年,国内铜精矿产能扩张速度不及铜冶炼产能扩张速度,且废铜价格和货源供应的变化频繁,导致中国进口铜精矿量突破2007年高位,创历史新高。
2009年,国内铜精矿产量和需求都迅速增加,导致中国铜精矿进口量再次突破,超越2008年,再次创造新高,如下图:
(二)电解铜
从03年到06年,由于中国电解铜产能不断扩张,电解铜自给率有所提高,中国电解铜进口量随之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06年因中国国储局抛铜,国内铜供应充裕,进口量跌至谷底。
但07年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以及进口比价的恢复,电解铜进口出现了巨幅增加。
08年,受比值不利于进口,及中国铜消费未大幅增加影响,进口量再度回落。
2008年我国主要铜产品进口中,精炼铜、铜材、铜废碎料等进口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精炼铜进口146万吨,同比下降2.4%;铜材进口93万吨,同比下降11.3%;铜废碎料实物量进口558万吨,同比下降0.1%。
特别是第四季度,一些铜产品进口下降幅度较大。
据统计,2008年12月份我国铜材进口量仅有5.38万吨,与上年同月相比,减少了41.0%;铜废碎料实物量进口量为37.92万吨,与上年同月相比,减少15.0%。
2008年我国铜矿、粗铜等原料进口仍保持上升势头。
全年铜矿实物量进口519万吨,比上年增长14.8%;粗铜进口19.76万吨,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12月份铜矿实物量进口46万吨,与上年同月相比,增长21.1%;粗铜进口量1.93万吨,与上年同月相比,增长11.6%,明显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精铜进口数量稳步增加,如图所示:
(三)废杂铜
2008年废铜进口波幅较大,第一季度,受节后生产需要,进口量大幅增加,同比去年增幅超过50%,随着国内外铜价倒挂,进口面临亏损的情况不断严重,进口量在第二季度出现了下滑,同比出现负增长。
进入第三季度,下游企业生产淡季来临,进口量仍旧维持低。
7月进口量回升,但好景不长,因奥运会期间海关报关时间延长及废物回收勘察力度的加强影响,8-9月废铜进口量再次出现负增长,10月因铜价暴跌,中国废铜贸易商出现撕毁合约的情况,进口量降幅达到年内低点。
从年度数据来看,中国废杂铜进口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走势,与铜精矿一样废铜作为铜冶炼原料的补充,随着中国铜冶炼企业的产能扩张而进口量增加。
同时,作为铜加工的原材料,废铜价格与电解铜相比占有消费优势,我国在2007年以前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也促使对废杂铜拆解加工的投资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废杂铜需求的增加,进入2007年废铜进口突破500万吨。
2008年,废杂铜作为铜冶炼原料的重要补充,进口量仍然维持在500吨以上的水平,但因货源及价格的波动性造成贸易商及下游的进口积极性下滑,其进口量相比2007年出现了小幅的下跌,但我国仍为废杂铜的主要进口国。
(四)铜材进口情况
2008年一季度,受春节休假影响,终端企业开工率处于低位,铜材进口量也就降至了6.86万吨的年内低点。
第二季度,开工率回升,铜加工企业旺季来临,对铜材的需求也达到了年内的高点,铜材进口量随之攀升至9.81万吨的全年最高点。
第三季度,铜材消费进入淡季,进口量回调至8万吨附近。
第四季度,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危机影响铜材消费,中国铜材进口量逐月递减,达到了年内的低点。
铜的产业链分布
广义的铜行业分为铜矿开采,铜冶炼、铜加工以及铜消费四个环节,其中,在整个产业链中,铜矿开采属于产业链的上游,由于铜资源稀缺,铜矿开采获得大部分的行业利润;冶炼环节属于产业链的中游,一般只赚取一定幅度的粗炼与精炼费用;中下游加工企业的生产主要根据消费企业的情况而定,消费环节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机械制造、通信电缆、建材行业和空调行业,各个产品的毛利率视具体种类而定。
从狭义上讲,铜行业仅包括铜冶炼的生产环节,它的上游包括铜矿开采,下游包括铜的加工、消费环节。
一、产业链的构成
铜产业链结构图
二、产业链上游分析
(一)中国铜资源特点
中国铜资源人均储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
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铜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为27.4%。
总体来看,我国是铜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
我国铜资源的特点有:
矿床规模小:大型矿床仅占2.7%,中型矿床占8.9%。
储量在500万吨以上的矿
床有江西德兴铜矿524万吨和西藏玉龙铜矿650万吨。
矿石品位低:我国铜矿储量的平均品位为0.87%。
