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族政策对比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民族政策及反思
在广阔的东北亚大陆上屹立着两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已经觉醒的亚洲之狮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崭露头角;俄罗斯,昔日的西伯利亚之熊正在大国回归之路上奋力前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国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国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有着相应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虽然两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卓有成效,但是这些政策并非尽善尽美。所以,笔者寄希冀于两国民族政策的对比,来找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民族政策:
●沙皇俄国时期:各族人民的监狱
众所周知,大俄罗斯民族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历历代公爵和沙皇的侵略扩张,1517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终于建立,这也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然而,如列宁所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是“各族人民的监狱”。
在政治上,沙皇政府对于被征服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采取种措施,实行殖民统治和政治迫害;在经济上,沙皇政府是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所以在征服其他民族后,沙皇把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对少数民族征收名目繁多的沉重赋税,借以经济掠夺;在思想文化上,沙皇实行愚民政策,限制少数民主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为甚者,沙俄当局极力推行“义务国语制”,强迫各少数民族学习、使用俄语,同时歧视、摧残非俄罗斯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同时强迫各少数民族放弃原有信仰,改信东正教。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正是始于沙俄时期。当局竭力使“统治”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享有种种特权,“竭力把住在俄国的一切其他民族的权利削减得愈来愈小”。它一方面给予俄罗斯官吏、地主、资本家以种种特权,让他们毫无限制地掠夺、欺压和剥削广大非俄罗斯民族;另一方面又在俄罗斯人中间,散步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制造大俄罗斯民族优越感,让他们盲目地歧视非俄罗斯民族。从此以后,时代虽历经变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却在俄罗斯人心中根深蒂固。
●前苏联时期
列宁时期:民族平等、民族自决
列宁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列宁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自决是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重要原则,并把这两项原则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两项原则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承认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和实行民族自治的权利;在经济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变落后面貌,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创造基本条件;从语言文化发展上帮助从前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少数民族,以便使法律上规定的民族平等权利能得以实现;建立各民族统一的联邦制国家——苏联。
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维护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始终坚持民族自决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要求,在权利平等基础上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列宁在许多著作中都反复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认为民族自决权不是为了促使各民族分离或建立独立国家,而是为了推动各民族接近、联合和团结。
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时期:东拆西补,得不偿失
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苏联民族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和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加盟共和国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权,使原有的联邦制变成了单一制。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使多民族国家日益失去发展的活力;在一味推广俄语的同时,忽视甚至无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死灰复燃,苏联政府歪曲沙皇侵略历史,继承“沙俄帝国意识”,并且宣称俄罗斯是苏联的“领导民
族”,歧视其他少数民族。与此相对的是地方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五年计划中操之过急,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直接加剧了当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问题落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提出自己改革苏联社会的构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此之际,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国内形势和民族情况,对加盟共和国领导层做了一系列变动,直接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游行示威。在关于加强社会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苏共中央会议上,戈尔巴乔夫肯定苏联已形成了“崭新的社会和族际主义的共同体——苏联人民”,认为这个共同体是由“一致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结合而成的”。正是由于一味的锐意改革和在改革过程中忽视甚至粉饰民族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暴动,从而促使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和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时期: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在民族政策上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培养对统一国家认同感。
俄罗斯联邦民族政策构想等文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再有原苏联宪法中民族自决权的内容。“民族自决权”不再包含有政治独立的意味,而被解释为保证公民和民族文化同一体选择自主文化发展的权力,排除了政治独立的可能性。在俄罗斯议会中也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设有民族院。俄罗斯努力把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避免出现苏联那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第二,把民族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团结的基础上,淡化民族意识,不再强化民族特征和强化民族差别,不要求公民确定自己的民族归
属,废除了1934年开始的在证件上登记居民民族成分的做法,证件只有证明国籍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中规定,俄罗斯继续奉行公民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俄罗斯联邦用地方自治代替民族自治(尽管保留了原来以民族冠名的行政区,但其政权组成和运行方式与其他行政区无异)。限制因民族歧视而导致的地方民族主义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各共和国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语言文化生活,但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不属于某个民族,共和国是相应区域内所有公民的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更大的意义在于为这些冠名民族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归属地。
第三,重新界定民族的概念。苏联以往的民族概念源于西方,把所有民族都上升到政治民族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第四,加强对北方原住民和人数较少民族的保护。针对生活在西伯利亚、远东、欧洲北部地区,人数在 5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和原住民,国家给予他们特殊的支持。为他们划定固定的生计区域,从石油、天然气等公司获得补偿,建立寄宿学校,上大学有专门的指标。
第五,民族问题的管理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5月普京将俄联邦联邦和民族事务部改为俄罗斯联邦联邦事务、民族和移民政策事务部,2001年10月16日,普京颁布总统令将该部撤销,其职能移交俄联邦内务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和俄联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2004年9月13日,根据普京总统的命令成立了俄联邦地区发展部,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以及保护俄联邦少数族裔和少数原住民权利的问题是该部的职权范围,意在表明在促进地区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
在新的民族政策下,俄罗斯联邦基本解决了民族分离、国家分裂的问题,国家的认同得到加强,现在大多数的俄国人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首先认同自己的民族属性,而首先认同的是国家属性,认同自己是俄国人,而不是某个民族的人。
二、中国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