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因研究综述

杜甫死因研究综述

杜甫死因,是文学史上争执了千余年的一个悬案。这场笔墨官司自杜甫身后四五十年便已开始,至今尚未有定论。杜甫死因研究早期依据的史料主要有: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说:“杜甫客未阳,游岳祠,大水逮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来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旧唐书·杜甫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未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日:“大历中,出瞿唐,下汀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末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鉴馈牛炙白酒,大醪,一夕卒。年五十九。”

由以上三段史料,晚唐及后人大多相信杜甫由于是饿了数日后,吃了大量牛肉而且饮了大量的白酒,最后被胀死了,即饫死说。这是近代以前最权威的一种说法。后来也有人认为“撑死”未免不雅,而改为“醉死”。比如,宋人《新唐书·杜甫传》中杜甫因为“大醉,一夕卒”。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醉饱而亡。苏轼诗云: “诗人例穷苦,天意谴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迁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⑥米带诗云: “少陵平生饥,乃以醉饱死。惜哉斯人穷,四海无寄趾。”

对杜甫死于醉饱的说法最早提出疑义的,源自韩愈所写的《题杜子美坟》和李观写的《杜拾遗补传》。前者认为杜甫象屈原、李白一样,“三贤所归同一水移,是自己投水,白沉而死。后者认为是因“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说杜甫是被洪水淹死的。即自沉而亡说和溺水说,但此两种说法历代皆有人反驳,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题杜子美坟》和《杜拾遗补传》乃托名所作,文中内容不可信,此处不一一论述。

自清代始,风疾说由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首先提出,他认为:《风疾舟中伏枕》云:‘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自大历三年春,出峡赴湖南,至大历五年秋,凡历三霜。据此,则阳之后,深秋尚存,安得谓殁于夏时乎?今不信亲笔之诗词,而信史家之闻见,此亦读书不具眼之过也。风疾说取资证成的重要依据是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赠湖南亲友三十六韵》一诗,近人闻一多、冯至先生都力主此说。

近代,关于杜甫死因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早提出新观点的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中毒身亡说。他认为当时是夏天.聂县令送的牛肉白酒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又没有冷藏技术,剩下的就腐化变质了。杜甫吃了坏了的牛肉,又因为他年老体弱,抗毒能力差,再加上白酒加速了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就难免中毒而死了。

此外,病死说再次走进研究者的视线。1990年,天津是劝业场卫生院的两位医师仇化国、杨一工他们认为杜甫的真正死因是糖尿病。他们从现存的1400余首杜诗中发现,有140多处记载了杜甫的病情。基于诗人写实的创作风格,以及长期卖药的生活经历,可以断定诗人对医药学知识有较深的了解,诗中的自叙真实可以。此外,蛋白质中毒(氨中毒)说、肺病说、急性胰腺炎发作说等也不断提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日:“扁舟下荆楚间,竞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这是病死说最有力的史料依据。目前,病死说是论证得最多、最热门的观点,但病死的原因目前还得不到确切、统一的答案,就目前研究而言,糖尿病说比较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苗体君、窦春芳:《杜甫死因五说》,《语文月刊》,2007年1月

张秀珍:《诗圣缘何而死?——简述杜甫死因的几家之说》,《当代小说》,2010年8月

张天健、张起:《唐诗解密(一): 杜甫死因解密》,《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

严修:《杜甫之死新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

傅光:《杜甫之死考辨》,《汉中师院学报》,1984年7月

傅光:《杜甫不卒于风疾》,《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9月

华振鹤:《杜甫死亡之谜》,《食品与健康》,1998年10月,第10期

《糖尿病:杜甫的真正死因》,文汇报(沪),1990年6月

杜甫死因探密

杜甫死因探密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命运很不幸。与其文学才能相比,他的经世能力堪成反比,中年之后只能不断投靠他人来维持生计。而且他的个人性格似乎也有瑕疵,时人评价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显然并不是什么褒义词。更糟糕的是,他生逢乱世,赶上了唐代盛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在这种种的因素下,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时常忍饥挨饿,甚至于他的死因,也与食物扯上了关系。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杜甫死于饮食过饱,唐代人编著的《明皇杂录》中描述:杜甫在漂泊至湖南耒阳的时候,为洪水所困,差不多十天都没有进食。后来幸亏当地县令派船救助,并且赠送杜甫一些牛肉和白酒。长期的忍饥挨饿之后,本应慢慢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让肠胃逐渐适应。但杜甫一下子猛吃猛喝,牛肉又不是易消化之物,结果肠胃难以承受,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时年59岁。 一代诗人如此死法,自然令人叹息不已,后世还有人假借韩愈的名义,写了一首《题杜子美坟》的歪诗来感慨杜甫之死: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到了近现代,又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杜甫死因确实与食物有关,但不是死于消化不良,而是死于食物中毒。并分析认为当时正