储量200万吨以上的矿床,品位大都在1%以下。
斑岩铜矿床的平均品位为0.55%,低于智利,秘鲁的1.0%-1.6%;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平均品位0.5%-1%,低于刚果,赞比亚,波兰的2%-5%。
共伴生矿多:我国共伴生铜矿区达187处,占所有同矿区的比例为13.11%。
矿体复杂,开采成本高:探明的矿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呆矿”,可利用的铜矿山354处,查明储量1504万吨,以目前国内产能计算,铜资源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不5足年。
(二)铜矿储量及分布综述
全国矿产分布图
中国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皆有产出。
但全国铜矿资源储量水平不一,主要分布在西南三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秦祁昆成矿带以及辽吉黑东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
铜矿储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西,其铜储量占全国的比例为26.17%,其次为山西、云南、内蒙古、安徽和西藏。
而铜已占用保有资源储量以江西为最多,铜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西藏最多。
截止到2007年,全国正在开采利用的铜矿区734处,占用查明资源储量3948.57万吨,约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55.17%;其中基础储量2174.45万吨,约占全国基
础储量的74.16%。
2001-2005年,中国铜矿资源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查明资源储量维持下跌态势。
这与需求强劲、开采过度、勘探进展缓慢有关,但2006-2007年,随着勘探投入的加大,我国铜矿勘查在老区和新区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使我国保有资源量在连续多年下滑的基础上,止跌回升,预计近年仍将维持这一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矿山有:青海赛什唐(金属量0.5万吨/年)、黑龙江铜山矿区(矿石量50万吨/年)、江西富家坞(金属量2万吨/年)、内蒙古霍各乞铜矿1号矿床(金属量3万吨/年)、西藏江达玉龙(金属量3万吨/年)、青海玛沁德尔尼等(金属量2万吨/年)、黑龙江多宝山矿区(金属量4万吨/年)、四川会理拉拉厂铜矿山露天矿外围(金属量2万吨/年)、云南迪庆羊拉铜矿和普朗铜矿(金属量4万~5万吨/年)。
已列入近年建设规划的有:江西德兴银山铅锌矿区、内蒙古乌努格土山铜矿、福建紫金山铜金矿、炭窑口1号矿床。
(三)铜矿产量数据统计
2007与2008年各月铜精矿产量对比图
2008年中国铜矿产量维持增势,同比去年各月铜矿产量均有所增长。
7月铜矿产量增幅更是达到53%的年内高点,年内增幅平均值为20%左右,易贸金属认为,这主要是受前三季度铜价维持高位,铜矿开采利润丰厚影响,但因为我国资源有限,难以发现大型矿山,开采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的矿山上。
根据全国矿产储量数据库200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资源储量大于50万吨(铜金属量)的矿产地40处,其中生产和基建34处,计划近期开发3处,几乎没有可供近期建设
大型新矿山的后备资源储量基地了。
这对未来铜矿产量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因铜矿建设开采周期较长,2009-2010年铜矿产量仍将维持缓慢增长的态势,预计2010年我国铜矿山的供应能力可达到100万吨/年(金属量)。
(四)中国2001-2008年铜矿自给率变化
2008年,中国冶炼厂新扩建产能总和达到17万吨,相比2007年的97.5万吨已大幅下降,国产铜精矿的产能扩张速度仍然低于电解铜。
因此,2008年中国铜精矿自给率与2007年持平,为35%,仍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位。
但结合原生精铜比率变化则可发现,2008年矿产铜在电解铜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小幅回升,这与2008年废铜价格与电解铜趋近,导致再生精铜利润低于原生精铜有关。
我们认为,由于资源的可开采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将导致铜精矿的产量的缩水和价格的高企,因此利用铜产品的可回收性,再生精铜的比例扩大仍是未来电解铜生产的发展趋势。
2003-2008年铜精矿自给率变化及原生精铜比率变化
(五)中国废铜市场分布
