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试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试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试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摘要:强化教育功能已成为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

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要把“教育”功能放在突出位置。也使博物馆的工作有了明确

的目标和任务。本文阐述了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该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应该做好几个方面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参观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在这里你

能探寻到一个城市的前生今世,因为这个博物馆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浓缩着一个城市

的财富,浓缩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也浓缩着人类的智慧。能让你形象地看到

这座城市曾经铸就的辉煌,又能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今天发展的脉博。

随着博物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加,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管理与创新成为博物馆面临

的紧迫任务。现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是,加强文物的收藏与征集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千载难遇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几乎每天都有重大的历史事

件发生,时时刻刻都能见证到不寻常的历史场景。如果我们缺少文物的收藏保护意识,对

身边那些见证历史瞬间的物品资料熟视无睹,不加珍惜的话,那么,若干年后,很可能就

会有许多当代文物从我们手中不知不觉地流失掉。到时候再想回头寻找这些文物,可能为

时已晚,只能空留无尽的遗憾。所以,不仅政府部门,第一个单位、每一个公民,都应为

收藏与保护好现当代文物尽一份责任。这不完全是兴趣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延续

历史,保存历史的一种社会义务。博物馆在这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另外,在

文物的征集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必按部就班,完全按照古近代文物事后征

集的老方法进行。应该突破常规,有新的征集思路。如上海文管会01年在APCE(亚太经

合组织)会议刚结束时,就成功地征集到300多件与会议有关的实物资料,开拓了“文物

征集与重大活动的举办同步进行”的新的文物征集路子,在全国文物界受到好评。此举APEC会议留存的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妥善的专业收藏保护,避免了文物的遗失和损坏,值得推广。

历史不会重复,但文物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博物馆更要十分重视对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文物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是,注重学术的研究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工作,编辑出版简介、画册是最常见的能

够反映本馆工作实际和经验的学术成果,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博

物馆展示自我,对外宣传交流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博物馆不

是简单意义上的文物库房,其资源应得到很好的充分利用,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如

果一个博物馆不对其藏品进行很好的研究,不能把尽可能多的藏品充分利用,发挥藏品的

内在作用,那么,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还应加强博物馆的人文文化与地

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文明绵延腾跃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

不去的文化记忆。地域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根脉的象征。展示各地独具特

色的地域文化,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反映当地在新时期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及蕴涵着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增光添彩。这也是人们参观这个城市的博

物馆的一个原因之一。所以,要把博物馆的展览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参观

博物馆达到了解这个城市的目的。

三是,丰富展览的内容,改进陈列形式的一贯性,敢创新、奇、特

博物馆的展览应以立足国情、发挥本馆优势为载体,不断向社会奉献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展览内容,形成一种新的展示格局。

新:内容要新、设计形式要新、使用材料要新。

奇:要奇而不怪,展品奇、宣传方式奇。

特:陈列手段特殊,讲解形式新颖。

一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宜搞“终身制”,一布展就是多年不变,而且处于正中醒目位置,给本地观众第一印象就是“老样子”,来了一次就不用来第

二次。要改变已往一贯制的陈列模式。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就绪,并非就完成了纪念馆工作的一半,而必须不断地充实、

完善、有所翻新。博物馆主要就是通过自己的陈列展览吸引和联系广大观众,从而达到宣

传教育观众,普及知识的目的。如果不吸引观众,也就失去了陈列存在的意义,也就失去

了与社会保持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为了弥补基本陈列内容单调,不宜常动的缺陷,应适时

组织有分量的临时展览,这就需要注意三点:(1)时机最好选在节假日、寒暑假,深入

到社区、学校、机关、部队等场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效果会好一些。(2)临时展

览的展览牌是优于基本陈列牌的醒目位置。(3)只要不涉及版权、安全、影响文物寿命

等问题,应当允许拍照留念。(4)配以精巧的参观纪念品,让人们既了解了展品,又宣

传了博物馆,并且又增加了馆里部分资源的来源,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参观留念的心理需求。

当今已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而电子技术、声光技术、影视技术在博物馆里却是

大有用武之地,在人们眼中一件普通的展品放在陈列柜中是不会引人注目的,而一旦上了

银幕、屏幕后,就会显得光彩夺目,让人赞不绝口。原因在于它“变活了”。由无色彩变

为有色彩,由无声变为有声,由只看一面变为看到多面。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些先进的

科学技术,通进色彩、影视、声光等多种表现形式,运用到我们的陈列展览中,就会使我

们的展览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使之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势必就能提

高宣传的效果,增强吸引力。

四是,强化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因此,每个博物馆都应建成让青少年、学生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为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主动与所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