值暑热天气,旧时并无冷藏技术,牛肉极容易变坏腐化,从而产生毒素,而饮入体内的白酒又会促进毒素的循环,杜甫身体本就虚弱不堪,从而导致食物中毒而死。 虽然杜甫的死因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无可争议的事实便是由于长期动荡、贫困的生活,杜甫的身体状况确实很差,早衰迹象非常明显:他四十多岁时候已经满头白发,像一个老翁一样;而且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晚年,肺疾、风痹、疟疾、消渴(糖尿病)等频繁发作,视力变弱,耳朵也有些聋,就连牙齿都已经半落,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杖,平生最爱的酒也不敢常喝。 但实际上,杜甫并非不懂养护身体之道,他对于养生颇有兴趣,也谙熟药性,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他曾着迷于寻仙访道,不但与从事修炼的道士结交,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和李白一起到王屋山寻访世外高人,想学长生之道,当寻访未得时,竟然夜宿石阁,希望有神仙半夜来传授他金丹秘诀。在他的诗歌中,鼎炉、丹砂、姹女、金丹等与炼丹有关的词语并不鲜见。只是炼丹也好,服食也罢,总归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像杜甫这样连温饱尚成问题的文人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杜甫时常在山野间采集药材,或者偶尔自己种植一些,他对于药物的药性、采集、炮制等都非常熟悉,留下了许多诗句。但是这些亲手采集、加工而来的药材并非自用,而是要出售来维持生计,特别是较为名贵的药材更不可能留下自用,正如他在《赠李白》一诗中所说:“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一生中,曾经屡次卖药来维持生计:

杜甫吃太多牛肉被撑死

杜甫吃太多牛肉被撑死? 前晚在国家大剧院看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实验话剧《杜甫》,剧中由导演亲自扮演的 诗人 说,杜甫是 吃了太多烤牛肉,撑死的 。一部以杜甫为题材为题目的话剧,竟然持此无稽之谈,有如此不敬的态度,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关于杜甫的死因,历史上先后有过如下五种说法: 一、醉死; 二、饫死,即撑死; 三、淹死; 四、毒死; 五、病死。 提出醉死说的,是唐人郑处晦。他说,杜甫晚年漂泊湘潭间,寓居衡州耒阳县时,当地官员都挺烦他。杜甫写诗给县令,县令只好赠送他 牛炙白酒 ,牛炙就是烤牛肉。结果, 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见《明皇杂录补遗》)这个说法,后来为《新唐书》杜甫传作者宋祁所采纳, 大历中 囚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饫死说不是单独提出来的,都跟醉酒连在一起。主张此说者有《旧唐书》杜甫传作者刘昫和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旧唐书》杜甫传: 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王洙《景印宋本 杜工部集 记》: 寓居耒阳。尝之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提出淹死说的,是唐人李观。李观《杜拾遗补传》: 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 毒死说的提出者是现代着名学者郭沫若。郭氏《李白与杜甫》: 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 饫死 ,或 饱饫而死 ,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是在半身不遂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该书 页) 病死说,是历来大部分杜甫研究专家的意见。着名的编年杜诗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兼呈湖南亲友》作为杜甫绝笔,都是这个意见的体现,现代学者闻一多(《少陵年谱》)、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诗

