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忠义水浒传的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忠义水浒传》的“义”
《水浒》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大多被逼上梁山,被迫落草为寇,梁山聚集的是一帮叛逆者。
他们无君无父,无老亦无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有仇报仇,
有恩报恩,他们本领高强,重义气,他们不服世俗权力的管束,不受常理的约束。
但就是
这样一群在统治者眼中的“造反者”,他们身上却闪烁着世人少有的“忠义”精神。
他们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重兄弟情义,为弟兄两肋插刀;他们仗义疏财,但凡有
来投奔他们的人,不论好歹,便留住下。
“义”字是《水浒传》中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把这个概念弄清楚,就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按照一般理解,“义”就是正义的意思。
《说文解字》对“义”的解释是:“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
”清代段玉裁的注也说:“威仪出于己,故从我。
”既然是自己的威仪,当然是
正面的意思。
所以后来的《康熙字典》等工具书都从此引发,把“义”字解释为“宜”、“正”、“善”的意思。
我读《水浒传》中的“义”,会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见义勇为、团结聚义、江
湖义气、仗义疏财,由此来慢慢品悟《水浒》中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义”。
(一)见义勇为
1、见义勇为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见义勇为,顾名思义就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的去做。
俗语说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样的解释可以看出见义勇为的几个特点:其一,见义勇为具有偶然性。
是那些突然发生
的事情,如《水浒》中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是很偶然的到那件酒楼吃饭,偶
然间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得知镇关西的罪行才由此展开的故事。
其二,见义勇为的对象具
有不确定性。
所救的人可能是相识的,也可能只是路人。
《水浒》在当时可以得到共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描写的这些故事都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他们也在期盼能有一群素不相识的正义之人能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关于见义勇为的例子在《水浒》中不胜枚举,但是在我看来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人物是鲁达,他就是见义勇为之士的化身。
他有一条关于见义勇为的人生信条:“杀人须见血,
救人须救彻。
”对待林冲如此,对待金翠莲父女亦如是。
他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着这个人生信条。
典型的事例有“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
鲁智深在《水浒》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出场。
原本他领着史进、李忠想在酒馆里痛快的喝一场,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喝到正酣时偶然间
听到隔壁传来的嘤嘤哭声,于是大发雷霆,但当他把金翠莲父女叫过来问清原委后,鲁达
震怒了,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其实
鲁达与金翠莲父女非亲非故,本是八竿子打不着一起的人,但是他的正义之心被完完全全
的激起,他不但要帮助金翠莲父女脱离虎口,还要严惩那个所谓的“郑大官人”。
于是,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好戏正式上演了。
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是,鲁达找到郑屠并不当胸
揪住挥拳就打,而是假托相公之名,不假手于其它伙计,让郑屠不明就里地剁了二十斤肉馅,存心折腾郑屠。
待郑屠回味过来要发火时再把两包臊子劈面打过去,正式摆开教训他
的姿势。
一拳、两拳、三拳,郑屠由开始的狂妄自大渐渐变得“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动弹不得”,彻底的清除了这个恶棍。
同样在第五回中写道鲁智深在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的路程中途经桃花村,知道附近桃花山上的一个强盗二大王要强娶桃花村刘太公的女儿,便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
山二头领周通。
随后在第八回中鲁智深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的消息,唯恐途中有失,暗地
跟踪至野猪林,看见那两个公人要对林冲下手,就从一旁跳出,将两位公人打了一顿,林
冲劝鲁智深饶了他们性命才作罢。
而后,鲁智深一直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后才放心离开。
这
几个事例使鲁智深的“侠义”形象深入人心。
其实,在《水浒传》中,见义勇为的人不止鲁智深一人,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拼命三郎”石秀。
石秀在市上挑担卖柴,看见杨雄受到一群无赖的围攻殴打,便主动上
去打退无赖,救了杨雄。
被戴宗评价道:“端的是好汉!真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第四十三回)石秀自己也说自己是“.....平生执性,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第
四十三回)
2、救人是“本性”还是“心机”?
