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及人与自然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调查及人与自然的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黄河生态问题不是个简单的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反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而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生态问题使沿黄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且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对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二是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三是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沿河地区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四是沿河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生态问题使沿河环境失衡,严重威胁了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还有多种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河道萎缩。五是改变了河道冲刷模式。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增加了决口和改道的风险,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则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像兰州这样的流域城市,用于生活、生产的水资源来自于黄河,但与此同时,产生的污废水也排入了其中。流域中的城市又上下互相关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生体,于是这些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关系到城市生产发展乃至是否毁灭的关键问题。

兰州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兰州市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相对应,产生的工业废水逐年增加。同时,湟水等主要支流沿途也接纳了大量的污废水,又加重了黄河兰州段水质的污染程度。加之沿河城镇人口急剧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天然水量减少,用水量大增,使水体环境容量和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污染负荷加大,导致黄河水污染日益加重,根据调查表明,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黄河上游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沿河水库蓄水量也在下降,导致水资源的整体需求趋于紧张。而工业废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主要污染源,其年排放量将超过5000万t,而其处理达标率仅为59.7 %。这便是黄河流域兰州段水资源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情况以及污染特点和变化趋势。而污染的源头则在于早期由于国家总体规划的安排,兰州城市规划和建设均以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兰炼、兰化、西固热电厂等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当时都没有考虑到环保这一因素,污染物排放对空气、黄河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另外,由于重工业布局集中,结构不合理,主要的大中型企业又大多为原苏联援建项目,工艺不尽合理,设备超期服役,环保设施的处理率很低,污废水排放绝大多数达不到国家标准。此外,在黄河兰州段河段两岸分布着许多炼油、化工、制药、纺织、热电、冶金、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并且许多企业污水排放点都集中在黄河兰州段中上游地区,工业废水排入黄河后对下游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与兰州市以石油、化工、机械、纺织、冶金、能源为主的产业布局有着密切关系。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现状让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同样,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与自然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就极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失衡。

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