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文论观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即人”。诗人心胸淡薄,恬静自安,发而为诗,吐 词朴素自然,饶有超脱尘外的闲适意趣,这类诗,在风 格上可以看之为“冲淡”。如陶潜的归田园诗,王维的 山水诗。 如陶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不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在《司空图圣文表》里,有论诗短文 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 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 后》和《诗赋》。但我们要明白,这 不是表示他们是有体系的文论,而是 论及了有关诗创作、欣赏等问题的短 文。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说: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 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前也。”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 戴叔伦借良玉在山而有意象可求,来比喻 诗的蕴藉之美,即有意象可寻。不过这个 意象,只可想象而不可置于眼前。 他们这一席谈,表明他们已理解诗要用形 象思维来表达情思。
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三)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三,司空图文论观点的影响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 生平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 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 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 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 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 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对于“韵外之致”,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 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三句连贯加以诠释,便会说清 问题。 “近而不浮”,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说的。诗人创 作,具体的意象呈现于脑际,然后借语言为媒介, 将其描绘出来,便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作 品);读者读这首诗,受艺术形象的感染,在脑际 也形成各意象,并觉得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 “近”,是在心理上觉得它很“近”,近在眼前; “不浮”,是说那个意象有相对稳定性,不浮泛, 不肤浅,它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
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 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 其一,体道。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 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诗的 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他在《二 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 炼》),“饮真茹强”(《劲健》), “是有真宰, 与之沉浮”(《含蓄》)。这里的道、真、真宰等 都是指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 切无从谈起。
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北朝名 歌《敕勒歌》,李白《蜀道难》等。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 类重要诗境。首二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就是所 谓“真人”、“畸人”的思想精神境界。“素处以默” 是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素处”即是指“真人” 平素居处时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默”即是静默无为, 虚而待物。“妙机其微”是说由虚静则可自然而然地洞 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机,天机,即自然。微, 幽微,微妙。三四句是一种比喻,“饮之太和”,指饱 含天地之元气,而与自然万物同化。鹤本是仙鸟,独与 之俱飞,亦谓与自然相合、和造化相默契。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司空图的“味外之旨”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说: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也,而愚以为辨于 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 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 ,非不咸也,止于 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 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变也,宜 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 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 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讲此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将其建立在诗有形象性特 征上的。诗,美在形象。 “味外之旨”。“味外之旨”的“旨”,它既指本 义“美味”(《说文》:旨,从甘,匕声),又指 引申义“旨趣”。司空图以烹调食品的醋和盐为喻, 说人们品尝食品,不仅仅“止于酸”,“止于咸”, 而要在酸,咸的佐料味之外,尝出食品的“醇美” 滋味。此比喻的含意:赏诗,要辨味,除领会诗直 接表露的情思外,还要追寻诗的那含而不吐的情思, 意趣。“醇美”之味就是指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
其二,主静。诗人体道,要如老庄之言,“心斋 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 态。“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 伫神素,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 乘月返真”(《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 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 静的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道体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把“诗学”放入了一个 宏伟的宇宙生命架构之中,从而揭示出深层的审 美意蕴。
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惠风, 春风也。春风吹拂衣襟,轻轻飘荡。它吹过幽静 的竹林,发出动听的乐音。幽人亲身经历这种境 界,不觉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生载与俱 归之意。此即冲淡之美境。 后四句言此冲淡的诗境,是由自然相契而得,而 非人力之所能致。诗人偶然遇之,心目相应,有 如钟嵘所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解 释:即目,就是眼前所看到的);若欲以人力而 强求,则无所寻窥,亦决不可得。此所谓“遇之 匪深,即之愈稀。冲淡之境全在神会,而不落形 迹,故“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
