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Ping Jian

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

李朝翠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密祉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摘要:弥渡花灯是我国云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代表流派,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本文考证了云南弥渡花灯的起源,分析其内在的艺术内涵,对弥渡花灯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关键词:弥渡花灯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34-02

弥渡花灯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征,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还对周边各地区产生辐射影响,在整个云南花灯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表演形式、音乐特征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弥渡花灯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着一定问题。

一、弥渡花灯的来源和传承

弥渡花灯的来源有着多方面的来源考证,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统一和权威的结论。目前较为流行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是来自民间的“灯从唐朝来,戏从唐朝起”。这虽然是民间说法,但是弥渡在唐朝属于南诏腹地,在公元780年诞生的《南诏奉圣乐》可以说是花灯艺术的源起。第二是有着可靠史料记载的明清时期。据南明隆武《重修邓川州志》记载:“洪武礼制曰:凡乡村一百家公立一坛,以祀五土、五谷之神。立春后五戌日为春社,祭五土;立秋后五戌日为秋社,祭五谷。”以及“各立灯彩,昼游夜饮,以社侈相夸竞”。这些都是弥渡花灯见诸于史的记载。

作为一种明间艺术,弥渡花灯的传承主要依靠两种形式,第一是祭祀。通过传统的节庆仪式祭灯实现了弥渡花灯艺术的传承。例如在密祉的太极山庙会和牛街的泰山庙会,在正月十五、十六期间是弥渡人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花灯盛会,这段期间可以重现保留较为完整的接灯、卸灯等一系列花灯仪式的原生形态。第二是节庆玩灯。如果说祭祀是较为严肃和较低参与度的方式,那么玩灯就是最佳的参与及传承方式。在接灯到卸灯期间,有跳灯、折子戏、舞龙甩狮、拜子孙灯等各类活动,还有各村灯班到各家道贺的“门户灯”送“灯贴”等活动形式以及最热闹的元宵灯会。这些玩灯的方式,很好地让弥渡花灯这一地方艺术发扬和传承至今。

二、弥渡花灯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弥渡花灯的表演形式

弥渡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小唱”和“大唱”两种,民间艺人也称呼小唱为召小场,是将各类花灯歌舞和小调演唱的统称。之所以称小是因为其节目表演的时间较短,表演内容缺乏完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人物。而大唱又被叫做大场,它是所有戏剧类节目的统称,因为其演出时间较长,而且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小唱经常在大唱的间隙进行表演。

小唱中又包括集体性歌舞、小歌舞和小调演唱等几种形式。集体性歌舞中由男子装扮“鞑子”,女子装扮“大理婆”,且有丑角做“打岔”,亦有少儿扮“小七姑娘”。而舞蹈中以曲膝(女角为并膝曲膝)、坐臀、威胯等为主的律动特点。小歌舞一般由二至五人表演,其舞蹈动作变化较多,有小跳步、小梭步、矮庄步、弓箭威步等。小调演唱则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一般由一至两人演唱小调,演唱中,演员较注重身段的变化,不太有舞蹈元素。

大唱则有“花鼓”和“折子”两种形式。“花鼓”是一种有着简单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情节的表演,是从《打花鼓》中衍生而来的,目前弥渡花灯中有十余种花鼓节目。但是花鼓表演虽然有说、有唱,但都只是戏剧的片断演出,其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歌舞。“折子”也有独幕戏和折子戏,是花灯表演的核心部分,也占据着最多的时间,但是弥渡花灯的折子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注重歌舞的发展。很多外地传来的戏本在已经具备戏剧性的基础上,在弥渡又发展出歌舞性来。例如《乡城亲家》一折,在云南的昆明等地所用的唱腔[金纽丝]已得到了较多的戏剧化发展,而在弥渡却发展成了更具歌

34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

舞性的“接姑娘”“罩毛驴”等。

(二)弥渡花灯音乐特征

弥渡花灯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具备曲调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个性突出等特色。从目前收集到的500多首曲调分析来看,弥渡花灯的源流主要来自有以下几种:一是来自吴歌小曲,也就是明代流传于南方的俗曲,还被称作明清小曲。吴歌小曲主要是明清之际由南下的汉人军队迁徙途径的时候流入的,至今在弥渡广为流传的“闹五更”“斗乡城”等都属此类。二是来源于省外的民歌小调,比如“掐菜苔”与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相似。三是来源于其它戏曲剧种。目前弥渡花灯中流传的将近一百多个传统的折子戏中,大多数曲目都是来自外省的其它地方戏曲。四是来源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弥渡花灯中很多曲目都融合了当地白族、彝族等民族音乐。

