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XX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范文一: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

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

“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

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

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

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

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

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

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

“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

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

从教育的层面说,可能比发文件、开会宣讲的千言万语更有直接效果。

《永远在路上》还在继续,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

范文二:在这部专题片的第一集里,提到了1945年黄炎培和毛泽东之间知名的“窑洞对”,也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

当时,黄炎培说历朝历代都是“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但是等到环境好转了,就会“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

无法扭转”。而毛泽东听了这番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执政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而作风建设同样如此。这几年来,反腐败工作的确是“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但是当成绩显现、官场环境好转之后,可能也要面对“惰性发作”的“周期律”怪圈。从这个角度来说,“永远在路上”的片名或许正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应:我们需要作风建设,更需要这样的建设永不懈怠,一直坚持。

在纪录片当中,周本顺忏悔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我从小吃过很多苦,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谷春立也说:“走到今天是我没有想到的,走到今天我也非常痛悔。”最初,谷春立只是没把吃请应酬当成大事儿,但最终从吃企业的饭、用企业的车,走到了收受贿赂为企业办事的境地。

这些绝没想到自己沦为贪官的贪官,其实也是在用个人经历证明着“周期律”--他们为官之初,也都曾聚精会神、一心做事,多以才能做出成绩而身居高位,但是为官日久就往往会放松警惕,给腐败入侵以可乘之机。

根据力学定律,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一经启动的

作风建设要“永远在路上”并不难,但现实中的阻力、摩擦力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持续有不断的推力,而这股推力,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来自于民主与监督--只有民主和监督的力量不断加强,才能真正做到“永远在路上”。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在纪录片中,提到万庆良在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一个曾经拒绝普通百姓进入的餐厅里吃吃喝喝,还提到杭州西湖、北京北海等地都曾出现过把公共资源圈起来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那么,如果所有被圈起来的公共资源都成为人民群众监督的焦点,都受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推力,也就会持久而强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