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考纲要求明确方向】
1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制度被推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革命(但由无产阶级领导)。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革命向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的口号,争取以方式取得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军队血腥镇压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已不可能。

1917年11月6日,列宁亲自领导起义,8日凌晨完全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获得成功。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

(2)十月革命成功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3)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扼杀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

年夏,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1)实行制-----农业
(2)全面推行-----工业
(3)取消----交换和流通
(4)实行----劳动
三、新经济政策
1、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主要内容:
(1)以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
(2)解除对大部分企业和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允许投资开发。

-----工业
(3)恢复。

----贸易
(4)废除制。

作用: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过渡的正确道路。

四、“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
(1)工业上,优先发展;
(2)农业上,开展农业运动;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规律和机制的作用,限制_________关系,用管理经济。

经验教训:
(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1)实行农产品的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权;
(3)大规模开垦,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工业方面:
(1)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2)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影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突破,最终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和结果
(1)改革的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实际上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失败的原因:改革缺乏和相应的;继续优先发展,导致经济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又进行政治领域改革,最终导致。

【经典例题】
例1.(08广东文科基础)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A项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项的标志是巴黎公社;在C项和D项的表述中,D项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09年福建文综)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

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考查的重要内容。

本题考查的重点落脚于对十月革命的理解上。

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选项A不正确。

十月革命只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而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选项C也不正确。

选项D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不正确。

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选项B符合史实,正确。

4.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5
A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解析: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C
7.“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8.(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B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
一、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三大发展模式比较: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二、以苏联的经济改革为鉴,思考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1.成功经验:(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注意问题:(1)改革目标要明确。

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进。

(2)改革信念要坚定。

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向,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

(3)改革步子要稳妥 改革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

【方法探究 规律总结】
1.本专题主要掌握下列知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历史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本专题阶段特征如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其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又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斯大林模式”体制弊端的不断显露,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进行多次改革,但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3.误区提醒:
(1)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