杜甫死因研究综述

杜甫死因研究综述 杜甫死因,是文学史上争执了千余年的一个悬案。这场笔墨官司自杜甫身后四五十年便已开始,至今尚未有定论。杜甫死因研究早期依据的史料主要有: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说:“杜甫客未阳,游岳祠,大水逮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来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旧唐书·杜甫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未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日:“大历中,出瞿唐,下汀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末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鉴馈牛炙白酒,大醪,一夕卒。年五十九。” 由以上三段史料,晚唐及后人大多相信杜甫由于是饿了数日后,吃了大量牛肉而且饮了大量的白酒,最后被胀死了,即饫死说。这是近代以前最权威的一种说法。后来也有人认为“撑死”未免不雅,而改为“醉死”。比如,宋人《新唐书·杜甫传》中杜甫因为“大醉,一夕卒”。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醉饱而亡。苏轼诗云: “诗人例穷苦,天意谴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迁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⑥米带诗云: “少陵平生饥,乃以醉饱死。惜哉斯人穷,四海无寄趾。” 对杜甫死于醉饱的说法最早提出疑义的,源自韩愈所写的《题杜子美坟》和李观写的《杜拾遗补传》。前者认为杜甫象屈原、李白一样,“三贤所归同一水移,是自己投水,白沉而死。后者认为是因“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说杜甫是被洪水淹死的。即自沉而亡说和溺水说,但此两种说法历代皆有人反驳,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题杜子美坟》和《杜拾遗补传》乃托名所作,文中内容不可信,此处不一一论述。 自清代始,风疾说由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首先提出,他认为:《风疾舟中伏枕》云:‘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自大历三年春,出峡赴湖南,至大历五年秋,凡历三霜。据此,则阳之后,深秋尚存,安得谓殁于夏时乎?今不信亲笔之诗词,而信史家之闻见,此亦读书不具眼之过也。风疾说取资证成的重要依据是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赠湖南亲友三十六韵》一诗,近人闻一多、冯至先生都力主此说。 近代,关于杜甫死因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早提出新观点的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中毒身亡说。他认为当时是夏天.聂县令送的牛肉白酒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又没有冷藏技术,剩下的就腐化变质了。杜甫吃了坏了的牛肉,又因为他年老体弱,抗毒能力差,再加上白酒加速了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就难免中毒而死了。

诗圣杜甫的生平介绍

诗圣杜甫的生平介绍 导语: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下面是关于他的生平介绍,欢迎阅读: 【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关于杜甫死因的几种说法

关于杜甫死因的几种说法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一代诗圣杜甫逝世,终年59岁。此后,对他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晚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说杜甫死于牛酒,到近人郭沫若延伸为死于腐肉中毒,一千多年来各种说法此起彼伏,沸沸扬扬,却总是难得定论。 就传统观点而言,杜甫的死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饫死说、溺死说和病死说。 一、杜甫是啖牛肉白酒胀死的 啖牛肉白酒胀死说即“饫死”之说,见于两唐书。《旧唐书》杜甫本传云: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杜甫本传亦载: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两《唐书》之史料,当出自晚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其云: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县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以上是关于杜甫“饫死”说的最早记述。据说韩愈有《题杜工部坟》诗,对此说表示怀疑,云: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是诗认为,所谓“饫死”之说,乃是耒阳县令聂某为搪塞天子搜求而编造之说,其实杜甫与屈原、李白一样是溺死的。让人犯疑的是《题杜工部坟》诗不见于韩愈集中,仅见于刘斧摭遗小说,且与韩诗风格不类,“故该诗断然不是韩愈做的,估计是五代或北宋的人所假

托。”[1]尽管如此,晚唐以来,题咏杜甫耒阳死事的诗文不绝于史。《文苑英华》载裴说《经杜工部坟》诗云: …… 皇天高莫问,白酒恨难平。 悒怏寒江上,谁人知此情。 《钱(谦益)注杜诗》引孟宾于《耒阳杜工部墓》诗云: …… 一夜耒江雨,百年工部文。 青山当日见,白酒至今闻。 惟有为诗者,经过时吊君。 罗隐《经耒阳杜工部墓》诗亦吟道: 紫菊馨香覆楚醪,奠君江畔雨萧骚。 旅魂自是才相累,闲骨何妨冢更高。 …… 由此可见,杜甫死于耒阳,似乎成为杜甫身后的古代文人的一个

(完整版)杜甫简介与生平分期

杜甫简介与生平分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巩县)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这与李白颇为相似。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谙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之

[登高 杜甫]杜甫真正的死因,应该是糖尿病

[登高杜甫]杜甫真正的死因,应该是 糖尿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为区别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又称杜甫为“老杜”。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巨大,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也许正因为其影响过巨,杜甫的死因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就是一个谜团。 《旧唐书·杜甫传》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正史的记载很难解读,杜甫之死只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地点。推测起来,可能死于喝酒、吃肉,但“啖牛肉白酒”与杜甫“卒”,又没有明确的逻辑关联。 因为正史的不明确,所以后世众说纷纭,衍生出杜甫的五大死因: 一、病死 莫砺锋、童强《杜甫传》:“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之名撰写《杜拾遗补遗》,文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唐玄宗赐死杜甫。实际上,唐玄宗早已死于宝应元年(762年)——搞假冒伪劣,一定要有科技含量!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杜甫字)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这种沉水而死的说法,有人假托唐朝韩愈的名义,做了一首《题杜子美坟》诗,提出了“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所归同一水”。认为杜甫和屈原、李白一样,是落入水中淹死的,杜甫死后,朝廷追问,聂县令便伪造了一座假坟,并诡称杜甫死于牛酒,以蒙蔽上方。这种把杜甫之死归于落水淹死的说法,自提出后,就受到历代学者的批驳。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杜甫不是因为“饱饫而死”,而是死于食物中毒。杜甫受大水围阻时,正值暑热天气。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剩下的保藏不好,腐败变质。腐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在腐败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毒性最烈,能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致死。杜甫此时身体衰弱,吃了变质的牛肉,又饮了大量的白酒,酒加速了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所以吃腐肉白酒中毒而亡是很有可能的。