书中有很多见义勇为的例子,但是细分起来又会发现有些义举是出于“本性”,典型事
例有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武松在赶路间偶然看见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窗前看月戏笑,
见不惯出家人做这等丢人勾当,不由怒从心生,杀了那贼人,无意间救了那个被掳掠来的
妇人。
武松的此举完全出于本性,没有太多的杂念。
而与之对应的有些义举却是掺杂了太多的心机,如宋江在清风山出手相救刘高之妻就是有意为之,得知了被抢的女子身份,为了卖花荣的人情,便开始劝说王英放了那个女子。
劝说理由看似生明大义,其实却有些冠冕堂皇:“兄弟乃顶天立地的好汉,只是暂时屈身
于绿林,将来少不了干一番大事业。
如今暂居山林,虽做强盗,但也不能失了道义,不如
放她下山去,让她夫妻团聚如何?”这番措辞推敲其缘由便不难看出宋江的别有用心,表
面上是为了成全王英的道义,其实只是想借此卖刘高、花荣的人情。
3、见义勇为不同于滥杀无辜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见义勇为,对“弱势”一方出手相助,必会对“强势”一方有所损伤。
这就存在见义勇为需要合理有度的问题。
过了,见义勇为就会变为滥杀无辜。
梁山好汉中有见义勇为之人,当然也有滥杀无辜之人。
见义勇为的代表人物是鲁智深,这是一个大智若愚,粗中有细的人。
就拿鲁智深救助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
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
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
元桥来。
”这个脾气火爆的鲁智深,却能稳坐台山一般坐了四个小时,这份耐心却是值得赞佩。
再说,鲁智深打了镇关西三拳之后,发现镇关西出的气多,入的气少,采用的脱身之
计更是绝妙,一句:“你这厮装死,懒得与你计较。
”便顺理成章的逃离了案发现场。
其实,鲁智深并不是要取其性命,错手杀死镇关西后他便注意了见义勇为合理度的问题。
所以在后来的桃花山救太公之女和护送林冲时都注意到不伤及无辜,下手太重。
但很多好
汉却不是这样想的,更不是这样做的。
他们变态地追求一种所谓的快意恩仇,往往伤及无
辜性命。
滥杀无辜的代表人物当首推“黑旋风”李逵,说起李逵,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鲁莽。
他的名言是“先打后商量。
”但他往往直接将人打死,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李逵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会有鲁莽的表现。
而且李逵的鲁莽有些夸张,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
如江州城劫法场,他杀红了眼,“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
这样的滥杀无辜,
不得不使英雄这个词,在李逵身上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又如武松血溅鸳鸯楼,道:
“一不做,二不休,杀一百个也是一死。
”提了刀,见人便杀,多少无辜性命也遭殃及。
所以说来,见义勇为和滥杀无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在赞扬梁山好汉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个别人罔顾他人性命的残暴行径。
(二)团结聚义
“义”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义”是人类群居的根本,“义”在则人聚,“义”去则人散。
我们常说社会底层的人们最讲义气,是因为他们无力独自承担生活中的
意外变化,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免遭暴力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强烈愿望。
越是
生活窘迫,孤独飘零,这种追求义气的愿望越迫切,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小团体主义的哥
儿们义气。
《水浒传》中的“义”,就是这种生存的需求。
穷苦农民生活不下去,以哥儿
们互利的“义”去谋取富豪的“不义”之财,理直气壮地宣称“取之何妨”!
