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临床路径

小儿推拿临床路径

第一章: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的患者。

一、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朱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主证证候。

风寒感冒证

风热感冒证

时疫感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感冒。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或咽峡炎。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降钙素原(PCT)

(4)肺炎支原体检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细胞形态、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胸部X 线片、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肺功能、心电图检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

时疫感冒证:清热解毒。

夹痰证:风寒夹痰者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风热夹痰者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夹滞证:疏风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2.辨证使用中成药

3.外治法

(1)儿童穴位敷贴疗法

(2)普通拔罐疗治疗

(3)耳穴压丸治疗

(4)小儿感冒推拿治疗:

①手指点穴治疗

②小儿捏脊推拿治疗

③基本手法推拿治疗

4.护理:辨证施护。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 出现肺炎表现或喘息症状,或较严重的腹泻、呕吐,或有先天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第二章: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轻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 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 周至2 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 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消化不良)。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疗程时间

急性泄泻≤5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0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2.轻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便隐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电解质、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2)中成药

2.中医外治疗法

(1)儿童穴位敷贴疗法

(2)小儿腹泻推拿治疗:

①手指点穴治疗

②小儿捏脊推拿治疗

(3)艾条灸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大便成形,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2.便常规、血电解质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若检查结果出现侵袭性细菌感染;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合并心、脑、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疾病,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的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第三章: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 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 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严重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一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 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

①手指点穴治疗

②基本手法推拿治疗

2.中药外敷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颈托矫形器、TDP 神灯加磁疗、蜡疗法。

4.护理:嘱家长注意患儿日常头颈部姿势的控制。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

2.肿块减小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第四章: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肺炎的轻症患者。

一、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 编码:BEZ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ICD-10 编码:J18.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闭肺证

痰热闭肺证

毒热闭肺证

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肺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和肺炎(ICD-10编码:J18.901)。

2.符合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肺炎支原体检测

(4)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部CT、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心肌酶谱、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心电图检查、人型PPD、血液T 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热闭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阴虚肺热证:清热宣肺,养阴益胃。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宣肺化痰。

2.辨证使用中成药

3.外治法

(1)小儿咳嗽推拿治疗:

①小儿捏脊推拿治疗

②基本手法推拿治疗

③手指点穴治疗

(2)儿童穴位敷贴疗法

(3)超短波治疗

(4)艾条灸治疗

(5)特殊穴位针刺

(6)耳穴压丸治疗

(7)拔罐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无气急,无气喘,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3 天腋温<37.5℃。

3.肺部罗音消失,X 线胸片显示炎症消失或吸收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 肺炎喘嗽变证出现或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重度肺炎表现或有先天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第五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

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肺脾气虚证

气阴两虚证

肺胃积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受中医治疗。

(四)疗程时间为≤60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患儿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

(4)血微量元素测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唾液分泌型IgA(sIgA)及鼻、胸部X线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补益肺脾。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3)肺胃积热证:清宣肺胃。

2.小儿推拿疗法

①小儿感冒推拿治疗

②小儿发热推拿治疗

③小儿咳嗽推拿治疗

④小儿捏脊推拿治疗

⑤基本手法推拿治疗

⑥手指点穴治疗

3.普通拔罐治疗

4.艾条灸治疗

5.耳穴压丸治疗

6.特殊穴位针刺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病情符合同年龄组正常标准。2.异常的免疫功能、血微量元素等得到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期内,患儿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因病情需要,针对性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相应治疗时间超过10 天者,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医院科主任竞聘演讲稿

篇一:医院科室主任竞聘演讲稿恭敬的各位领导及各位同事:大家好!很感谢院领导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我一个 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珍贵机会。我参加竞聘的职位是妇产科主任,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一些优势,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第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 1994 年毕业,现为妇产科主治医师, 1995 年、 2022 年两次到上级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一年;2022 年到广西瑞康医院进修学习腹腔镜技术并获得妇科腔镜技术资格。熟练开展剖宫产、经腹子宫全切术、阴式子宫全切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不孕症手术等。20 年的实践,使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立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全面系统的业务理论知识,有能力带领团队处理临床工作中浮现的疑难重症、急症。第二、具有科室管理方面经验: 1999 年至 2003 年曾经担任妇产科主任,参加中医院爱婴医院的创建,并在创建过程中制定了一些 工作规范,顺利通过爱婴医院评审。因为自身身体的原因 辞去该职位。 2022 年底承蒙院领导的信任,再次担任妇产 科主任一职,通过参加“二甲”复评,对科室规范管理有 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心得。第三、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 应变能力。我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为人诚肯,办事公道。能处理好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扮演好纽带和桥梁的角色,增强团队凝聚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其他科室建 立了良好的合作关

