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聂拉木县近30年气候特征分析

西藏聂拉木县近30年气候特征分析

2019.10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到的气象数据主要来源于西藏聂拉木县气

象局,主要为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观测数据资料,季节的划分采取常规的划分标准:3~5月表示春季、6~8月表示夏季、9~11月表示秋季、12月~次年2月表示冬季。文中主要采取常规的线性趋势法对西藏聂拉木县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2 结果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展

开分析能够获悉,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的平均气温大致呈增温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48℃/10a,即平均每10a 大约增温0.3℃。此外,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气温平均值为4.0℃,年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于2008年,为5.0℃,年平均温度最低值为出现于1997年,为2.7℃,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2.3℃。自1989年~1997年西藏聂拉木县温度以偏低为主,即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聂拉木县主要属于偏冷期;从1997-2018年,气温波动幅度比较大,整体上以偏暖年份为主,即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主要为偏暖期。

通过对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四季平均气温各特征量进行统计可知,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平均值分别为3.2℃、10.4℃、4.6℃、-2.1℃。西藏聂拉木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除了夏季之外其他三季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同年平均气温的年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只是增加趋势存在差异,春季、秋季、冬季三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10a、0.399℃/10a、0.785℃/10a,增温幅度最大的为冬季。聂拉木县近30年夏季平均气温呈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3℃/10a,下降幅度特别小。由此可知,西藏聂拉木县平均气温上升是四季变化共同造成的,尤其是

冬季贡献最大。

2.2 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分析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可

以得出,近30年来西藏聂拉木县的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5.47mm/10a。西藏聂拉木县30年来降水量平均值为482.8mm,年降水量最多值为812.7mm,出现在2013年,年降水量最少值为241.0mm,出现在1993年,年降水量最多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为571.7mm,比30年降水量平均值还要多,这表明近30年来西藏聂拉木县的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起伏非常大。

通过将近30年来西藏聂拉木县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降水量和全年总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获悉,西藏聂拉木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点,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为夏季,占年总降水量的,36.5%,春季次之,占23.2%,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占年总量的20.5%和19.8%。2.3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对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日照时数年际变

化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得出,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1.928h/10a。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81.5h,年日照时数的最多值为2623.7h,出现在1995年,最少值为2308.8h,出现在2018年,年日照时数最多值与最少值之间相差314.9h。参考文献:

[1] 沈永平,王国亚.IPP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五

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

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942-956.

西藏聂拉木县近30年气候特征分析

旦木真多吉,加布,尼玛加拉

(西藏聂拉木县气象局,西藏 日喀则 858300)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1989-2018年西藏聂拉木县气象局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西藏聂拉木县近3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西藏聂拉木县的平均气温大致呈增温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48℃/10a。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聂拉木县主要属于偏冷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主要为偏暖期;聂拉木县近30年春季、秋季、冬季三季平均气温同年平均气温的年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10a、0.399℃/10a、0.785℃/10a,增温幅度最大的为冬季。近30年来西藏聂拉木县的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5.47mm/10a。西藏聂拉木县30年来降水量平均值为482.8mm ;西藏聂拉木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1.928h/10a。近30年西藏聂拉木县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81.5h,年日照时数最多值与最少值之间相差314.9h。

关键词:西藏聂拉木县;

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旦木真多吉(1992- ),男,藏族,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卡嘎镇卡嘎村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1.7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西藏气候概述

西藏气候概述 佚名阅读次数:57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 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空气稀薄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如拉萨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07.7小时。年平均总辐射7784.2光焦耳/平方米,故有“日光城”之美称。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夏半年又正值雨季,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所以气温不高,凉爽宜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东南隅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18℃,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地区在10℃以下,而海拔低于1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翼的外缘低山地区,则全年平均气温≥10℃。 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半年,一般占全年的80-90%。东南低地一般从3月开始雨量增大,藏东和藏北部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雅鲁藏布江流域则从6月上、中旬进入雨季,日喀则西部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开始进入雨季,阿里降水少,无明显雨季。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其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一狭长地带,年降水量却少于300毫米,为“雨影区”。 “高原夜雨”和多冰雹是西藏夏半年气候的又一特色。如位于宽阔河谷的拉萨和日喀则,由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7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 2013年7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兴办企业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第四条资源开发、生产性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水平,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严格环境准

入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统一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 发展改革、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保护与开发 第八条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第九条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调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项目审批机关不应审批、核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金

