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问题引领,诱发学生深度学习(问题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问题引领,诱发学生深度学习
张向东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基于教材的简单地、机械地、记忆性学习,我们称之为浅表学习,例如对概念的简单的记忆,对公式的初步了解等,而更深层次的学习(即深度学习)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是相对于浅表学习更深层次层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五中的教学策略,选择的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那么教学中只有优化的问题引领,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深度学习,教师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关键。
我个人以为问题设计,首先,要体现层次,由浅入深,其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第三,注意适时的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在问题的探索中,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重力一节的内容时,文本中着重提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这一理论,即G=mg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在实验中对于物体重力的测量,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由于这句话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忽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物体的重力间的区别,会认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这对今后的教学会产生不利的负迁移,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是不行的,于是我在导读单的设计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
呢?”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非常简单,学生会以为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是不用思考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不测物体的重力又测的是什么呢,就如同生活中,我们站在体重秤上,测的不是我们的体重又是什么呢?。然而要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从物理的角度,难度其实很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物理知识很多,要用到平衡力的知识和牛顿第三定律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这里面用到三个力,重力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在这三个力中,重力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在物体静止时或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相等的,这综合运用了以前的力学知识,鉴于此学生直接得出答案有困难,我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又展开了提出了两个问题,“在整个系统中你都知道有哪些力的存在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你知道的力?”及“在你所画出的力中各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些问题解决后我又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应该是作用在挂钩上的力并不是物体的重力,为什么他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呢”,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平衡力的大小相等,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随着问题的引领,学生终于明白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的道理,为了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我又进一步提出了“在什么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呢?”由之前探索可知,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物体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弹簧秤
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接下来我又适时提出了“你对超重和失重有多少了解”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就这样,跟随问题的引领,,一个问题刚有了答案,就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做到了问题的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到了新知,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