系,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沉着镇静,跟相关科室及 时沟通协调,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 对以往工作的一些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 一些设想:一、抓医疗核心制度落实,重视医疗安全妇产 科是高风险科室,特别是产科,牵涉到母子安全。所以在日 常工作中,严格落实核心制度,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基础环节、终末质量并重。根据病历书写规范及医院的 要求,要求医生及时完成病历并及时打印,带领科内医疗质 量控制小组成员及时检查,坚决杜绝医疗文书中浮现低级 的、逻辑上的错误。同时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医 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做到让病人“明明白白住院,开开心心 治疗”,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2022 年以来无一例医 疗事故及医疗纠纷。所以今后的工作仍会以医疗安全为核心 来开展。二、科室人材培养有计划的安排科室医生到上级 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参加短期学习培训,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多次请上级医院专家、金域检验的老师在科室授课,带教年 轻医生完成二类及三类手术,注重对年青医师业务素质及沟 通能力的培养,匡助低年资医生快速成长。在今后的 3 年, 计划每年派送 1-2 名医生或者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如有可能,可采取同时派一位医生一位护士进修同一科目(比如无痛分 娩技术) ,把新的知识、技术带回我科,并医护配同,进一 步提高我科的诊疗及护理水平。三、加强临床路径建设,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 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颈托矫形器、TDP 加磁疗、超激光照射等疗法。 4.护理:嘱家长注意患儿日常头颈部姿势的控制。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 2.肿块减小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9、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的轻症患者。 一、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肾阳虚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NP110))和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症,无其他禁忌症。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门诊就诊当天根据需要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血钠、钾、氯、钙测定 2.入院后1-2天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肝肾功、电解质 (5)其他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小儿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小儿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入院标准: 1.患儿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0℃以上)、呕吐、头疼、腹痛等不适; 2.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的住院患儿。 一、小儿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乳蛾(TCD 2019版:A10.04.29)。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ICD-10 编码:J03.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2018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中医儿科学》(主编:马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2016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十版(主编:刘蓬;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定。具体如下: ①病史:常有过度劳倦、外感、过时辛辣炙煿史; ②症状:起病急,咽痛,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发热、头痛、纳差、乏力、便秘、周身不适等。小儿可用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状。 (2)西医诊断:

参照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名誉主编:胡亚美;江载芳等执行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主编:孙虹、张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制定。具体如下: ①由病毒感染所致者,有时可见扁桃体表面见到斑点状白色渗出物,同时软腭和咽后壁可见小溃疡,双侧颊黏膜充血伴散在出血点,但黏膜表面光滑; ②由链球菌引起者,发病时全身症状较多,有高热、畏寒、呕吐、头疼、腹痛等,咽痛或轻或重,吞咽困难,扁桃体大多呈弥漫性红肿,舌红苔厚,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小儿乳蛾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风热犯咽证:发热,恶风,咽喉疼痛逐渐加重,吞咽不利,单侧或双侧喉核赤肿,咽痒不适,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滞见于风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名誉主编:胡亚美;江载芳等执行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主编:孙虹、张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制定及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制定)。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2. 患儿适合,同意接受本路径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2.当患儿合并热型惊厥、急性喉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本路径。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 (3)C-反应蛋白(CRP) (4)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②湿热泄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③伤食泄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④寒湿泄泻证: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⑤脾虚泄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中药煮散剂 (3)中成药 2.小儿推拿疗法 3.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