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 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 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 西藏日报20030326第2版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土地总面积120多方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l/8为中国第二次省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西藏的生态环境特征 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其原始性、多样性、特殊性、地域差异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由于地处高原,我区的生态环境也存在脆弱性、干燥性和不稳定性等劣势。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优势 l、西藏生态环境的高原性与特殊性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质历史最年轻和海拔高度最大的特点,是世界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单元。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与环境的组合体,使得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高原性,产生世界上所没有的许多特殊的优势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为西藏高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2、西藏生态环境的原始性 西藏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低,是我国地广人稀,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许多地方迄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生态环境处于原始状态;还有不少地方,虽有人类活动,但活动强度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有利于建设国家级和世界级水平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3、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西藏地势变化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很大,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和形形色色的生态环境类型,既有从热带到寒带的生态环境类型,又有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的生态环境类型,同时还有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环境类型和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类型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多样性生物物种资源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为西藏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4、西藏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与特殊人文环境的融合性。 西藏的高山自然神奇风光与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文化胜迹的有机融合,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人合璧的壮丽而又神秘的旅游瑰宝,为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旅游圣地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也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5、西藏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域差异性 复杂的地形和强烈的地理分异,使西藏生态环境资源(主要为农、林、牧)的地区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藏中南部地区的河谷地带,而广大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形成了几乎清一色的牧业;东部和东南部山地区是林地集中分布区。这种强烈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地区反差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在自然分异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劳动地域分工。这种生态环境资源地域差异性是西藏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此外,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高原强光照和强太阳辐射形成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生长的“热岛效应”,表现为西藏高原温度、积温有效性和太阳有效辐射等比同纬度东部地区相同高度高,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万kg/hm2,森林平均生长量达4.46m3/hm2·a,这些现象均为其它地区所少见。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6772739.html, 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作者:达琼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西藏地区的雷 暴气候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是我国雷暴日数较多的地区,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在56.3d左右,尤其是那曲地区年均雷暴次数已经超出80d,在夏季雷暴气候对西藏地区的农业、航空、通讯、交通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通过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对预防雷暴危害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23-01 近些年来,雷暴危害受到诸多国家的重视,而且,雷暴危害也被列为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很多行业的发展以及正常运行都造成极大的影响。雷暴主要是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所产生,经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灾害,危害性极大。为了对雷暴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很多专家主要针对一些高原地区、西北地区等进行了雷暴气候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认识雷暴气候。作者主要利用2008年至2014年西藏地区雷暴观测资料的调查,来对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一、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西藏地区雷暴气候的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4年)主要对西藏地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再对每个区域的雷暴情况进行详细划分[1]。Ⅰ区主要为强雷暴区域,主要包括那曲、江孜、浪卡子、当雄、索县、安多等,主要以那曲地区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已超出80.5d;Ⅱ区主要为多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日喀则、班戈、隆子、嘉黎、丁青、加查、拉孜、泽当、申扎、拉萨等,主要以拉萨为主,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50.8d;Ⅲ区主要为中雷暴区域,主要包括昌都、改则、南木林、尼木、定日、芒康等,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超出32.4d;Ⅳ区则是与其他三个区域相比,雷暴日数相对较少的区域,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不超过24.1d,该区域主要以南部边缘地区、阿里大部、左贡、林芝地区东南部、波密等,其中波密是平均每年雷暴日数较少的区域,自2008年至2014年,波密的雷暴日数年均6.8d。 二、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兴办企业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第四条资源开发、生产性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水平,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