杜甫生平的简介

杜甫生平的简介 杜甫是哪里人?杜甫写了哪些诗歌呢?关于杜甫一生你了解多少?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

百家讲坛讲稿 康震 唐诗的故事之杜甫 第6讲杜甫死亡之谜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6讲杜甫死亡之谜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6讲杜 甫死亡之谜 第6讲杜甫死亡之谜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已近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什么要放弃在四川稳定的生活杜 甫最终流落何方,有关杜甫的死因流传着很多版本,那么,杜甫的死亡到底有哪些不为人 知的故事呢?上一讲,我们讲了杜甫的草堂之谜,就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这一讲,来给大家讲一讲,杜甫去世前后的艰难岁月,也就是杜甫的死亡之谜,我们知道,杜 甫在成都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逸的,因为他在成都这个地方有好几位做大官的朋友,做 他的靠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都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但是,杜甫为什 么执意要离开成都呢?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成都对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 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呆在成都 是不行,还要到中原地区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离开成都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杜甫离开了成都,带着一家人乘舟沿江而下,来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夔州,夔州是什么地 方呢?就是现在四川的奉节县,奉节就是什么呢?就是李白写的那个“朝辞白帝彩云间” 的那个白帝城,他到了夔州以后,运气相当不错,为什么呢?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 对他特别好,这个好主要就表现在经济条件上,柏茂琳可能向朝廷做了请示,所以就把一 百多顷的田地交给杜甫进行管理,这一百多顷的田地是属于官田,杜甫是一个非常认真, 负责任的人,他非常精心的管理这一百多顷的公田,杜甫既然负责着这一百多顷官田的管理,肯定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好处和回报,换句话说,吃饭总归比以前是要富裕多了,我 们现在如果翻开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在夔州就带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可是 就写了四百五十多首诗,杜甫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在夔州时期生活很富足,很安定。那么,因为这样一个缘故,给他的创作提供这样一个 经济的基础,按道理说这样一个很富足的,相当于一个中上层地主的一个生活,老婆孩子 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杜甫现在的生活看样子比这个要好得多,应该是安心的在这儿 住下来不就完了吗,没有,杜甫在夔州还是呆不住,他还想离开,我刚才说了,就是一年 零九个月。杜甫一直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但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求索半生,但可 以让这位诗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没完没了的颠沛流离中,杜甫总算 是在夔州过了一段富足日子,那么渴望祥和安定的杜甫为何在夔州只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他执意要离开夔州呢?为什么呀?大家禁不住要问,杜甫你不就是一直颠沛 流离,就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吗,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理由,他认为在成都呆着尚且不是他 的久居之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夔州,那么,他第一个理由就是他希望还是能够回到长安 和洛阳去,他不是那首诗里面写着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死他都想 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首都长安,因为那是他理想所系之地啊,这是第一个原因,就说 主观上有这样一个想法。第二,其实杜甫对夔州这个地儿没什么太好的印象,主要是这风 土人情有点格格不入,举两个例子吧,他写了一首诗叫《负薪行》,“薪”就是柴禾的意思,这诗里写了什么内容?说夔州这个地方的女子到四五十岁了都是老姑娘嫁不出去,是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九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首生平第一之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提起杜甫,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杜甫一生最好的时光却被安史之乱搅乱,他一生可谓颠簸流离,命运多舛,他的诗也基本都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现实残酷的“历史之作”,固有诗圣之称,鲜见快意之作。这首诗缘何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这首诗,然后一探究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

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一位死因成谜之诗人 对于这样一位中国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伟大诗人,他的生平自然颇受关注。对于他的死因,可以是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关于杜甫的死因,文学、史学存在着五种观点: 一、病死说 关于杜甫的死,莫砺锋、童强在《杜甫传》一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托名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因真相

