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培育一个多种金融产品,多种交易方式、多种避险工具;跨国界多元化、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发育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有的金融产品逐步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值定价,金融机构可以更改地按照商业原则使用金融资源,可以积极主按照内在价值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可以通过多种交易方式、分散资产组合等方式有交规避运营风险;单个投资者可以按照合理的利率水平评价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更加理性的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合理调整投资行为,可以在多种金融产品和多种交易方式中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选择,可以通过多种避险工具的选择更加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
2、是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金融业的竞争将大大加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而言,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将使其面临若干挑战;一个是高端客户竞争;一个是人才竞争;再一个就是自主定价能力竞争,即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有效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金融产品定价权是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自主定价,就必须先实现利率市场化。如果商业银行缺乏自主定价的能力,将很难有效管理其资产负债。由于我国利率一直是管制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很差,连相关的数据积累都没有。因此,通过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促使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的逐步提高意义重大。
3、是进一步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汇率自由浮动是我国早就确定下来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汇率改革的步伐非常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率改革尚不到位。一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改革,否则,国际市场变化多端,在僵化的利率体制下,国内金融业将难以应对日益频繁的国际冲击。比如,当前由于国内外利差存在,大量游资注入中国套利,既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也消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量的控制能力。
4、脱离资金体外循环的尴尬境地。利率管制,具体表现为政府或央行不允许资金供求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确定价格,而是人为的确定了一个管制价格,这个价格一定偏离了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
5、适应后世贸组织时代竞争需要如果不主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很有可能使我们在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其结果必然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出于某种劣势。
6,实现金融资源最优配置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是国家控制型,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应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解决行政管理削弱利率弹性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利率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严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暴露,从而导致利率不能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对储蓄、投资没有弹性,不能对社会资金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解决行政管理削弱利率弹性的问题。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
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2004年至目前存贷款利率及法定准备率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1、
2012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也同步下调。
2011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比分别上调0.5个百分点,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也同步上调。
2011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10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2008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比下调1.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
2007年同比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54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36个百分点。
2007年同比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
2006年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2006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存贷款利率趋势图
法定准备率
大型金融机构:
2004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
2006年提高至8%,2007年提高至14.50%。2008年提高至15.50%。
2010年提高至18.50%。2011年提高至21.00%.2012下调至20.00%.
中小型金融机构:
2004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
2006年提高至8%,2007年提高至14.50%。2008年提高至13.50%。
2010年提高至15.00%。2011年提高至17.50%.2012下调至16.50%.
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1.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多及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在买入外汇的过程中投放出去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这些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变成多倍的货币供给量,这个倍数就是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给物价造成压力,导致通货膨胀。
2. 央行实行的冲销操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给量过多,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减少货币供给量。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来回笼基础货币,而我国的实际问题是国债的规模比较小,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数量有限,很快就出现“无券可卖”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