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1998年,迈耶完成了位于洛杉矶的世界之最昂贵的博物馆项目—保 罗·盖蒂中心。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组群,包括艺术博物馆、文物和 考古研究中心、图书馆、讲演厅、文化活动中心和收藏馆等,由6组 建筑综合体组成。迈耶使用了现代主义的方式设计,全部建筑保持无 装饰、功能主义、白色(使用了部分来自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作为墙 面材料,其他部分采用了白色混凝土)。 迈耶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及运动与静止之间 的关系……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 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 的空间结构。”
14.1 后现代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在现代建筑 运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 ,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 格,改变了世界建筑的基本形式。60年代末,国际主义风格垄断建筑 设计已经有将近30年代的历史,建筑与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 往日具有人情与地域风格的建筑形式逐渐被非人情、非个性化的国际 主义建筑取代。对于这种趋势,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建筑界需 要面临一场大革命,来改变建筑发展的方向,丰富现代建筑的面貌。 这个背景,就是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4.1 后现代主义
14.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1972年,文丘里和布朗、艾泽努尔合作了一本书《向拉斯维加斯学 习》,意为要从这座城市中传统的和现存的建筑中吸取灵感以丰富建 筑的构思,其主要思想也是赞成兼容而不排斥,重视建筑的复杂性; 提倡向传统学习,从历史遗产中挑选;提倡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与内容 分离,用装饰符号来丰富形式语言。还强调了后现代主义戏谑的成分 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
14.1 后现代主义
14.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坦因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 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现代古典主义》 中完整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后 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
14.1 后现代主义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1高科技风格 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作为两个最重要的“高科技”建筑师, 奠定了“高科技”派发展的模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真正使世界感到“高科技”成为流派的是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阿 诺在1971—1977年间设计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2003年迈耶完成了罗马千禧教堂的设计,再一次将白色与光的艺术发 展到极致。建筑包括教堂和社区中心两部分。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在日本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的新一代日本建筑 师,如桢文彦、黑川纪章、矶崎新和安藤忠雄等,自觉地将现代建筑 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语言与日本城市文脉、传统精神联系在一起,创建 了日本新现代主义建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藤忠雄。
(1)结构主义 (2)高科技风格 (3)新现代主义 (4)晚期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针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单一与垄断,在 建筑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从时间的更迭上看,40—60年代 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后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里的“后现代主义”包括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包括后现代 主义风格、解构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高科技风格等。学术界将它们 统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 人文的关怀,总体上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
14.2.2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这个词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 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上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被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 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以艾森曼和屈米 为代表的建筑师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所谓 的解构主义派。
14.2.1高科技风格 1978年,理查德·罗杰斯又设计了伦敦的劳伊德大厦,更夸张地使用了 高科技特征。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1高科技风格 诺曼·福斯特所作的香港汇丰银行新楼。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1高科技风格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纽约的一些兼职住评论家开始使用“新现代主义” 这个名称,认为一种新的建筑正在从现代建筑的历史中复活,以表达 与后现代主义相抗衡的姿态。“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理查 德·迈耶、贝聿铭、西萨·佩里等。另外新现代主义在日本也有相当 的发展。
14.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美国作家与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继续斯坦因的理论总结工作,在短短 几年中出版了《现代建筑运动》、《今日建筑》、《后现代主义》等 一系列著作,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77年,他 在《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中指出:后现代主义派只限于用在那些 设计上是怀古的、空间含混的、受色彩影响强烈、混杂的和不纯的建 筑物上。根据詹克斯的标准,可以成为后现代主义派的人很多,影响 较大有:罗伯特·文丘里,代表作品美国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 等;查尔斯·穆尔,代表作品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迈克尔·格 雷夫斯,代表作品波特兰市政厅大楼等;菲利普·约翰逊,代表作品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等。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20世纪70年代,虽然不少建筑师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但也有 许多建筑师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 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 意义。他们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 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新现代主义”,以显示它与战前传统的现代主 义、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区别。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热潮,而 在后现代主义基本完结的90年代继续发展,在21世纪初依然成为当代 建筑的一个重要主流方向。
14.1 后现代主义
