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总结(附冷热岛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总结(附冷热岛效应)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 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冷锋与暖锋
概念辨析:
冷暖气团相遇时的交界面就是锋面,在剖面图上锋面一般以倾斜线表示。
因冷气团密度大,故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锋,冷气团总在锋面的下侧,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侧。
知识点梳理——冷锋和暖锋的区别
一、锋面符号不同
冷锋一般用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暖锋用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
二、冷锋、暖锋中的冷暖气团强弱不同,所以锋面类型和锋面前进的方向也就不同。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在图中冷气团部分一般画有冷气团向前推进的方向箭头,它与暖气团在锋面上被迫抬升的气流运动箭头方向相反。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由此,可借助于冷气团的箭头方向来判别冷、暖锋。
三、锋面坡度不一样。
锋面坡度,即锋面线与地面的夹角。
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迅速抬升,因此冷锋坡度大;而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暖锋坡度小。
四、冷锋、暖锋降水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不同。
降水的时间、强度不一样。
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而暖锋降水全在锋线前,雨区范围较宽。
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
暖锋降水时间长,强度小。
五、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不同。
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
冷锋过境以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而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遮满天空,常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即持续较长时间的不间断降水)。
暖锋过境后,天气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其中以冷锋的影响为主。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冬季暴发的寒潮也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热岛效应是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
中心的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
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释义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
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
5%~10%。
成因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
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青藏高原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
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
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
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
等。
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防止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
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冷岛效应的概念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些,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
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空气对流旺盛,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分布: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湿地公园、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冷岛效应成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冷岛效应的影响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部湿地、公共绿化带、各种成片的植被等等都可以形成局地的冷岛效应。
研究数据显示,一个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0%时,热岛强度开始明显减弱,达到50%时,热岛现象缓解极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