虽然历代的学者从总体的诗歌风格、个别的鉴赏 角度,以及具体的艺术创作的结构、语言和手法 等多个侧面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达到了 非常深入的地步,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指出全书 的核心本质。这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在于它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更在于 它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司空图将哲人对 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 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 生命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论者对诗思的 省会三种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超越经验世界而进 入实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
在创造诗的形象,意境问题方面,司空图在《与王驾评 诗书》中,司空图说: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 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尙者。 “思与境偕”,“思”指诗由形象所显现的情思(艺 术思维活动) ;“境”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创作 客体境象) ;“偕”者,两相侔合也。此即中唐人所 说的“意与境会”(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 不过司空图把这句话看成是普遍准则——“乃诗家之所 尙者” “思与境偕”,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诗人在创作过程 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环境完全融合,成为主观与客观完全和谐的统一体。显 然,这与后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没有实 质性的区别。
“远而不尽”,指艺术意境的涵蓄性说的。这意境能 使读者触景生情,积极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 使读者进入无穷尽的想象境地中。句中的“远”, 是指意境涵蓄深远;“不尽”,指意境诗使人想象 不尽。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说的是“形象”, “意境”。 故“韵外之致”便不能脱离“形象”,“意境”来 作解释。“韵外之致”中的“韵”,主要指“韵 味”,“意境”;“致”指“情致”,“风致”。 “韵外之致”的含义,即有韵味之外的风貌情趣。
此品中四句是Biblioteka Baidu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所谓“具备万物,横绝 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 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 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 出雄浑之体貌。这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即自由自在, 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它们都 是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无人为作用的现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 体现。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就是“返虚入浑”,上句为虚,下句为浑,此云“雄浑”境界的 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环中”说明此 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因此说: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 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 括地描述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 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 对诗歌创作,评论和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 贡献。
司空图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是: 雄浑 高古 绮丽 精神 委曲 超诣 冲淡 典雅 自然 缜密 实境 飘逸 纤浓 洗炼 含蓄 疏野 悲慨 旷达 沉著 劲健 豪放 清奇 形容 流动
·文论背景 文论背景 司空图在世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的覆灭。他与历史上末 世的大多数人士一样,有着颠沛坎坷的仕途经历与尽节 于前朝的逸民品格。首先,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儒家的影 响,他的积极入世,为朝廷尽忠效力,以及绝食殉身于 朝廷的举动,表明他的正统儒家立场。他曾经对现实写 过《将儒》《辨楚刑》《上樵公书》等,隐居时曾有 “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 覆。”(《秋思》) 但是,司空图的思想中又受道家和佛家的强烈影响。尤 其现实理想破灭之后,更倾向于佛老中去寻求思想解脱。 “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训于老氏,大辨欲na言” (《自诫》),这是他的道家思想;“名应不朽轻仙谷, 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 出入于三教,这本是唐代诗人思想的共同特征倾向,而 唐末的特定形势和个人的特定经历,更加重了司空图思 想的这种特征。
在此前提下,司空图紧接着说:“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且容易谭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两句:句中的第一个“象” 和“景”,指诗写在纸上的“形象”,“景象”; 有这个带有感性特征的“形象”,“景象”存在, 才可能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句中的第二 个“象”和“景”,是托体于第一个“象”和“景” 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对诗创作 来说,必须有含吐不露之情,必须有蕴藉之美;对 诗鉴赏来说,则不可满足于诗的表层表达描述,而 要挖掘它的深刻蕴含。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 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感性的东西也借助感性 化而显现出来。”司空图所说:“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其实是诗人感物的心灵化问题,也是读者 对诗人感物心灵化的感悟问题。这是个难以说清的 问题,因而他说“且容易谭哉”
例举几首进行说明: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首二句是 讲的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 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所谓“大用”即 “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所谓“真体”者,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首二句讲 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次二句“返虚人浑,积健为 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对“雄浑”的具体解释。“浑”是指 自然之道的状态。”,“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只有达到 “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下句“积健为雄”,“健”是 天然之“健”。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 始,曰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