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情境化试题专项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情境化试题专项突破
新高考情境化命题金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中村阿来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

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

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

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

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

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

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

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

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

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

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

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

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

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

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

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

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

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

以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

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

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

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

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

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

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エ装,穿上了藏袍。

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

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

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

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

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状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

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故军,就说菩萨,菩萨。

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

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

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

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思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
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与应用性。

)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突出试题的创新性与应用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飄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很久,没有人答应。

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

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

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

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

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

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

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

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

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

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

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虛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2.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魂系高原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国的“二号老兵”。

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

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铎爱人时条件太“苛刻”。

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愁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
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

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

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

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

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

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

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

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

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

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

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堪的女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

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

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

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

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廷续到十八个月以后。

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
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

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公里外的哨点送信。

那天艳阳高照,睛空万里,雪线泛着白炽的光芒。

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

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厘米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

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的河滩上。

纷扬的雪花驟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逹。

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

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

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军军马也坠落崖下。

警卫员绕道下山抢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

追悼会上,两名战士的骨骸被葬于烈士陵国。

组织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

尔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

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

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

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的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

有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

他在帶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

还有一个战士
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遠体,拼命刨冰,几天的辛勤勞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

他们没有创造岀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

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

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写小何临产时因孤单无助而对丈夫发出的刻薄的诅咒与怨怼,从侧面烘托了刘干事作为一名戍边军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B.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一方面讴歌了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C.“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转”“嘴唇都咬出血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刘干事知悉妻子难产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的心理
D.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一段西藏兵所喜爱的曲调的歌词借以打发刘干事热爱祖国、坚守边疆、恪尽职责的崇高精神,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小说中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3.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新高考情境化命题金题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思图报的美德”错误,选项对小说情节和主旨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和“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2.【答案】①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谈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

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
的诗意之美。

3.【答案】①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李老板以汉族老大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了“一方受难,八方支授”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③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参考答案】1.D【解析】D项,“‘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

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2.【答案】①俗从众心理。

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

②狭隘自私心理。

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

③封闭的心理。

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

④冷漠的心理。

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3.【答案】①淡化情节。

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

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

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
浓。

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三、【参考答案】1.B 【解析】B项,“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这一理解不当,属于过度解读,脱离文本整体内容及意蕴。

结合“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分析,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解答了他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的原因之一,主要为了突出戍边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2.【答案】①从小说故事情节看,这样写充实了小说的内容;②从小说主题意蕴看,这样写突出了戍边战士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魂系高原”的题旨得以充分表现;③从小说人物塑造看,这样写首先使刘干事的形象更鲜明,他的舍小家而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源于西藏兵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磨砺成的崇高的献身精神的熏陶;同时也使小说以英雄群像的方式来礼赞边防战士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

3.【答案】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在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避免枝蔓;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