“义”字表示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还可以从梁山几个建筑物的名称上得到证实。
梁山泊的中心建筑原本叫“聚义厅”,后来宋江将其改为“忠义堂”,虽然加强了“忠”的
含量,但“义”的意思并没有消失。
这个“义”字的含义还可以从旁边的建筑物名称上看出。
聚义厅旁有“断金亭”和“雁台”。
“断金”二字显然来自《易经·系辞》,“二人
同心,利可断金”,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
早在晁盖一伙上山后梁山处于事业奠基
时期时,小说便写道:“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有诗为证:“古人交谊断黄金,心若同时谊亦深。
”这里将“义”字与“断金”、“同心”、“股肱”、“骨肉”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
宋江虽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但“断金亭”的名字却没有改,而且在七十一回大聚义之前,他还给亭子换了一块
大匾牌。
“雁台”也是在这时修筑的。
“雁台”的意思书中没有注明,但应当也是兄弟雁行,团结一致的意思。
书中的旁证是,第九十回写智真长老的“当风雁影翩”预言后,不
久便说:“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着,一对对并辔而行。
”宋江自己写的词里也有“六六雁行连八九”的句子,都是表示兄弟团结一致的意思。
“结义”和“聚义”虽然都包含有“义”,但是它们的意思却不完全相同。
“结义”是指因为感情好或有共同目的而通过一定形式结为兄弟姐妹。
典型的事例有的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而“聚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聚集在一起。
在《水浒》的世界里,如果
说“结义”只是表示个别好汉之间的友情和团结的话,那么“聚义”则明确是指那些使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
如第五十八回写史进等四人在少华山落草后,鲁智深对宋江说:“四个在那里聚义。
”第七十一回全体好汉一起盟誓要替天行道,称做“大聚义”。
包括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等各山寨的议事厅都叫“聚义厅”。
在智取生辰纲前,晁盖和吴用商议参与者人选时,吴用说:“我寻思起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这里“义胆”的含义就是为了团结合作的事业,可以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正是绿林事业最最需要的品格。
又比如第五十三回戴宗到蓟州请求公孙胜出山相助来对付高廉的妖法时说道:“若是师父不肯去时,宋公明必被高廉捉了。
山寨大义,从此休矣!”很显然,这个“山寨大义”,就是“山寨的大合作事业”和“山寨的大团结”的意思。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
”《水浒传》中团结聚义的例子有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第三十九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大聚义。
正是有了这种众志成城的决心,梁山好汉才会团结一心,大胜高太尉,给腐朽的宋王朝以承重的一击。
(三)江湖义气
1、《水浒》中江湖义气的可贵之处
梁山英雄本来互不认识,但一听到他们仰慕的人物,就立刻作揖下跪,甚至结为异性兄弟。
江湖义气体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救助的现实需求。
比如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写道: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
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
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
在野猪林,薛霸、董超将林冲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和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
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而林冲曾在大相国寺结识鲁智深,鲁智深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的消息,唯恐途中有失,暗地跟踪至野猪林,看见那两人要对林冲下手,就从一旁跳出,将两位公人打了一顿,林冲劝鲁智深饶了他们性命才作罢。
而后,鲁智深一直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后才放心离开。
准确说来,林冲和鲁智深只有一面之缘,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是就是这匆匆一面,使他们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甚至可以为对方豁出命去。
当鲁智深知道林冲惹上官司之后,就到处找他,知道有人会路上害他,便一路跟随,随时保护林冲的安全。
这赶路的艰辛自然不必说,还要随时提防着那些要毒害林冲的人,身体和心里都有着极大的压力。
鲁智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大汉,但是他可以
为了只见了一面的朋友颠簸奔走,护其周全,可见江湖情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难怪有诗为证:“最恨奸谋欺白日,独持义气薄黄金。
迢遥不畏千程路,辛苦惟存一片心。
”
2、江湖义气的不完善
《水浒传》中江湖义气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讲交情,不讲是非;二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与社会。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
蒋忠倚强凌弱,强占他人地盘,固然不是什么好人。
可施恩和蒋忠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从他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他和蒋忠是同类人物:“小弟此间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地名唤做快活林。
但是山东、河北客商们,都来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三二十处赌坊、兑坊。
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捉着营里有八九十个弃命囚徒,去那里开着一个酒肉店,都分与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
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
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
