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玉溪花灯的现状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南玉溪花灯的现状与发展

前言

花灯是云南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会活动。源于明代,流行于全国各省各地,而玉溪花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有六百余年发展历史,到目前它仍以其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形式独树一帜,是云南地方剧种的一支奇葩。玉溪花灯与玉溪文化根脉融为一体,成为了玉溪人精神世界血脉相连、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玉溪,无论你走到哪里—公园、广场还是庭院、村寨都能看到花灯表演,小则三五成群,多则人头攒动,它已成为玉溪人的精神食粮,并且,“新灯”的问世,“五大调”声腔的形成,不但开启了花灯变革的先河,更对整个云南花灯的发展形成产生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了玉溪花灯在云南灯坛中的地位,而玉溪,也有了“花灯之乡”的美誉。在2006年玉溪花灯也选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单。但目前,国外对云南花灯(玉溪花灯)的研究尚不太清楚,仅国- 1 -

(一)历史沿革

据我所知云南二十五种少数民族,真正名副其实的本地土著居民不足一半,以怒江一带为多,其余大半民族,都是在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牵涉而入。汉

族入滇较为零散,有计划大规模迁入是在明朝。移居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口耳相

传的古歌追溯其来源,入滇汉族,同样对祖先血脉念念不忘。汉族进入云南,花

灯随之传入,汉族大规模入滇,花灯逐渐蔚为大观,兴盛发达。传入云南的汉族

民间花灯演唱,阻隔在中国西南高原的群山之中,与遥远的故土失去联络,得以

保持古老面貌并自成一体,成为云南特有的民间演唱艺术。

1、明代

据史料考证始自明代施行军民屯田制始,江南军民大量移居玉溪,他们带来的江南文化与玉溪土著文化开始融合。《云南图经志》(明景泰六年,公元1445

年刊印)曾记载当时新兴州(今玉溪):“其俗好讴,州中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明良夜,放意自适,处处乡闻。或以娱饮,或以劝耕。夫人女

子为之,而面见无愧色。盖俗之流也。”这一描绘则是当时玉溪花灯广为流传的

生动记录。而他们当时所“讴”之歌,就是当时从江南和中原传入的明代小曲和

本地的民间歌谣。它们成为后来花灯音乐的渊源之一。军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

闲暇和逢年过节,结队嬉戏玩耍,载歌载舞,祭祖拜神,其歌舞的主要形式就是

花灯。因为花灯是乡间俗曲,不是文人大戏,房前屋后,田头地脚,均可以说说

唱唱,消愁解闷以为乐。

2、清代

至清初,玉溪的戏曲始见于文字记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新兴州志》

载“二月望日”、“演剧五月”。当然,更多的演剧活动,还是与玉溪迎神赛会的

社火活动,即迎土主神联系在一起的。清康熙九年,清王朝明令散军为民,休养

生息,云南人民的生活生产趋于安定,经济社会得到巨大发展,社会中的花灯活

动随之从过去单纯的祈求丰年而转为向富民拜年,花灯开始从社火中分离出来,

其功能也逐步从娱神转为娱人。

至清同,光年间,玉溪花灯除继续参加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外,相续建立了玉溪上汕头、梅园、大营街、易门城关等较为稳定的灯会一百余个。经常演出的

剧目有《凤阳花鼓》、《乡城亲家》、《包儿接姐姐》等,这一时期的花灯从迎神、

拜年到广场演出,已经具有戏曲形态,这时期的花灯,也被我们俗称为“老灯”。

- 2 -

3、辛亥革命时期

云南重九起义,护国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民主思想,推动了玉溪花灯变革。随着《双接妹》这出表现现实社会状况的花灯小戏出现,玉溪“新灯”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此后又相继编演了连台本大戏《蟒蛇记》、大型花灯记《白扇记》等剧目。“新灯”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花灯演出场所的改变,从广场“簸箕灯”走上了舞台唱庙会戏,唱万年台。之后又形成了“道情”、“走板”、“虞美人”、

“全十字”、“五里塘”五大调为主的曲牌体系。三十年代,花灯班会逐渐解体,建立了专业的戏园子,使花灯走进了剧场,走向了专业营业性演出。

1938年前后,时任云南省教育厅电影巡回教育队主任的王旦东等人创作了《张小二从军》、《茶山杀敌》等剧目,组织了“农民救亡等剧团”。既宣传了抗日救亡运动,也进一步扩大了玉溪花灯在全省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1952年玉溪专区实验剧团组的建立,玉溪花灯走向了成熟和定型的新阶段。一批老艺人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整理、改编了《玉药瓶》、《回生棒》等,其中《玉药瓶》被选为西南区代表节目之一,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第一次使云南花灯登上首都舞台。此后五十年间,在新一代花灯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创作出了《军营小戏》、《古湄酒歌》、《蝶双飞》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获得文化奖、中国戏曲奖、中国戏曲文学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也涌现出了以梅花奖得主杨丽琼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花灯艺术家。

玉溪花灯在六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早已经与玉溪的文化根脉融为了一体,成为玉溪人的精神世界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文化现象。2006年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玉溪花灯的特点

玉溪花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结构短小活泼、形式上载歌载舞,将歌、舞、戏融为一体,是民间生活真挚、纯情的反映,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动听的唱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优美的风韵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调式特点、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1、调式

音乐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音乐结构短玉溪花灯以五声性的乐曲为主,

小,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赋有流动性,乐句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在“眼” - 3 -

上落句。节拍多为2/4或4/4拍。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块板,情绪明快、活泼潇

洒、旋律优美、动听。例:

艺人供稿

2、伴奏乐器

花灯音乐的伴奏乐器很多,最常见的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鼓、铃

等,和江南音乐的乐器很相似,随着不断的变化发展,增加了琵琶、扬琴等民族

乐器,配合锣、镲等打击乐器,增添了活泼气氛,音乐民族风韵更为浓郁。

二胡月琴

3、动作特点

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因为玉溪花灯最基本的动作特点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玉溪花灯崴天下”的说法。崴是指表演者不论什么动作,身体都伸

延向上,保持着“S”形要左右摆动,形成别致的优美体态。三弦

(三)主要社会能功

1、祭拜功能

祭拜功能是很多民间音乐所具有的功能之一。拜是祭拜,拜天地鬼神、列祖列宗、并为现世后人祝福。拜灯是古老的习俗,也是民间花灯演唱中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