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闩负责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统一发布 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 发展改革、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保护与开发 第八条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第九条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调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项目审批机关不应审批、核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金融机构不得办理贷款。 第十条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和交通、通信、输变电线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景观影响,科学设计、优化选址选线,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置取料场、弃渣场、施工便道和生活营地等临时设施,及时进行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脉北麓,面积3644平方千米,2017年底人口为32人.该乡南部地区被印度侵占。1983年至今,乡长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守望着这片国土,护卫着五星红旗,下图为玉麦乡位置及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正确描述玉麦乡气候特征的是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 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丰富 C. 全年气温较高,干湿季较明显 D. 冬季较寒冷,降水集中于冬季 2. 导致玉麦乡的对外公路不够通畅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空气含氧量低 B. 地形的起伏较大 C. 大雪封路和泥石流频发 D. 地震、崩塌频发 【答案】1. B 2. C 【解析】 1. 玉麦乡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因此年均温较低;同时据图分析可知,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玉麦河谷北上,遇到高山阻挡,造成玉麦冬季多雪、春夏秋三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因此降水较丰富。故选B。 2. 交通对外不够通畅应从沿途遇到的困难考虑。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冬季多雪,降水丰富的特点,因此冬季常大雪封路,且降水多,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泥石流多发。故选C。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 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①北披坡度更陡②北坡光照更强③南坡风力更大④南坡降雪更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 A. 自然原因--位置偏僻 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 C. 宗教原囚--宗教圣地 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 5. 与拉昂错相比,玛旁雍错盐度较低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 湖面风力较大 B. 有湖水流出 C. 汇入淡水较多 D. 蒸发量较小 【答案】3. A 4. C 5. A 【解析】 4. 从地貌因素来看,山地坡度越陡,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故①推断正确;北半球山地北坡光照比南坡弱,故②错误;风力越大,越不利于积雪的保存,故③推断错误;南坡为迎风坡,降雪比北坡多,故④推测正确。故选A。 5. 阅读材料可知,冈仁波齐峰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因此,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的原因最可能是宗教原因。故选C。 6. 两个湖泊狭长的水道沟通,玛旁雍错汇入河流较多,且水体又是流向拉昂错,相当于是拉昂错水体来源之一;拉昂错相对封闭,加上蒸发量大的原因,造成了拉昂错的盐度比玛旁雍错高。而与湖面风力大小关系不大。故选A。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的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藏南地区,与青藏高原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这里地壳垂直抬升与水平位移共同作用,地形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墨脱气候温和,年降水量3000~4000 mm。墨脱公路嘎隆拉雪山隧道时常发生透水事故,严重影响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相继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草原法实施办法》、《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森林管理条例》、《土地管理实施条理》、《关于贯彻国务院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全区的贯彻落实,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二,强化管理制度。西藏自治区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制,由各级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认真履行环保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管理制度。同时还加大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彻底清理城镇街巷、集贸市场、居民区卫生死角、流动人口聚居区、沟渠、河道等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健全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淘汰敞开式垃圾中转和运输方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密闭化: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和生产噪声扰民,规范排污行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合理采伐,遏止了乱砍滥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人工造林、改良草场、兴修水利,减少了植被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风沙明显减少。同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

新旧西藏对比社会调研3000字

新旧西藏对比调研 这次的调研工作我们是进行了西藏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变化调查,向老一辈问询还未改革开放前西藏的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让老一辈从个人角度出发,详细叙述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怎样的提高,有着怎样的改变,以及对党的认识。同时以问卷形式对青少年进行随机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对有关改革开放等类事件感兴趣并且了解多少关于改革开放的事件,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以小见大,从细节来观察西藏改革开放69周年这段时间人民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家乡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们的帮助。 我们采访了许多藏族老人,他们印象深刻的便是自身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前西藏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办法洗澡,我们头上与衣服上长着大量的虱子,用手一抓便可以抓了一把。”当时的卫生条件可以说极其恶劣,老人对此印象深刻我们很难想象老人们是如何度过那么艰难的时刻,我们佩服老人如此毅力的同时同时对当时的西藏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如果没有党与国家的帮助我们仍然处在那种艰苦状况下是细思极恐的。老人给我们详细介绍当时西藏生活条件艰苦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了旧西藏医疗条件的落后,“我们生病了没有钱去治疗,看病是那些贵族才能看得起,我们只能到路边乞讨,乞讨的钱也很少,没有办法只能

扛过去。“社会医疗条件差毋庸置疑,但当年的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更让人痛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权的西藏贵族不管底层人民的死活,人们生活在地狱般的底层生活当中。 老一辈人谈起过去的西藏都潸然泪下,过去西藏农奴制的情况下,农奴的地位十分低下,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怕农奴逃走,很多农奴主还给农奴带上脚链手铐让他们劳动,农奴全年劳动所得全部归农奴主所有,自己仅能得到一点糌粑勉强度日。很多时候是饿着肚子在为主人干活。暗无天日的生活让很多农奴笃信宗教,认为这一世的苦会让自己的下一世得到翻身,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一把血泪史。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我们也找到许多震撼人心的史料。“被杀害在监狱里的青少年的尸骨、剥下的人皮、受迫害的奴隶、悲惨的奴隶生活、残酷的刑罚......一张张血淋淋的史料图片与一段段惨不忍睹的影像材料,让我们这些调研的同学深刻认识到了:这就是旧西藏! 在采访过程中,有好几次老人们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这时我也感同身受,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我们的心中边感叹,如今社会的美好。从心中感谢党,感谢为西藏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能够将他们的生活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能让他们过上如今幸福的日子。老人们向我们讲述了在民主改革之前农奴们遇到的各种酷刑,“我记得一个同乡的人因为