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证候分型 (1)风寒泄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5)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6)寒湿泄泻: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感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的患者。 一、感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朱福堂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主证证候 风寒感冒证 风热感冒证 时疫感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感冒”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感冒。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或咽峡炎。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降钙素原(PCT) (4)肺炎支原体检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细胞形态、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肺功能、心电图检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 时疫感冒证:清热解毒。 夹痰证:风寒夹痰者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夹滞证:疏风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2.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 (1)中药敷脐及药物穴位敷贴疗法 (2)雾化吸入疗法 (3)耳穴压豆 (4)中药灌肠 (5)小儿推拿捏脊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连续3天腋温<37.5℃。 2.无明显咳嗽,无气急,无气喘,一般状况良好。 3.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出现肺炎表现或喘息症状,或较严重的腹泻、呕吐,或有先天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儿科临床路径(印发稿)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反应蛋白(CRP)、尿NAG酶、血沉、ENA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无大量新出皮肤紫癜。 2.关节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变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腹痛、呕血、便血、尿检明显异常、胃肠道穿孔等),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小儿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小儿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入院标准: 1.临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出现咳嗽剧烈,咯痰量多,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偶尔痰中带血。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啰音、痰鸣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 3.实验室检验:①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②病原学检查:可于起病7日内取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作痰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抗体明确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 4.X线检查 X线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5.门诊服药无效,需要住院调整用药。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 一、小儿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咳嗽(TCD 2019版:A10.04.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2018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中医儿科学》(主编:马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定。临床中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可按小儿咳嗽辨证论治。 ①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②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③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④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啰音、痰鸣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 ⑤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学检查:可于起病7日内取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作痰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抗体明确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 ⑥X线检查 X线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2)西医诊断: 参照2019年《儿科学》第9版(主编:王卫平;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名誉主编:胡亚美;江载芳等执行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制定。 ①发病大多先有上呼吸感染症状,随后出现支气管炎表现; ②胸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水泡音为主,可限于一侧; ③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者可有高热,疲劳,影响食欲和睡眠,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头痛、胸痛等; ④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证候诊断 参照2018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中医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

附件2-9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

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证候分型 (1)风寒泄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5)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6)寒湿泄泻: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儿科自查整改措施_

儿科自查整改措施_ 儿科自查整改措施 第1 篇:宜中医儿科自查问题汇报及整改措施宜城市中医院2022 年儿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自查及整改 报告 我院儿科病区建立于2022 年,现有医师5 人(儿科专科门诊一人,病区4 人),护理人员8 人,开放床位18 张,治疗处置室一间,儿科雾化治疗室一间。因我院儿科起步较晚,在人员、设备、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儿童传染病高发时期,因无独立隔离病区,无法满足具有传染性疾病患儿的诊治。从医学角度看,由于儿童生理(更为娇嫩、脆弱)和心理(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的特殊性,相比其他面对成人的医疗,被称之为“哑医”的儿医,往往需要更为高超精湛的医术,也常常伴有更大的医疗风险。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患儿用药量小且操作难度较成人大(如静脉穿刺等)、患儿医技检查少、儿童患病来快去得快”等等因素,导致儿科的经济效益往往很差。从社会层面看,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十分关注,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医疗服务要求过高,儿科医务人员压力过大。我院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存在不足。 在2022 年的工作中儿科科室总收入为210.35 万元(其中服务费收入102.1 万元,西药费收入83.1 万元) 。1-13 月住院总人数为728 人次,比 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22 年艰难与机遇共存,我院儿科进一步加强科室管理和医德医风

建设,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儿科工作改革与发展。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管理上台阶,业务水平上档次,对今年工作做以下整改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科室形象。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病情告知签字制度; 2、熟悉掌握核心制度,并将其利用到临床工作中去,避免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不断完善执行规范化病历书写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值班及转诊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 3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学习交流。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做好“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到科室所有医护人员人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中尽量多参加新生儿的培训工作,提高诊疗水平。 2、新的一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工作要再上一层楼,严格执行抗菌素的使用原则,杜绝滥用抗生素,给患儿及社会造成危害。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杜绝滥用抗菌药; 3、通过对临床路径工作开展及中医临床诊疗项目汇总,力争有新项目完成。我科虽然开展了3 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在2022 年将继续推进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不断解决老 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4、坚持业务学习,学习儿科新知识、新动态,力争有新项目完成; 5、每年送一位医生及二名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市级、省级、国家级学术活动,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