杜甫的死因真相 杜甫是中国史上的伟大诗人,在诗坛方面的影响很是深远,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因却有很多种说法,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杜甫的死因真相,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死因真相 其中一个说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当时杜甫携带家人回衡州,路经湖南,因贫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后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经历了两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卧病在舟。有说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种说法杜甫为风疾而逝;更有专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诗句“我多长卿病”推断出的。 另外的说法是杜甫在大热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记载杜甫时受洪水之困,数日未进食,后德蹭数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据此认为是因热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还有一种是认为杜甫为溺亡,这出自唐代李观《杜诗补遗》中的一段话断定的,但归于想象,却没有什么根据。 杜甫简介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诗人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简介 总结归纳精选(1): 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总结归纳精选(2): 诗人杜甫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

”、“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杜少陵,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

01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000)

杜甫之死与平江杜墓 彭持松 朱华丽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我国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死因、卒葬地问题。首先论证了“饫死耒阳”论的违背历史的事实;然后通过对杜甫的诗作和有关历史文献的分析,提出杜甫于770年冬因风疾卒于潭岳之间的观点;潭岳之间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本文对这个问题继续作了深入的钻研,得出杜甫卒地在湖南平江,平江小田杜墓是真墓的结论。 关键词:杜甫 饫死耒阳 风疾 潭岳之间 平江 墓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湖南度过的,他一叶孤舟荡漾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阅尽湖南大地上的战乱和灾难,目睹人民的贫困和痛苦,加上自身的沉疴难起,诗人心里充满了悲凉。唐大历五年(770年)秋冬之际,他沿湘江北上入洞庭湖,随后溯汩罗江来到平江县。在离千年以前屈原行吟投江之处不远的地方,杜甫走到了他光辉而又悲惨的一生的尽头。“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唐·徐介诗),这是多么撼人心魄的悲壮和浪漫! 关于杜甫的死因和卒葬地问题,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前辈同行。 一 杜甫768年(唐大历三年)元月出川入鄂,意图北上长安,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可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在鄂一年,得不到朋友的帮助,生活日益贫困,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了,最后竟到了“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 )的地

步。待到这年冬末,由湖北公安入湘到了岳阳,至此杜甫开始了在湖南的两年飘泊历程。 杜甫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岳阳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意境辽阔,情调悲凉,忧国忧民的诗人的责任感和壮志耒酬的叹息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残酷的现实和永不磨灭的理想的矛盾,使诗人痛苦彷徨。这是研究杜甫晚期思想和生活不可忽略的一篇作品。 杜甫在岳阳生活很艰难,两个月后,他少时的朋友、衡州剌史韦之晋约他前往衡州。杜甫匆匆溯湘江往南走,到了衡州,韦之晋却已调任潭州(长沙)剌史,杜甫赶到潭州,这是已是769年四月,韦之晋竟在当月病故了。杜甫伤心至极,只好留在潭州。杜甫到鱼市上卖草药,和渔民交朋友,倒是过了一年相对稳定的日子。770年的春风激发诗人的诗情,他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写下了飘泊生活中难得的一首快乐的诗,《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写春风,写桃花,成为诗人飘泊道路上的一首轻快的插曲。可惜平静的日子没有过多久,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潭州剌史崔瓘,举兵叛变。为避兵乱,杜甫挈妇将雏,驾舟前往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不料船到耒阳方田驿,被洪水围困,不能前行,绝粮半旬,耒阳县令聂某派人送来丰盛的牛肉白酒,一个千年未解之谜就在这里出现了。关于杜甫死因和卒地成为一个悬案。“饫死耒阳”论者认为,杜甫在饥饿之中,饱餐了牛肉白酒,当夜就死去了,卒地当然就是耒阳;另一种观点认为杜甫离开耒阳以后,重新回到潭州,一直到这年冬季,在北归途中因风疾复发,死于潭岳之间的某个地方。这就是“潭岳之间”论。 最早提也“饫死耒阳”说的是约成书于843年的郑处晦的《明皇杂录》:“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牛肉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甫投书于宰,宰遂致牛肉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郑处晦是中、晚唐之交的人,《明皇杂录》上距杜甫之死仅六十余年。《旧唐书本传》在其后,称“杜甫寓居耒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擢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新唐书本传》的说法与前者大致相同,“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肉白酒,大醉,一夕卒。”唐人李观所作《杜传補遗》又是一种说法:“公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洲中,

杜甫简介

精心整理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758)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

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

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 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