如此赚钱。
”(第二十九回)施恩分明是看好了快活林这块黄金地带,然后用犯人在那里开店,让所有的店铺都必须来买自己店里的酒肉;不仅如此,那来往的妓女也要留下买路钱方可离去。
这明明也是巧取豪夺。
所以施恩和蒋忠的矛盾并不是善恶之争,而是黑社会之间的内讧,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弱肉强食。
可武松对此善恶问题并不关心,他在打完蒋忠后向邻里宣称:“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施恩无论怎么不明道德他都不管,他却非管蒋忠不可。
事实上他之所以要参与这件事,是因为施恩给了他好处,是他的上司。
如果蒋忠对武松做了施恩同样的事,那挨打的恐怕就是施恩了。
可见江湖上的义气有时是只讲交情,不讲是非的。
再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这次行动被称之为“七星聚义”,可他们作出的事情却很难说是正义的。
晁盖一伙要劫取生辰纲,理由是它是梁中书靠巧取豪夺聚敛而来的,又是送给贪官丈人蔡京的生日礼物,因此把它称之为“不义之财”。
但是他们取了这笔财物干什么用的呢?如果是用来赈济穷苦百姓,帮助像金翠莲父女那样的人,那这些好汉理应受到赞佩。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们夺取生辰纲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享用,用吴用的话来说,是“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第十五回)从客观事实而言,在不劳而获,享用“不义之财”这一点上,七位好汉和梁中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各自攫取的方式不同。
而七位好汉在攫取这批“不义之财”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后果是怎样的,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什么的影响。
可见江湖义气有时会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
(四)仗义疏财
如果说梁山好汉的“义气”是以金钱为基础的,这话可能不大好听。
可事实是好汉们之间的江湖义气的确与金钱不无关系。
拿武松醉打蒋门神来说,施恩和蒋忠两人在善恶问题
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因为施恩对武松施了恩,给了钱,武松便成了施恩的打手。
这种情
况在《水浒传》中并不少见。
如李逵对宋江可以说是死心塌地,义气十足,不仅在相识不
久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江州劫法场,而且在临终时也可以为宋江违心地死去,似乎显得十分
崇高和纯洁。
不过转念一想起李逵与宋江第一次见面时宋江给了李逵那十两一锭的大银子,便不免对这“义气”的崇高和纯洁性有了几分怀疑。
“仗义疏财”是梁山好汉相互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人能够在江湖享有崇高威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仗义疏财”。
其中最突出的是晁盖、宋江和柴进。
书中写晁
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
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第十四回);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
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
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
”(第十八回);柴进村中酒店主人说柴进是“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
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
’”(第九回)三个人的优点几乎大同小异,只要舍得把钱花在那些不大循规蹈矩的好汉的身上,便不难换来“义”的名声,相当于花钱买义。
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他们疏财的目的是为了解救天下受苦百姓呢?还是为了换取“仗义”的名声?从《水浒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写他们赈济贫民百姓的故事大概只有
金翠莲父女一个,剩下的便都是写他们用钱财来讨好那些一身本事的强壮好汉。
虽然书中
写到宋江也“常常见他散施棺材药饵,极肯济人贫苦”,但极少有具体的事例。
反而详细
的例子都是好汉如何得到好处:如武松如何得到柴进的衣物钱财,收到宋江的银两,享用
施恩的酒肉钱财;林冲之所以要拥立晁盖为梁山泊寨主,就是因为他感觉晁盖这个人“作
事宽宏,疏财仗义”,值得信任;反之,鲁智深不肯在桃花山落草,就是因为见“李忠、
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
当然,从绿林豪杰的实际处境来看,一种生死难测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
因此这些花钱的人不仅得到
很高的评价和名声,而且也得到很多实际的利益。
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兴
师动众,攻打曾头市,为晁盖报仇;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冒死去江州劫法场,并拥立宋江为山寨之主;如果不是“仗义疏财”,人们就不会拼着性命,从千里之外
请来公孙胜,战胜高廉,并冒险从井下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仗义疏财”实在是一种很划算的买卖。
虽然如今看来仗义疏财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花钱买义气,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义举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梁山好汉中真正富裕的没有几人,大多是贫苦百姓,他们不但没有吝啬钱财,反而拿出银子帮助很多有需要的人,这点是值得称赞的。
所以我们在贬低花钱买义这种现象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仗义疏财它的可取之处。
总体说来,“义”字在梁山聚义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思想,净化道德,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升化了英雄们的境界。
有这个“义”字,英雄个体才有了精神的富有感和依托感。
品悟《水浒传》中的义,其表现的是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个人对不特定的受害者的一种仁爱和救助,并且也是升华到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这种“义”,在当代也是需要弘扬和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