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廖华军
(2006级汉语言文学)
【摘要】嵇康爱憎分明而又刚肠疾恶,他一生都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超越,追求真我,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

审美人格作为他的第一层面,将人生作为审美对象,寄情山水,娱乐心灵;他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超脱,任性任情的自然人格;向往空灵、玄虚的道家文化,他遁世寻仙,追求与道逍遥,入世行不违大道,追求心灵的超越而从悲剧走向崇高的道玄人格。

嵇康作为历史上著名文人之一,作为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代表人物,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追求,对于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格审美自然道玄
Ldeal Personality of the Pursuit of ji Kang
LIAO Hua-jun Instructor: DAI Xue-zho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06)
【Abstract】Ji Kang fair, for the love and hate,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his life in pursuit, the pursuit of liberty,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the pursuit of true self, the pursuit of their ideal personality. Aesthetic personality as his first level, the life as aesthetic objects, He focused on landscapes, enjoy yourself; his respect for nature, aloof, His broad-mind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mperament and preferences to work, This is his natural personality; He longed for in spirit, mystery of the Taoist culture, so he stay away from the secular world, Search and asked Immortal, the pursuit of Happy, and when in Secular, things do not go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his mind, He pursued a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from tragedy to Sublime personality. Ji Kang as o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author,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deal personality to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pursuit of his personality.
【Key words】personality aesthetic natural dogen
提到“魏晋风度”,人们往往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和对象。

他们任情任性、放荡不羁,用超然的眼光看待世界,对抗名教的虚伪和世事的平庸。

他们张扬着生命的自由,洞察世界的智慧,发掘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如果从人格的视角审视,魏晋风度更是一种人格自我追求的表达,意在构建理想人格的乐章。

作为“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的嵇康在生活中、宇宙自然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展示生命的美丽与丰盈,执着于现实,“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一个真的自我。

”①他追求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体验着‘道’的本体意义,旨在追求自由、超脱、道玄,是一种人格的理想化。

这种理想化的人格既是对自我人格的写照,又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意味,其超越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理想化的产物,是一种精神绝对自由,心灵完全自适,人性自然完美的理想人格。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人格的审美化
嵇康的审美能力是卓越的,他用他非凡的学识才情在诗歌意象、山水情趣与音乐才情上展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我们。

据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述,嵇康诗现存54首,他的这些诗或四言或六言,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是对人生审美情趣的写照,是其对审美人格的追求。

(一)意象之感
嵇康诗文中的飞鸟意象,表达了作者自己追求那超越世俗的审美无上境界。

这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映射,形成了诗人在个体生活追求、心性表达和审美上的虚幻性和飘渺性。

例如嵇康诗文中的鸾鹏上下,前后腾跃,以极大的跳跃性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磅礴无比的气势,心中升起一股征服自然,超脱人世的崇高悲壮感,即审美效应。

其意象中的崇高悲壮正是其人格审美化的追求。

(二)山水之趣
在山水情趣上,嵇康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主观地赋予自然丰富情感, 并以独特的审美情趣, “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玄虚之趣, 蕴含哲理之美、清远之韵的山水画卷, 是为晋代山水艺术之滥觞,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人格追求境界。

”②他以他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味着自然山水,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阴,建立起一种美的
晶莹的意境。

例如诗文中的“兰圃”、“长川”、“归鸿”、“琴诗”等等具体的意象无时不在表达一种悠闲自得,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清淡之情趣,意境玄远。

所以他用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天籁, 领悟其中的妙趣,从而获得了精神的慰藉与完整。

也许是“兰”高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沁人心魄的幽香、宁静淡远的气质, “青” (清) 的玉洁冰清、明朗清澈、单纯沉静、明晰不混等属性, 使诗人对它们情有独钟, 心驰神往,以极大的篇幅描绘出一幅幅清远之趣、审美之韵的山水画卷。

嵇康以娱乐山水的艺术心灵,体验着、升华着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审美人格的追求,领悟着其中的真谛。

(三)音乐之美
在嵇康的音乐才情方面,他以一个音乐家的独特心灵,发挥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将变化多端的音乐形象以自然万物的雄伟壮丽、飘逸灵秀、千姿百态描绘出来,在起伏变化的旋律中蕴含出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

正是在这长久的审美体验中,嵇康提出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

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声无哀乐论》)他将“自然之和”视为音乐之本,只有抛弃人的喜怒哀乐、在非功利的状态中才能体悟到琴声的美妙,欣赏到音乐的美,体悟自然中的心灵韵味,构建心灵审美的乐章。

