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贡献份额持续提升(五大产业篇)

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贡献份额持续提升(五大产业篇)
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贡献份额持续提升(五大产业篇)

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贡献份额持续提升(五大产业篇)

“十一五”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市把培育和振兴五大产业作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全市上下围绕“结构转优、实力增强、效益提升”的目标,按照“创新、发展、提高”的要求,以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扩张,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全市五大产业呈现总量扩大、份额提高、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日益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五大产业发展基本态势和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三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集中政策资源,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振兴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等五大产业,全市五大产业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731.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41.0亿元,均相当于2007年的2.1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7.5%、27.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7.3个、7.1个百分点。五大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日益提升,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64%,比2007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8.3%,比2007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三年来,我市依托五大产业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重点产品领域,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行业发展、产业集聚的带动作用,把做强做大产业与做强做大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行业升级换代,全面提升五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688.2亿元,比2007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32%;高新技术占五大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8%,比2007年提高7.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6个百分点。全市形成了输变电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农业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电池、LED、储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群初具规模,以“一核八园”为重要载体的创新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国网(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东风股份微车及发动机研发基地等重大央企业对接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的集约程度逐步提高,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促

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3、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三年来,全市五大产业重点企业积极顺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强化内部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强化降本增效措施,工业效益在较高平台上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即使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比较明显的2009年,利税与利润指标也实现了两位数较快增长。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由2007年的183.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0.8亿元,年均增长31.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2007年的12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90.6亿元,年均增长

31.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效

益指标明显改善,企业盈利、偿债和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2010

年,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3.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7%,分别比2007年提高0.2个、0.7个百分点。

五大产业效益

单位:亿元

4、有效投入持续扩大,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三年来,我市各级

各部门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促使土地、资金、能源、紧缺原

材料等生产要素向五大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集中,有效缓解资

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形成了同心协力促进五大产业加大投入、加快发

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全市五大产业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结构显著

优化。2010年,全市实施五大产业投资项目2788个,完成五大产业

投资822.9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69.7%,其中,超亿元项目141个,投资额264.6亿元。与2008年相比,五大产业投资额增长了54.6%,

比全社会工业投入增幅高出12.6个百分点,玉柴华东基地、国茂减速机、晶元光电LED外延片和芯片、小松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企业设备投入比重有所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数控重型设备、大型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拥有量逐年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企业实现抵扣额30.2亿元,

比上年增长59.5%。

二、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一)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积累了较多的工业资产、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389.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7.2亿元,实现利税219.4亿元,利润148.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9.7%、108.8%、123.3%和114.7%,在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50.5%、50.4%、52.1%和51.2%。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现代农业装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以

及一变(输变电)、二铁(铁路机车、轨道车辆及配件)、三能源(太阳能、风能、核电)、四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拖拉机)、五配套(冶金轧辊、液压油缸、数控机床、石油钻探、港口输送)的产业层次结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03家。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如西电常变试制成功的世界首台1000KV-1000MVA 双柱结构特高压自耦变压器,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及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方向;华朋集团生产的110kV变压器连续10年列全国同类产品第一,连续四次荣列“全国变压器行业十强企业”

榜首。

(二)新能源产业。近年来,我市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加大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力度,新能源产业总体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巩固的良好态势,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产业。2010年,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0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4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利润37.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2.7倍、2.8倍、4倍和4.7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由2007年的1.9%、1.9%、2.7%和3.5%上升到4.1%、4.1%、6.7%和9.2%。全市已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新誉风电等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70家,形成了以光伏、风能、光热、生物质能、核能装备为主的大规模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呈现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天合光伏、金坛光伏两大产业园。作为国内首家从生产硅锭蜕变成拥有太阳能光

伏垂直一体化制造模式的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呈现裂变式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不足30亿元快速增长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第一家销售超百亿规模的企业。

(三)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带动性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在科研经费投入、产业规划制定以及产业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新材料产业以大力扶持,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上规模,拉长产业链,新材料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由2007年末的400多家增加至819家,实现销售收入由2007年末的663.6亿元增加到1377亿元。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4.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7亿元,实现利税94.4亿元,利润56.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07.7%、107.5%、141.8%和153.3%,在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29.5%、29.7%、22.4%和19.5%。在高性能工程塑料及特种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稀土及纳米材料等方面,我市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优势,部分新材料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华日升填补了我国反光材料工业化生产的空白,伯龙三维研制的三维玻纤立体织物及其复合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天马集团自主研究开发的高强度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生产工艺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华润包装瓶级聚酯切片年生产能力达到47万吨,成为全球单体规模

最大的瓶级聚酯切片生产企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