14.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1966年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是最早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的建筑理论著作,文丘里也因此成为后现 代主义思潮的核心人物 。文丘里针对密斯的“少就是多”提出了 “少就是厌烦”。他提倡一种复杂而有活力的建筑,“喜欢基本要素 混杂而不要纯粹,折中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 明,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赞成“杂乱而有活 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指出“建筑不定型是普遍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认为“在 建筑中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表现艺术的价值”。
14.1 后现代主义
14.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众多的后现代设计的实践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第一,回归历史, 喜用古典建筑元素;第二,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各种符号的广泛 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第三,走向大众 与通俗文化,诙谐地使用古典元素。 后现代主义重新确立了历史传统的价值,承认建筑形式有其技术与功能 逻辑之外独立存在的联想及象征的含义,恢复了装饰在建筑中的合理 地位,并树立起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从根本上弥补了现代 建筑的一些不足。但是,众多现象也清楚表明:后现代主义在实践中 基本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而没有更为深刻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 期,这种思潮就大大降温。
14.2.1高科技风格 从典型作品中可以看出,高科技风格的建筑有这样一些主要特征:第 一,结构外露;第二,建筑看似复杂的外形,其实都包含着内部空间 的高度完整性与灵活性;第三,注重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特征 与设计的开发。建筑师常常使建筑构件看来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以显 示其中的工业技术含量。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2 解构主义 在建筑手法上,解构主义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与自调性, 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消解方法:颠倒和 改变。颠倒主要指颠倒事物的原有主从关系;改变则是建立新观念。 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包括:第一,散乱:在形状、色彩、比例、 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没有轴线,没有团块组合;第二,残 缺:不求齐全,力避完整;第三,突变:各部分和各种要素的连接突 然、没有预示、没有过渡;第四,动势:大量采用弯曲、扭转、倾倒、 波浪形等具有动态的形体,造成失稳或轻盈的形态。
14.1 后现代主义
14.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1.美国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
14.1 后现代主义
14.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2.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
14.1 后现代主义
14.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3.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14.1 后现代主义
14.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4.波特兰市政厅大楼
14.1 后现代主义
14.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西方建筑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 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 的建筑思潮,它既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了广泛质疑的 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8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更多地 被用来描述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喻讽手法的折中 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或后现代形式主义。美国是形成 这股思想的中心。
14.2 晚期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一股思潮也开始登上了西方建筑舞 台。赞成这股思潮的建筑师虽然也对但一刻板的国际主义风格感到厌 恶,但却不愿走怀旧的道路,他们为了将正统现代派建筑提高到一个 新的水平,大胆提出了极端技术论的观点。建筑评论界为了区分这一 派有创造性的现代建筑师与后现代主义的不同,便称为晚期现代主义, 这是一种后现代派反向的革新思潮。 晚期现代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将现代建筑先驱们的理论与观念推向极端, 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的现代主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科技风 格、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3个流派。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2 解构主义 屈米的巴黎维莱特公园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他的设计手法是按 “重叠”和“分离”的观念来进行的。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2 解构主义 艾森曼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也是解构主义建 筑的著名代表作品。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2 解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开始探索整体性的设计语言, 注重建筑的雕塑感,更多的运用曲线,创造形体、空间复杂的建筑, 在形式的把握与功能的完善之间达到精致的平衡,确立了新时代的建 筑美学有人称之为“现代巴洛克”,是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解构主义 建筑师之一。代表作是布拉格的尼德兰大厦和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 汉姆博物馆。
14.2 晚期现代主义
14.2.3 新现代主义 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为代表的,具有“优雅新几何”风格的作品被认为 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迈耶认为现代主义具有非常完善的理论核心, 不是后现代主义能够轻易推翻的。他喜欢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特别 是高度强调机械美学的柯布西耶的建筑。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 现代主义建筑是整个现代主义建筑的精华部分,是白色和结构主义的 结晶。 1965—1967年设计的史密斯住宅、1969年设计的魏因斯坦住宅及1971— 1973年设计的道格拉斯住宅。
第十四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教学要求
知识要点
后现代主义
能力要求
(1)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与理论 (2)简要解析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建筑
相关知识
(1)后现代主义 (2)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3)现代古典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
(1)理解晚期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 (2)评析高科技风格的代表作品 (3)评析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 (4)晚期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