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会展产业的特点,旨在促进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使会展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6-0254-02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人们誉为“撒钱产业”的会展业,普遍利润率在25%以上,正依托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得到迅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被称为“朝阳产业”或“无烟工业”的会展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以其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等的特点,逐步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点经济发展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我国会展业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经济产出则近千亿元。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会展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世界会展产业发达国家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一)会展场馆建设如火如荼。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150多个,会展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

而目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
心的会展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

(二)会展活动活跃空前。

据有关调查表明,举办和参加会展的数量不断增多,2010年我国举办的大型会展项目数量超过3000个,出国办展近2000个;参展企业6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

会展收入增幅明显,目前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三)会展形式丰富多彩。

经过多年发展,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综合会展向专业会展转变,有的随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而成为著名会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

专业化会展比重增加,几乎涉及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如北京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和印刷展等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国际航空展成为亚洲第二大航展,而号称“中国第一展”并享誉全球贸易展的“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会展。

(四)会展主体多元化。

目前主要有五大主体:一为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主导的各种重大经贸洽谈展会和综合性展会,政府主导型的展会仍是一大亮点,由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大型展会活动,其中不少展会有高层领导人出席、讲话、剪彩、题词;二为行业协会,各种有影响的专业性会展大部
分由行业协会主导或主办;三为国有企业,少数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性会展等业务;四为民营企业,个别民营企业介入会展业,或主营或兼营,经营范围中有会展业务的民营企业京、沪、穗这三地就超过千家;五为外资企业,境外的会展公司与国内有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海外和国内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

二、我国会展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我国会展市场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

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缺乏良好的组织与服务,且收费混乱,低水平恶性竞争,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保护。

对一些会展主办者来说,展会无论大小都有钱可赚,经济利益驱使大家都想争分一杯羹。

(二)展览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月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

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展览,缺乏统一布局,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使展览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参展物品数量少、栏次低,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办展质量,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有些城市盲目建设展览场所,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会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
惜”。

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

参展商的目的也不明确,且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展会使之停留在相对封闭、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层次上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会展产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活力使国外会展业人士看好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前景,一些国际品牌会展纷纷移向中国,如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将其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成功移植到了中国。

世界顶级奢侈品展top maques首次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以外的城市举办,就选择了中国上海。

同时,中国会展品牌也努力向国际化进军,我国内地获得ufi认证的国际性展览会或贸易博览会有上百个,还有许多展览场馆及会展组织获得认证。

根据中国政府对加入wto的承诺,中国的服务业对外全面开放,国外会展公司的进入形式成不可逆转之势。

中国巨大的市场,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起了国外会展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欧美会展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市场份额相对稳定,面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可以预见,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有许多国际会展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迅速加入中国市场。

(二)市场化趋势。

首先,政府角色的转换,使其成为会展业市场
化运行的第一推动者。

政府从会展中完全退出不现实,而完全参与又不可行,只有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会展的发展空间,从具体的会展活动上把握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条件地逐步退出具体会展活动。

政府以会展的市场前景作为考虑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会展专业承办机构尽可能以市场经济主体身份出现,政府在引进展览公司的基础上,以委托招商、委托招展、推介代理、筹资代理等方式推进市场化,并将会展的展物会务工作外包,其他组织保障工作可部分市场化。

对连续盈利3年以上或连续十几年不盈利的会展,政府应考虑退出,在退出时应对会展的无形资产加以保护。

其次,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会展业相关制度,确定会展发展规划。

对会展实行分级管理,进而避免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

加强会展专项资金管理,有重点、有计划地对会展活动进行扶持和补贴。

尽快整合会展管理机构,对内展、外展和大型活动实行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会展业发展环境建设。

另外,政府通过积极申办国际大型展览、大型赛事、大型会议,提高城市知名度,宣传城市形象。

再次,培育市场主体,组建行业协会,使其成为会展业市场化运行的主要承载者。

按照国内外会展业成长规律和行业自律要求,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运行,第一,要培育会展市场主体,使会展企业担当起市场化运行的主角。

第二,要组建行业协会,既要承接政府退出的部分职能,又要对会展业进行业务指导。

在培育发展壮大会展企业方面,首先要整合并发展壮大本土会展企业。

其次要积极引进外埠大型会展企业或分支机构人驻哈尔滨。

最后要研究组建政府入
股的大型会展公司,政府将财政支持资金投入会展公司,从而改变财政兜底的传统做法。

在组建会展业行业协会方面,可以在哈尔滨会展领导小组或贸促会的支持下,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会展企业以及高校会展专家为基础进行构建。

(三)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才能扩大规模,才能形成品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并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参展商,结果造成展览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

而且,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的国际知名展会才比较缺乏。

专业化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国内会展界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一是展会内容的专题化。

展会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否则就吸引不了特定的参展商和观众,国内绝大多数展会主办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目前,在全国每年举办的1300多个展览会中,有75%以上是专业性的。

以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大连为例,1996年全市专业展览会只占展会总数的48%,而到了1999年便上升为80%。

二是场馆功能的主导化。

除了会议或展览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外,场馆也应该有比较清晰的主导功能定位。

在会展发达国家,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展会总是固定在某个或几个场馆举行,这样既便于会展公司和场馆拥有者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又有利于培育会展品牌,我国会展企业应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

三是活动组织的专业化。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尤其是与国际会展
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国内会展业必将在展会策划、整体促销、场馆布置、配套服务等方面走上一个新台阶,各类专业会展人才也会越来越多,组展过程将呈现出专业化、高水平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秋波.杭州会展业和主要相关产业带动影响的定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下旬刊):264-265.
[2]王春才.北京会展业发展与会展场馆建设互馈关系研究[j].
城市问题,2008(9):42.
[3]宋长海.上海世博会选址的休闲旅游价值[j].中国会展,2009(11):58-59.
[4]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2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