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文论文题目:中国未来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姓名:张慧
学院:外语学院
学号:
指导老师:
中国未来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用旺盛的出口需求来补充不足以支撑快速增长的内需,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战略暴露了自身的弊端。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要进行思路的转变,实施内外兼顾的竞争性协调战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好地发展。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和破坏,国际经济萎缩低迷,国内出口加工产业发展受阻,都促使人们反思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一直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
一、出口导向战略的内在紧张
出口导向战略本身无论从指导理论上还是具体实施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病。出口导向战略的基本理论前提有两个:一是运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立足并谋求发展,二是运用自身的要素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这两个理论前提都暴露出了其内在的缺陷。
第一,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对实施的前提条件有苛刻的要求。它要求世界产品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有政府的干预和介入,另外还要求没有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很显然这些苛刻的理论前提使其脱离了当今的贸易现实,对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是一种束缚和制约。此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长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它用国际贸易的事实告诉人们即便没有比较优势所限定的那些贸易条件,国际间的贸易依然能够得以进行。同时,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也从理论角度对其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理论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第二,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基础上的比较利益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一国发展对外贸易应该充分发
挥本国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优势,同时避免运用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劣势。这样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在总福利不变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利益。不过这样的利益仅仅是静态的利益,是单个国家固化本国优势产业取得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会导致国内产业结构呆板僵化,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调整,不能取得动态的贸易利益。
第三,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并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首先,实施这一战略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当国际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时,该国就能够从该战略的实施中获益从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一旦国际社会发生经济波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势必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出口导向战略过分强调出口,这种出口在给进口国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内,与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了强势的竞争,甚至将国内产业排挤出市场。最后,出口导向战略不可在诸多大国和世界大范围内长期实施。这种战略过多地依赖国际社会的需求,只有在国际社会经济形势较好时,部分国家推行这一战略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现实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这决定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当中的出口也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仍然未能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
1.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国内现实与弊端
首先,中国存在着“廉价劳动力优势”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这种发展的基础与原因,不少学者归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导致的比较优势。2002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出版了Banister撰写的一份评论,指出2002年中国总体制造业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只有0.57美元,仅相当于同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的3%,相当于新兴工业经济体的10%,或墨西哥和巴西工人的25%。该评论的结论是,“中国显然享有工资水平显着低于全球其它国家的优势”。这一廉价劳动力优势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连续十年GDP增长在10%以上,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年一直贸易顺差,为什么中国的出口连年高速增加。但是这仅仅是这些现象的表面原因,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与欧美相比,中国在实际的产品出口中的确存在着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仅仅是要素优势而不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也不能构成中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的基础,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解释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现象的一个因子。
即便我国30年来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几年来这种优势在逐步弱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我国原有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甚至不复存在。
其次,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然而这种借鉴却有着许多的误区。日、韩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非常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发挥自己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自身的建设,对于外国在境内的投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中国在推
行这一战略时对外资的依赖过高,忽略了自身建设。另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中国采取了以市场换资金、技术的做法,外商就地设厂、就地销售,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对进口保持了很高名义上的关税,但外商通过投资打开和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而日本、韩国在积极促进出口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将别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以防止对本国工业产生竞争威胁。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把目光适当地投放到国内,在不断完善国内产业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出口工作。
最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而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T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剧烈。可悲的是,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2.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国际压力
首先,国际社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渐萎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的衰退,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其中影响最为显着的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影响最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
其次,非关税措施创新发展。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