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作者:魏文萍
来源:《商情》201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达程度更多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科学知识、专业人才和发明创造,而大学历来对前两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的快慢决定着国家进步的步伐。
我国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项国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了30多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期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规模迅增,结构多样化
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专科在校生1884.90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24.16万人。
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
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
表1 高等教育结构分布表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从以普通高校为主迅速转变为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民办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相结合的多结构教育主体,而教育机构的数目也由85年的一千多所增加到07年的二千多所。
2.制度改革巨变
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改变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国家干部身份。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的用人计划是完全结合的,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只要纳入了国家计划,进入了大学和中专,就成为国家干部。
实行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而成为了自由流动的人才。
这样,高等学校招生不再完全受当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增长计划制约,使大规模增加高等学校招生指标成为可能。
这样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
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自由流动的专门人才。
3.教育经费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的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
但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模式。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模式已被《高等教育法》所确认。
在实践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要有六种模式:财、税、费、产、社、基(财政拨款、税收政策、学生缴费上学、举办产业、接受社会捐赠、设立基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使得高等学校投入资源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仍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之中,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
科学的分析国民收入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科学的分析各类人才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实行政府投资部分币券化,个人投入分类化,实现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公平竞争。
以上三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显著的方面,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迅速发展有了可能。
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
1.高等教育产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由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创新积累知识,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同步地了解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发展功效,才能掌握企业与社会所缺乏的技术知识与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此外,由于我国从98年开始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从02年开始急剧增加,截止09年毕业生人数已610万,已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毕业生也在此环境下很难实际客观地选择一份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
“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是公认的一句话,而与此同时,企业抱怨找不到能胜任工作的劳动者,学生抱怨找不到能施展能力的工作,如此一来,技术人力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将愈演愈烈,因此在此环境下,高校必须与企业相结合,培养适合某个企业或某个行
业领域的人才,这样的毕业生能更迅速地将技术知识转换为生产力,从而既可以减轻政府就业压力又可以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将继续上升,但适学人口将在2020年开始下降,因此只有高等教育随之大众化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00万人,预计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将达到25%。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此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
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
如此以来更多的人便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高等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人类的知识财富每隔五年便增加一倍,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愈来愈快,因此高等技术人才必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技术,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日趋频繁,职业知识需求不断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迈入小康,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求知学习的愿望不断增长,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已成为共识。
因此,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应为公民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4.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经贸大市场的程度。
对117个国家的抽样调查表明,比较开放的国家在1970~1989年间的年增长率为4.8%,而相对封闭的国家仅为0.7%。
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要求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培养越来越多的熟悉世界经济贸易及生产和管理的人才,由此而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90年代更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无论何种称谓,其实质是一样的,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它不仅使人类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使人类生活
的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庄”,而且正在成为人类进步和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不仅在重塑和改变着国际关系,而且在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国际观念愈来愈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里取得了卓著成果,在新的全球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建科学的制度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紧密与企业与社会发展结合,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中立足,才能为社会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民办教育研究,2007,(01).
[2]王一兵.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战略选择.上海高教研究,1998,(6).
[3]纪宝成.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问题.中国教育报,1999.1.16.
[4]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
[5]荀渊,谢安邦.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背景与中国的实践.复旦教育论坛,2003,(4).
[6]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特点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