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化感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生相克研究的进展,推动了植物种间关 系理论的发展,并在作物增产、森林抚育、 植物保护、生物防治、医药卫生等方面日益 显示出潜在的价值。
二、化感效应 ——化感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一)植物自然分布和演替
陆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进化 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一般是在植物个体或群体所 需正常生长的资源不足的区域或时段得到加强。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植物群生在自然环境中,既受到气象因子 包括温度、光照、水分、气体等的影响,也受 到生物因子如其它植物、昆虫与病原微生物、 其它动物的影响。
植物群生在一起,存在着相互作用 (interference),其中关系可分为两个方 面:
一是对环境生长因素(如水、肥、光)的竞争, 称为allelospoly——相互竞争或争夺;
另一方面,某些植物对另一些植物则有相互促进 的作用。如皂荚与七里香、黄栌与鞑靼槭,它们在一 起生长时,植株高度会显著增加。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每种植物在长期进化 过程中与周围的植物相生相克,产生稳定平衡 的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的植物群落和分布。
如果打破这种稳定,会改变植物的生态分布, 可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滇池的 水葫芦
钱 塘 江 的 水 葫 芦
上海外滩遭水葫芦侵袭 (2007)
植物演替
植 物 演 替 受 化 感 作 用 调 控 。 Rice 观 察 美 国 Oklahoma瘠地抛荒后植物自然演替的顺序:开始 2~3年内生长一些一年生野草,随后较长时间(约 12年)一种一年生三芒草占优势,然后它又让位于草 原丛生草类Schizachyrium scoparius。野草阶 段延续不长是由于自毒,它们释放的莨菪亭、绿原酸、 鞣酸和许多肉桂酸与苯甲酸的酚衍生物降低了自身的 生存能力;三芒草对这些化感物质忍耐力较强;最后 竞争生存的植物对硝化作用的克制较烈。
1935年阿莫索娃观察到:在不通风的房内,一瓶中插盛 开的丁香,另一瓶中插盛开的铃兰,发现丁香花朵迅速萎 蔫,而若把丁香换为蔷薇则无变化.因此可看出某些花朵 的芳香物能对其它植物的花朵起作用
这些现象不能用其它机制来解释,是化感作用的表现
有的场合下把化感作用视作植物之间、植物 与微生物之间的化学通讯或信号传递:
如洋葱与胡萝卜、马铃薯与菜豆、小麦与豌豆、大豆与 蓖麻、紫罗兰与葡萄等同种, 可促进生长, 提高产量品质;
而黄瓜与番茄、荞麦与玉米、高梁与芝麻、甘蔗与芹菜、 水仙与铃兰、榆与栎、白桦与松树同种则互相抑制,降低 产量。
二是杂草与作物之间的克制。过去一直认为作 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竞争问题,即竞争空间和资 源而影响作物的生长。事实上,作物与杂草之间的 化学关系非常明显,化感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 子。在陆生植物中,具有化感、抗虫和动物拒食作 用往往是一些恶性杂草的特征,通过释放次生物质 来影响周围生物生长和生活是其在生存竞争中取得 优势的重要原因。
二是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环境, 称为allelopathy——化感作用,也称为它 感作用、相生相克或异株克生作用。
化感作用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早在2000年前,人们就已发现,黑胡桃树下其它高等 植物如苹果、松、杂草等不能生长,而其它树下杂草丛 生,此现象无法用竞争来解释.
1925年Massey从黑胡桃树干开始直到27米 远种植番茄和苜蓿,发现16米以内的植株全部死亡,以 外的则生长良好,且死亡线与黑胡桃根的分布线一致. 1955年Bocle分离并鉴定其化学物质为胡桃醌.
植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化感物质 种类、产生、释放和作用途径的多样性,如酚类的 水溶物质在较潮湿的气候中显得更为重要;萜类的 挥发物质在某些干燥的气候下显得更为重要。
在一株或一群植物周围出现“白地”是常见的化 感现象——争夺生存空间。
人们早就观察到生态环境中存在一种植物抑制另 一种或多种植物生长的现象,如洋槐树抑制多种杂草 的生长,榆树可使栎树发育不良,栎树、白桦可排挤 松树,许多植物都不能生长在胡桃树荫下,薄荷属和 艾属植物分泌的挥发油阻碍豆科等植物幼苗的生长;
如原产于墨西哥的菊科泽兰属植物紫茎泽
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当地是一种
普通植物,但从华南地区传入我国后,失去了 原产地其它植物的克制,在我国疯狂繁殖生长, 而紫茎泽兰产生的9-酮-泽兰酮等几十种化感 化合物严重克制了我国本地植物的生长,对农 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上 个 世 纪 我 国 引 进 的 水 葫 芦 ( Eichhornia crassipes)也有这种情况。形成所谓的“生态入侵”。
温带杂草鸭舌草终年生长的根系释放到环境中 的酚酸和水溶性的糖甙黄酮化合物对许多作物的生 长产生克制,对豆科植物产生更严重的抑制作用;
(二)农业生产中的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在作物生产中广泛存在。作物种间的 化感作用表现在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但有害的抑 制作用为大多数,很多能表达种间化感作用的作物 同样具有种内的化感作用即自毒作用。农业生产中 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杂 草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克制。如小麦和冬黑 麦、番茄和黄瓜、番茄和芜菁、番茄和茄子、葱和 菜豆、卷心菜和油菜等都是难以共生的作物。十字 花科作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因为它们释 放的硫甙化合物能够水解而产生有强烈植物毒性的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番茄的根能分泌出单宁等酚 酸类化感物质对临近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的生长、结 瘤受到种子和根的分泌物(如类黄酮)的刺激, 根瘤菌产生的化学信号也改变根的生长方式;
寄生杂草Striga asiatica(独角学 信号——根分泌的Strigol;
昆虫啃食一株植物时,引起邻近植株的生化变化, 从而产生防卫反应。这是由于受伤组织产生由空 中传递的化学信号,有证据说明是挥发性的茉莉 酸甲酯(Jasmonic acid-methylester,J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