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

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船舶工程学院简介:
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创办的海军工程系船舶设计专业,自1953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未招生)4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设计、制造、管理等领域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
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级重点学科、智能水下机器人国防重点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在岗教职工13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6人。

实验教学中心:
1、船舶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学院下属的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作为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大三以上学生,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真正接触、参与实际课题,从而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已经成为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工作经验的科技工作者。

设计院根据多年的积累,建设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库,目前共有完整的船型资料300余项,港口与码头工程资料近百项,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数量占船舶工程学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两台激光雕刻机和两台机械切割机,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制订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

中心由20余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涉及船舶设计、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新能源开发、深海工程、水下机器人、水利水电和港口航道等专业,确保有想法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大学生“启航杯”、“五四杯”、“船舶结构物及水利设计竞赛”等创新竞赛活动为主导,开展本科生的自主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制作竞赛类活动、以普及科技知识和营造学术氛围为目的的非竞赛类活动等。

2007年,举办了首届新船型设计大赛,该比赛是我院“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开展的探索项目,2008年10月开展了首届“太平洋造船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竞赛,全校88人次参与了本次比赛。

2010年11月开展了“熔盛杯”第二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此次比赛吸引了8个院系近40组130余人次参与。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最悠久的院系之一,于1971年成立。

它的前身是由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战术导弹部分组成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
正式招收四个专业的本科生,即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

现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及“质量与可靠性工程”7个本科专业。

学院每年承担面向全校的4门公共基础课,其中“材料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理论力学”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

“工程力学”每年24个班,1100名学生,“材料力学实验”每年34个班,1360名学生。

近三年来,学院始终立足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承担了多项国防及地方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20余项,军品纵向横向课题,民品横向课题118项,其中一半以上为“三海一核”领域的科研项目。

支配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

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2项;获省专利6项。

船舶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舰船轻量化/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师资技术力量雄厚,实验设备丰富。

团队带头人邹广平教授,目前任全国复合材料设计应用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有影响的学术兼职。

团队目前有荣誉教授及技术顾问2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博士生硕士生15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研究团队。

目前致力于普及舰船轻量化概念,并在舰船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应用服役条件下环境模拟、材料与结构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轻量化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轻量化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与优化设计、舰船抗爆抗冲击材料与结构设计及模拟等方向开展研究。

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舰船轻量化的发展。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是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其中,“轮机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防及省重点专业。

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和1个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院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舰船动力的技术改良和舰船动力教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0
余部;年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7000万元。

近年来,在国家“211工程”、“973计划”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特色专业建设等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动力学院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在完善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条件、改良科研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几年,学院获得建设经费超过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舰船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及减振降噪等研发和试验平台;购置了PDA、PIV、PLF、振动噪声测量分析仪、内燃机排放测量装置、燃烧分析仪等一批国际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购买了PRO/E、UG、STAR-CD、FULENT、ANSYS、ANSOFT、GSE、NASTRAN、TG-SUIT等一批专用设计、分析软件;从事舰船动力技术研究、试验、测试和分析的软、硬件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08年,在工信部动力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学院投资1.2亿元建设的3.5万平方米动力楼、动力试验楼群已交付使用,学院的科研、教学及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可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条件。

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起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舰船装置动力专业的“蒸汽动力装置实验室”、“内燃机动力装置实验室”和“传热学实验室”,首任负责人是曾留学德国的国内动力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当时352动力教授会主任张稼益教授,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知名学者孔祥谦教授是“哈军工”“传热学实验室”创始人。

1972年至1996年,增加了“内燃机陈列室”、“燃气轮机陈列室”、“燃气轮机结构与强度实验室”和“轮机工程实验室”等;2002年,热工基础实验改为热工流体实验,单独设课;2000年9月,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包括“热工基础实验室”、
“轮机工程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和“燃气轮机实验室”等在内的3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1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和19个综合实验室。

2004年到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和“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和功能重组,初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三大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兴趣激发平台、科学素质培养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2006年6月,动力与能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了国家“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验收;2007年,中心依托的轮机工程学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专业行列;中心是黑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是在原“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船舶电器自动化”、“武备自动化”和“导弹发射装置”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7月由原自动控制系、航天工程系导弹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研究室组建成立自动化学院,是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学院。

自动化学院位于“军工”大院雄伟壮观的31#教学楼,现有计算机控制、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舰船组合导航、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系统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11个教研室,自动控制教学实验中心、惯性技术与导航、船舶控制工程、电气工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舰船组合导航、深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实验室,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船舶减摇与控制技术、导航技术与设备、自动化工程、北飒海洋装置设备等5个研究所。

学院科研、实验用地七千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5000万元,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特色。

