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维尔托夫投身于 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担任了新闻电影《电影周报》的 主编。 在 1918年到191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编辑 了42期的《电影周报》,他还在1919年编辑制作了长 篇《革命节》,1920年编辑制作了《萨利辛之役》, 以及在1921年编辑了长达30本的影片《内战史》,这 些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记录影片了。 从1922年开始,维尔托夫开始编辑制作《电影真 理报》,大约是一月一期,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25 年。 大约从1920年开始,维尔托夫开始形成自己的电 影理论,最早的“三人会议”的宣言,到之后的“电 影眼睛”的理论。着足以使我们将维尔托夫视为纪录 片电影样式的鼻祖。 1934年之后不到40岁的维尔托夫便不在发表宣言 和制作实验电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第三章
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维尔托夫的生平和电影实践 “电影眼睛”的理论 “电影眼睛”产生的时代和意义 维尔托夫的影响
12广电 百度文库雨
第一节
维尔托夫的生平和电影实践
吉加· 维尔托夫(1896--1954)原名丹尼 斯· 阿尔卡谢维奇· 考夫曼出生于沙俄统治波兰 地区。吉加· 维尔托夫是他的笔名。
二、 非表演体系
1929年,他说得更为清晰准确,他说电影眼睛 的方法是“建立在影片对生活事实系统记录的基础 上”的“它以可见的事实,以影片纪实的不但交流 为基础,这同电影式的和戏剧式的表现是对立的。”
三、 蒙太奇构成体系
对于维尔托夫来说,蒙太奇似乎有两种不同的功 能。一种是作为电影眼睛顺理成章的“副产品”,是 电影眼睛有序的观看,它本身似乎并不具有独立的意 义。蒙太奇的另一种功能则是结构,与前一种功能的 不同之处在于蒙太奇的这一功能自成体系,完全不受 制于任何前提和条件,因此它也就能与电影眼睛并列, 电影眼睛看世界,蒙太奇组成那些被看到的世界。 1929年提出蒙太奇剪辑三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主题的规定收集材料 第二阶段:通过主题进行观察和概括 第三阶段:平衡段落、节奏,构成影片
维尔托夫的实验电影可以大致分 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主题明确、带有部分试验因素的影片。 如1926年制作的《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31年制作的《热情——顿巴斯交响曲》以及 1934年制作的《关于列宁的三支歌》。这部分影 片属于诗意性质的纪录片,影片提供的相对较少的 信息,而将更多的篇幅用于情绪的渲染,这部分的 影片已经站在了纪录片的“边缘”。 另一部分的影片则是纯粹实验性的。如1924 年《电影眼睛》、1928年制作的《第十一年》, 其中最著名的是1929年制作的《带摄影机的人》。 这一部分影片没有清晰的主题,没有完整的叙事, 但却展示了大量的拍摄,蒙太奇技巧以及先锋主义 的反传统观念,在西方受到了高度评价。
第二节
“电影眼睛”理论
一、摄影机主体理论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也包括所谓的 “无线电耳朵”)理论基本是以摄影机作为核 心主体的。 所谓的“电影眼睛”显然也只是一种象征 或比喻的说法,如果我们将其想象成为某种存 在自我之上的“他者”,也就是那个能够在混 沌世界中辨识出“自我”的“他者”,就能够 较容易的理解电影眼睛的含义。 维尔托夫用电影眼睛代替肉眼的实质是用 一个新的能够引导认知的主体来代替一个旧的 “不完善”的主体。当他赋予摄影机这一实体 以“电影眼睛”的称谓,便赋予了摄影机这一 机械以生命和灵魂,便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 待 主体发生变化这一他所认定的事实。
第三节 “电影眼睛”产生的时代和意 义
一、崇拜机器的时代 二、先锋派艺术的意义
第四节 维尔托夫的影响
维尔托夫的作品大致保持了两种风格,一种是 是诗意纪录片,一种是实验电影。其实这是从先 锋派实验风格的角度来看待他的作品,未将其大 量制作的新闻短片和有主题的早期纪录长片包括 在内。如果将维尔托夫所有影片样式考虑在内, 他至少首创了今天常见的所中纪录片样式: (1)文献纪录片,如《内战史》 (2)专题纪录片,如《电影真理报列宁特辑》 (3)政论纪录片,如《前进吧!苏维埃》 (4)诗意纪录片,如《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