琴是他诗歌审美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生活、心灵的真实写照。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酒会诗》)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

”(《与山巨源绝交书》)临刑前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他用琴控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理想人格破灭的悲哀。

人生难得一知己,嵇康用琴诉说着知音难觅的悲哀,排遣着忧思难解的孤寂。

他将审美的目光投入现实生活,将现实人生变为审美的人生。

他不愿做与世隔绝的隐士,也不愿过金玉满堂的豪奢生活,他只想象普通人一样,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弹琴、饮酒、赋诗、交友、养生,在朴素的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个性,在平淡的日子里体验美好人生。

这正是嵇康将艺术生活融合个性以审美的方式体验出的超越世俗的一种意味,是自己对审美人格追求的心灵表达。

二人格的自然化
“自然”是道家学说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依照自己的规则演化而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

它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也可以指自然之道和人的自然之性。

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动荡、残酷的时代,它先后经历了晋代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三个大动荡的年代。

这是一个伦理纲常与礼法教条崩溃的时代,士人在痛苦迷茫中,追求自我,强调自我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觉。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一个时代。


③(P183)自由、解放、智慧、浓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的自觉”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探索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这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儒道对理想人格的观念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强调的是对名教的自觉认同,是道德与自由的统一,强调真美善合一。

而道家则认为人格的本体在自然,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自我、真我、本我的回归,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保持一种宁静、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例如《庄子》中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 圣人之德也。

”意指自然无为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嵇康作为道家信仰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然人格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有鉴于名教与自然争论的模糊性对自己理想人追求的桎梏,他根据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见《老子》三十八章)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话题。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越名就是要超越世俗社会,消除名教对人性的桎梏,遵从人的本心出发,回归自然。

例如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倡“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的理想人格。

主体“无措”、“通物”的核心是超越,超越一切外在局限,而到达自然之境,具有浓厚的理想人格色彩。

其人格得实质而言,“就是要在名教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达到性情的至真至诚至纯,精神的超越、自由、飘逸。


④嵇康的意图仍是针对名教名不符实产生虚伪所做的理论探讨,反对名教的束缚而返归
自然之性。

他提出君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

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

”他的这种自然人格的观点要求我们任心行事,不匿不隐,不以自己的喜好评判是非,不以名教衡量行为是否允当,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这种坦诚宽容、公正自然的人格精神,既是对名教的否定,又是对传统儒家人格的怀恋,也是对道家自然人格的向往。

(二)天质自然的形骸
嵇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注重外貌的时代,因为好的外貌在交际、应酬与仕途中带来一定方便。

而嵇康则是一个例外,据《晋书·嵇康传》记载: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也就是说嵇康的先天条件良好,俊美容貌,高洁气质,颀长身材,按理来说这样的人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才是,可是嵇康则不同,他把容貌比作土木,表现出了他对外在容貌的轻视。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这样自述:“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他认为不刻意显示容貌,具有自然的美,显得随性而为,彰显一种别样的风采。

(三)任情任性的行为
在行为上,嵇康“任情任性”,随自己的喜好而行事。

他寄情于山水,畅游山林,追求个体自由,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在自然的生活中,修身养性,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于是他浪迹山水,寄情于自然,在与自然的交融体悟中抚慰心灵。

宗白华先生曾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③(P189)这种自然山水中的畅游是嵇康自己作为灵动人格主体的投射。

“平野深坳,寒泉幽壑,乃至一山一木,一树一花都是诗人感受生命,体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自然中,思考人生,体悟生命,审视宇宙。

”⑤
三人格的道玄化
“道”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它既是万物的本体,也是最高的人格理想。

“道”本无为,而无为的境地则是一个超脱现实功利之外的怡然自得的境界。

魏晋时期,在主张“名教”与“自然”相对立的魏晋玄学影响下,“无为”、“任性”、“自然”成为文人的思想崇尚,文人以道家的批判精神批评汉末朝廷的腐败与社会风气的虚伪,以道
家的清静无为思想消解乱世之间的尖锐矛盾。

他们开始注重自然,并用道家学说诠释儒学,追求一种旷达、玄远的人格思想境界。

嵇康用他的道玄人生诠释这一人格理想:(一)寻道
嵇康思想内在的玄学人格属于道家范畴,例如老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的圣人境界。

庄子加以引申,指出至人,神人的概念,追求逍遥,超越自我。

而嵇康继承道家老庄的思想,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这种道家意味,他吸取了道家的神仙学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游仙诗,抒发出自己内心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也即是对道家那种理想人格境界的憧憬。