西藏气候特点

西藏氣候特點 西藏獨特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是其特點。就是由於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初來西藏的人,常有頭痛、胸痛、心跳快、氣喘、呼吸困難等高山反應,一般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高山反應才會逐漸緩解或消失。且由於海拔高,所以空氣稀薄潔淨、塵埃和水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陽光透過大氣層時,太陽輻射能量損失少,所以光照充足、輻射量大,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全年平均溫度,藏北高原在零下2 度左右,藏南谷地在8 度左右,藏東南地區在10 度左右。西藏由於冬季不太冷、夏季氣溫不高,故年溫差不大。而氣溫變化大,不少地方在30 度以上,所以有" 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的諺語來形容氣溫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的高原氣候特色。 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塵量和水汽含量少,空氣乾淨清潔,大氣透明度高,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徵。在攝氏零度氣溫條件下,海平面的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標準氣壓是1013.2毫巴,而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區,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氣壓652毫巴。平原地區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而西

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因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種變化,初臨高原者的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會出現一系列應急反應,肌體這一調適過程的外在症狀,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山反應”,醫學界稱之為為高山適應不全症。其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頭重腳輕,頭痛耳鳴,噁心嘔吐,咽喉不適,口唇發紺,鼻腔乾燥,易流鼻血,失眠或淺睡等。高山反應的時間長短、程度輕重,因各人身體健康狀況、肌體自我調節能力而異,與年齡長幼、身體胖瘦似無明顯的直接關係。大多數初次到高原者,經過短時休息便會逐漸適應,最多三五天后反應即可基本消失。有過高原生活經歷者,反應相對較輕,適應期也相應縮短。反應略重者經過靜臥、吸氧多會好轉;少數人則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吸氧氣有助於暫時緩解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西藏一些旅行社、賓館、旅館、醫院多有氧氣瓶或供氧、充氧服務。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最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西藏的日照時數也是中國的高值中心,太陽總輻射值居中國之冠。拉薩市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陽輻射19500千卡,相當於230—260公斤標準煤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拉薩市全年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故有“日光城”之稱。由於太陽輻射強,所以紫外線也特別豐富。拉薩太陽輻射紫外線波段(小於400毫微米)的絕對通過量是平原地區的2.3倍。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下,平原地區許多常見的病菌在這裏難以生存、繁殖,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膚病和傷口感染的很少。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发布部门】西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3.07.25 【实施日期】2013.07.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20号)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7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 2013年7月25日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兴办企业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第四条资源开发、生产性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水平,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统一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 发展改革、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保护与开发

试论述青藏高原上气候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

气候特点; 一、、、、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 /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 /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二二二二、、、、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气温低、、、、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日较差大、、、、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于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

精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2).docx

保护生态环境 - 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共同的母,大自然是我以生存的境,而丰 富的自然源是大自然我的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 速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生境的破坏,使很多源。 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展,人来当然是好事, 可是在一定意上来,也是生境的破坏。自然源的减少;植 物的;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高峻,地理特殊, 野生植物源、水源和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 之称。里不是南、南地区的“江河源” 和“生源”,是中国乃至半球气候的“启器”和“ 区”。 政府高度重西藏的生建与境保,加西藏的生建与 境保,促西藏、社会可持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量,做 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以来,西藏的生建与境保作西 藏代化建的一重要内容,与展、社会步、人民生活的提高 同步推,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境的状

(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 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 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 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 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 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 综合影响 ,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问题 , 突出表现为 : 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 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 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 立方千米,近 30 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 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 21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 土地面积的18.1%和 36.1 ;2 西藏的草原总面积12.44 亿亩 ,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 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 1.7 亿亩 3。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浅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 作者:旦增格桑曲古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资源濒临灭绝。这一点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动植物的灭绝;对环境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西藏生态环境的现状 (1)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

(2)西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且地域差异很大,形成了从热带到寒带、从低山谷地到高原高山等多样性生态环境。 (3)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 (4)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着、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冰川储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显,面积减小15%以上;西藏全区沙漠化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和;2西藏的草原总面积亿亩,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场严重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西藏全区已经退化而不能放牧的草场面积达亿亩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保护生态环境对西藏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景象。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