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3个重点废铜拆解、加工、消费地区,这些地区精铜产量不足铜总产量的40%,但它们的再生铜产量却占全国再生铜产量的75.55%。
全国79.43%的铜加工企业分布在该3地区,全国82.95%
的铜在这三地区消费(指被加工),特别是江、浙、沪3省市所占分额尤其突出。
我国再生铜源的主要进口地区
浙江(280万吨、50%):宁波、台州
广东(190万吨、34%):南海、清远、肇庆
天津(45万吨、8%):天津周边地区
(六)铜的冶炼
铜火法冶炼工艺流程图
1.中国电解铜产量地区分布
2007年电解铜产量为344.1万吨,2008年为370.9万吨。
作为经济发达、贸易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华东地区集中了国内电解铜一半以上的产能,其中江西(83万吨)、安徽(52万吨)、山东(45.5万吨)、浙江(30万吨)、江苏(18万吨)、上海(11万吨)。
中国电解铜产量地区分布图
2.铜生产状况
2009年1月-2010年6月铜精矿、铜的产量和进口量情况
日期
铜精矿
产量铜精矿进
口
铜精矿进
口(金属量)
铜精矿总
供应量
精铜产量
2009年1月56700 505059 252529.5 309229.5 286100 2009年2月70800 444832 222416 293216 320000 2009年3月79900 461620 230810 310710 319400 2009年4月83200 518924 259462 342662 338300 2009年5月82900 508902 254451 337351 331800 2009年6月92300 656031 328015.5 420315.5 335200 2009年7月82800 505400 252700 335500 335700 2009年8月94300 550000 275000 369300 364900
2009年9月99000 561997 280998.5 379998.5 394800 2009年10月96700 453097 226548.5 323248.5 399300 2009年11月92000 495944 247972 339972 420700 2009年12月88500 500000 250000 338500 417500 2010年1月80000 598146 299073 379073 344000 2010年2月90000 566522 283261 373261 358000 2010年3月93000 540774 270387 363387 358000 2010年4月98000 580000290000 388000 380000 2010年5月106000 478977 239488.5 345488.5 398000 2010年6月111000 550475 275237.5 386237.5 422000
三、产业链下游分析
(一)中国铜需求概述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
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包括各种电缆和导线,电机和变压器的绕阻,开关以及印刷线路板等。
在机械和运输车辆制造中,用于制造工业阀门和配件、仪表、滑动轴承、模具、热交换器和泵等。
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于制造真空器、蒸馏锅、酿造锅等。
在国防工业中用以制造子弹、炮弹、枪炮零件等,每生产100万发子弹,需用铜13--14吨。
在建筑工业中,用做各种管道、管道配件、装饰器件等。
目前中国铜加工材已有250余种合金,近千种产品品种,是世界上产品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的铜加工材已经逐步完成了向现代铜加工材的转变,重点向高精度、高性能、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标准水
平已处国际先进水平。
铜加工材按照产品形态分类可以分为:板材、带材、排材、管材、棒材、箔材、线材、型材、铜盘条等。
(二)铜下游终端需求
1.电力行业
(1)铜在电力行业的重点应用简介
电力行业是铜的重要消费领域之一,主要应用于发电机、电动机的绕组、接线。
变电设备中变压器的绕组、接线,开关设备中接点、转换接触部分,以及输电电缆。
电力工业是国家重要基础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产业链长的特点,加大电网投资和建设力度,可以直接促进投资、消费和外贸,对冶金、建材、电气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具有明显拉动作用。
(2)电力投资结构
中国电力投资结构统计
(3)电力投资未来趋势
2003-2005年国家对于电源投资增速明显,而电网发展相对滞后于电源建设,2005年国家加大了对电网投资的力度,电网投资比重增加,近几年,电网投资相对于电源投资在电力投资中占有一定优先级,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正逐步得到体现。
2002-2007电网投资比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