弥渡花灯从表现形式来看的话有唱腔、仪式音乐、器乐曲三种,其中唱腔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演唱曲调包括单人演唱和多人演唱;二是歌舞曲调例如有三五人的小歌舞和多人的集体歌舞;三是戏剧唱腔。包括由剧中人专用曲的主调、和主要用作演唱曲调和歌舞曲调的插曲。仪式性音乐又分为请灯神、谢灯神的仪式曲调、庆贺仪式曲调(跳门户灯)、奠土仪式(盖新房庆贺)曲调、庙会、堂会演唱曲调(或剧目)、贺生日、贺寿仪式曲调、送丧仪式乐曲。器乐曲又分为大乐曲(唢呐主奏)、细乐器(笛子及弦乐主奏)、武乐曲(打击乐曲)等。

弥渡花灯的伴奏乐器可以说涵盖了民间传统乐器的大部分种类,其中有笛子、二胡、京胡、三弦、月琴、中音胡、唢呐、鼓、锣、钹、镲、木鱼、碰铃等。在表现形式上大部分都是跟腔伴奏,在此基础上根据乐曲,利用乐器自身的特点增加一些变化来丰富整个表演效果,例如加花、翻高八度等手法。事实上因为弥渡花灯和民间宗教活动使用的演奏者基本上是重合的,所以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让弥渡花灯的音乐具备了一定的宗教音乐特色。

(三)弥渡花灯中的山歌元素

从弥渡花灯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毫无疑问是一种外来文化,是汉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弥渡,在云南获得很高的接受度,正是源于弥渡花灯的包容性。弥渡花灯在保留汉族音乐特征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弥渡乃至整个云南当地各地各族的不同音乐元素。山歌作为滇西南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自然也融合到了弥渡花灯的音乐当中。

首先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弥渡花灯和山歌词曲共用。很多民间花灯艺人在山歌音乐词曲不变的情况下,

在山歌音乐之前加上一段由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演

奏的引子或者过门,再增加上传统花灯舞蹈的“崴步”,

就成为了花灯音乐。这样的音乐有“放养调”“赶马调”等。还有一种词曲共用是采用山歌的曲,重新进行填词,例如“一压三”“绣荷包”等。这种山歌和花灯的融合

形式一目了然,保留了山歌的原始特征。

三、弥渡山歌的继承和创新

弥渡花灯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特征,其实都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适合载歌载舞,例如外

地戏本到弥渡花灯中就会展现出一定的歌舞性来,这

也是为什么弥渡花灯能够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

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随着弥渡花灯成为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如何对弥渡花灯进行继承和创新就是我

们现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焦点。

要重视群众在弥渡花灯继承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弥渡花灯是一种民间艺术,虽然现在被列为国家级

非物质遗产,并不代表他就是远在庙堂,而应该更好的

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发扬光大。但是目前在弥渡花灯传

承中出现了县乡政府做主导,群众参与边缘化的问题。

双方缺乏对话机制,民众对弥渡花灯的发展和创新缺

乏话语权,特别是群众缺乏参与的平台,无论弥渡花灯

发展的机构、组织、实施都是由政府决定。同时群众也

缺乏参与能力,传统弥渡花灯的传承是由父死子继,兄

终弟及。但是现代年轻人缺乏对弥渡花灯的学习热情,

老人又缺乏精力和经济能力广泛传播弥渡花灯艺术,

更遑论创新,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在花灯传承和

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为群众参与提供发展模式,增强群众参与的能力,引入商业模式,增加弥渡花

灯艺术教育投入。

四、结语

弥渡花灯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

内涵和表演形式。在我们物质文明大发展的今天,也要

做到精神文明的大发展,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相信民

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弥渡花灯艺术内涵,并在新时代赋予它更好的发展模式。对弥渡花灯进

行传承和创新,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虽然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小步,却是弥渡花灯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照和.弥渡花灯音乐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2002,(02):60-64.

[2]李刚.非物质文化“申遗”与文化重构——

—以云南弥渡花灯为

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7,2(07):75-79.

35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