嵇康则在《游仙诗》里说:“鸾凤避罻罗。

远托昆仑墟。

”(《答二郭诗三首》其三)“坎凛趣世教。

常恐婴网罗。

”(《答二郭诗三首》其二)“王乔弃我去, 乘云驾六龙。

采药钟山隅, 服食改姿容。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十四)嵇康在其中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遁世绝俗的高隐之态,采药服食的寻仙之趣和与道逍遥的风神个性。

(二)悟道
嵇康面对司马氏集团的残酷、暴虐,目睹世道人心的荒诞、虚伪,身处这一黑暗至极的社会,他深切感受到在这个人间,因虚伪的名教这一桎梏背离大道之行滋生了许多人
间罪恶和灾难,他不甘于为世俗所同化,不甘于与世浮沉、同流合污。

于是他在《卜疑》中提出了多种生活态度, 实际上是利用“卜疑”的形式表达了自己身处“大道既隐”的社会,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经过内心斗争,郑重做出的人生选择。

“这是基于对大道失落的乱世的忧患意识之上的深思熟虑的一种理性自觉。

”⑥这种人生选择的实质是“观大鹏于南溟”、返归于道。

只有体悟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才能真正做到任情任性,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才能坚持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嵇康心与道冥,与道为一,也就能“顺天和以自然”,苦修入境以待有所领悟。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游心太玄,追求玄远,追求心灵的自由,宁静和愉悦,充满了浓厚的人间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例如嵇康的养生之中“起坐弹鸣琴”、“任自然以托身”(《答难养生论》),所以能“俯仰自得”,陶醉于一种淡泊宁静而自足自乐和喝下一杯杯的人生苦酒,追求“玄超于野”的体道心境。

他认为“名利”、“喜怒”、“滋味”、“声色”、“神虑”是养生必须弃绝的,这是嵇康的养生大理、养生之道,其实也正是
人生修养之大理,人生修养之道。

可以说,嵇康养生所表达的那种“与道为一”、“与道逍遥”之至境,也正是他在人生修养中所追求的怡然自得、自我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境界。

这种恬淡的境界,也就他所表达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而在《释私论》中嵇康一再强调做人要“行不违乎道”,而大道之势,乃自然之势,道法自然, 自然之中有大道,道之所在,即人性的所在,追求那种玄远、清逸的理想人格境界。

(三)殉道
嵇康把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演绎到了一种至境,“从悲剧走向崇高。

”⑦嵇康是因吕安事件被司马氏借机杀害的。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

他看了看日影,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珍爱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那年他才四十岁。

“他为后人留下一腔悲愤,留下一曲荡人心魄的广陵散,留下了一出让后人同情、惆怅而且景仰的悲剧。

”⑧嵇康以这种特殊形式追求理想人格,面对邪恶,正气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死亡,从容就义。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意境和精神超越,摆脱各种桎梏、束缚而归入自然之道的独立人格以及生命和心灵的自由。

结语
综上所述,嵇康深刻的体悟自然,体悟人生,怀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

他批判现实,超越世俗,寄情山水,用琴谱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表达了他冲破世俗名教桎梏,追求真理,追求人生意境和心灵超越的理想人格。

注释:
①崔久云.行走在出发与回归之间的嵇康—嵇康诗歌与人格的出发与回归主题[J].考试周刊,2008,(29):169
②皮元珍.嵇康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272
③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④荣梅.玄学与魏晋审美人格的确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8
⑤赵国乾.玄学与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2):27
⑥刘思刚.嵇康:拯救的人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1
⑦罗海永.生命意识的张扬—嵇康人格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9
⑧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36
参考文献
[1]皮元珍.嵇康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阮忠.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99,(6):120
[3]邵秋艳.阮籍、嵇康人格美的心理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3):26-29
[4]余秋雨.余秋雨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5-117
[5]荣梅.玄学与魏晋审美人格的确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2):96-99
[6]赵国乾.玄学与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2):
26-28
[7]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王大恒,王晓恒.论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5):26
[9]罗海永.生命意识的张扬—嵇康人格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9
[10]崔久云.行走在出发与回归之间的嵇康—嵇康诗歌与人格的出发与回归主题[J].考
试周刊,2008,(29):169
[1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周红波.自然·和谐·超越:嵇康人格美对现实的启示意义[J].理论月刊2009,(10):133
[13]梅良勇,李源.嵇康的人格境界观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4):39
[14]刘思刚.嵇康:拯救的人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91-95
[15]张宏.道骨仙风[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183
[16]王宝兴.从阮籍与嵇康游仙诗的比较看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建构[J].信阳农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7,(4):101-103
[17]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