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项,科研经费到款近2亿元。

获国家级科技奖12项、省部级奖100余项,其中舰船减摇控制技术、舰船组合导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几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

水声工程学院
水声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是在原有水声工程系、水声研究所和水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组建而成。

拥有国内水声技术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最优质资源,号称“五星级学院”。

拥有国家最早的水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最早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一个水声工程院士。

学院历史悠久,是由始建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声纳专业历经五十多年发展而来。

学院拥有两个本科专业,七个硕士专业和三个博士专业,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3人。

学院为水声行业及其相关电子、信息、环保、海洋科技等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学院已培养本科生2437人,研究生850余人,现有在校本科生678人,硕士研究生319人,博士研究生83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人。

水声行业的60%以上水声专业技术人员和70%以上的水声专家毕业于我们学院。

学院在水声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

学院装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在许多方向引领国内水声技术的发展。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居国内高校领先水平。

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水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水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

科研概况: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三十年前,水声工程学院的前身,水声工程系和水声研究所就是系所合一,以科研为主。

当时的科研编制为六十多人、教学编制为三十多人。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科研水平高,第一批博士点、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如期而至。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水声的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等领域中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涉及水下声波的产生与接收;海洋声场特性认识;水下探测、定位、导航、通信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及新技术集成演示系统。

学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是以基础研究为主。

主要承担各类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领域探索项目、目标导向项目、重点项目;也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部分国防基础研究课题、水声计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课题。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水声技术作为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主要探测、监测手段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海洋水声监测技术和海洋水下作业所涉及到的水下探测、定位、导航和通信技术将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为我国海洋探测与监测设备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以敢于啃硬骨头而著称,有一只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有着良好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和谐发展;军用与民用和谐发展;水声工程学院科研工作每年上台阶,逐渐成为我国水声技术创新的源
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技领域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历年来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等各类基金项目、国防指令性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以及众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

学院科研成果斐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重大成果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30余项。

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29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0余部。

学院重视教育研究和学风建设,学院教学工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由我院承担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全校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学院学生工作也连续多年获省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科研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瞄准国家“两化融合”需求,兼顾军民两用原则,走和谐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成立了12个科研研究室,分别为: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可信计算技术研究室、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室、RFID研究中心、数据库与知识工程研究室、软件支撑技术研究室、信息化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分布式计算与仿真研究室、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视觉与听觉研究室、机器智能与机器感知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主要科研方向有: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数据库和知识工程、嵌入式系统、分布式与可信计算、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认知网络、计算机听觉及语音信号处理等。

学院科研经费和承担国家项目情况稳步增长,学院共承担与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4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30余项,“十一五”期间科研到款年均千万元以上,近五年发表论文1300多篇,SCI/EI/ISTP收录900余篇次,举办国际会议10余次,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多项国际交流合作,申请
专利百余项,其中近1/3项获得授权,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

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院的科研工作队伍中,分别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在省级以上各类学术团体及编委会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余人次,多人出任过各类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各类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首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设计艺术学”5个二级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4个二级博士授权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学院还拥有“机械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和“机械设计及理论”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其中,“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重点本科专业。

机电工程学院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是国家CAD培训网络的培训基地。

在学校“211工程”建设中,有两个学科方向得到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持。

学院共有12个实验室,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其中,CIMS研究中心是省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加工技术实验室为部级重点实验室、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979年6月,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八系)。

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电磁工程与无线技术研究所、电工电子教学中心6个基层学术组织,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
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实验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下设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实验教学三个子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源自1984年的管理工程系。

二十五年来,学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了一代代经管人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

1985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5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1996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取得MBA试办权,2001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取得MBA正式举办权,2003年招收第一届工程硕士,2005年取得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得MPA举办权,2009年获得EMBA举办权。

二十五年岁月峥嵘,二十五年风雨兼程。

几代学人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经济管理学院已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起来,在全国先进经济管理学院中占有一席之地。

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学科发展特色、师资力量蓄力深厚、科学研究喜报频传的经济管理学院,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学院之一。

学院现已建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学”门类和“经济学”门类学科体系: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

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系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

目前在校生近1400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近700人。

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现已拥有了经管类全部专业硕士学位点(EMBA、MBA、MPA、ME),设有专业学位教育与培训中心负责专门管理,逐渐形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形象,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也不断扩大。

经管学院研究所:
经济管理学院设有船舶工业管理研究室、船舶工业经济研究室等特色研究室。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源于1978年成立的金属材料热处理教研室和1979年成立的化学教研室。

2006年,
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原化工学院和机电学院材料系整合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
院。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建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

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水下电源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创新团队和海洋先进材料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