博物馆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把已有科研成果转化为被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时,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并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要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事实上,第一项成功的展览,无不是科研成果巧妙转化的结果,从而才保证了展览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的统一。一般来说,陈列主题是一项展览的灵魂,而这个主题恰恰是在现有科研成果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相反一项门庭冷落的展览往往是因为,前期科研工作做得不好或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不到位。缺乏精心的考虑和设计,满足于传统、刻板的展览形式,使展览缺乏深刻的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所以引不起观众的参观兴趣,搞得门可罗雀。这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挥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受教育程度,更让观众了解博物馆,使他们感到:参观博物馆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更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了,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也因此任重道远。

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

简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简述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博物馆的定义 根据《国际博协章程》第2条,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也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首先研究的藏品,这样才能揭示其所具有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从而发挥着物与人(藏品与观众)之间的中介作用。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收集和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石,也是 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建国60年来,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馆藏文物已经有900多万件;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 它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着大门。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石器到宇宙飞船,从过民族文化到印第安人的风俗,都可以在博物馆得到反映。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也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场所。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陈列展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4、科学研究。博物馆的实物资料,本身就是具有某一价值的,再加上博物馆工作者对其搜 集整理鉴定研究,才成为藏品,因此它也蕴含了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劳动。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物资料的基础。 5、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提高,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周末文化 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补充其他知识的好地方。一些博物馆还发展为景点,作为当地的名片之一。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更叠。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二、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的时候指出:我国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家博物馆正是因循了十八大精神,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为己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内涵与现状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指明了博物馆作为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要在面向大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同时,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亦即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观众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对博物馆的一个普遍共识。如何有效的教育並吸引公众,也正是国博人不懈的追求。 为此,国家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宣传部,下设开放服务工作室、宣教服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影剧院管理科,可以说是博物馆对广大观众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也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之一。那么观众就是受教育者,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对象。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经过改扩建以后的国家博物馆,无论从整体建筑,展品数量、质量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重要文化基础阵地的作用,做了可贵的实践。 1、百年国博纪念活动让公众更加认知博物馆 20xx年7月是国家博物馆为建馆一百周年。为了纪念国博,宣传国博,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高调亮相媒体。国博社教部与央视联手合拍摄了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于2013年1月1日20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该片以详实的史料和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镜头,展现了国博走过的沧桑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及《纪念国博百年考古文集》也在此期间正式出版,国博百年纪念邮票也上市发行,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国家博物馆还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

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陈刚 摘要: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博物馆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本文简单回顾了数字博物馆发展历程,分析了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模式,最后讨论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集成应用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 近年来,博物馆领域新技术应用发展极为迅速。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泛在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技术应用大量涌现。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泛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尤其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将“物”转化“数字”,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展示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了博物馆展示时间和空间。数字博物馆的核心是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传播与展示构成了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内容。但是,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只是手段,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才是数字博物馆发展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的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博物馆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推进了“以数字为中心”的数字博物馆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1、数字博物馆发展回顾 数字博物馆早期发展主要受到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强调以藏品资源数字化为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最早的数字博物馆实践是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计划。该计划预期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的数百万件有关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手稿、书籍、印刷文本、影像及录音等资源数字化,建立数据库,通过

10.博物馆教育和服务

10.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博物馆教育 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由承担社会教育责任的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为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要求而组织的非强制性教育。博物馆教育注重对学习者多种智能的综合开发,注重以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博物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并不仅是博物馆展览的讲解和导览,还要为观众创造学习氛围,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提供多种学习手段,使观众的学习结果和博物馆教育目的相吻合。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1、萌芽时期和中世纪的博物馆以保存、研究为目的,仅供少数人观赏,其教育职能很不明显。 2、古代收藏传统发展到中世纪时,教会、教堂、修道院以及教会学校是收藏宗教文物的重要场所。利用教会的收藏宣传宗教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博物馆教育行为的萌芽。 3、18世纪末,法国将卢浮宫变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此后,博物馆成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其教育职能也逐渐发展起来。(为什么不是阿什莫林博物馆?) 4、19世纪50年代,德国日耳曼博物馆釆用的组合陈列法被视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博物馆教育的开端,区别于过去将藏品保管和展示合为一体,而是将藏品从库房中提取出来,另辟陈列室,按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陈列,有计划地对观众施以影响,这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行为。与此同时举行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也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使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开始为有识之士所认识。 5、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职能,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1)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各国国民教育的主旨,而博物馆恰恰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好场所,于是博物馆教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时期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兴建了一批博物馆。 (2)1937年巴黎大学创办的“发现宫”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知名典型,它打破传统科技馆静止的陈列,面向观众表演或现场进行科学实验,并向观众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把博物馆科普教育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3)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博物馆为全民所有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强调苏联博物馆是向人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最为典型的是莫斯科技术博物馆。 6、20世纪以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教育系统。 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1、公众性 ①博物馆以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使命。 ②博物馆教育是平等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出入于各个陈列空间,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2、社会性 博物馆教育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博物馆高度关注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了最广泛的社会性特征。通过,创造了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课堂”,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公众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终身性。 博物馆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博物馆教育内容广博,是公众终身学习的重要设施,

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博物馆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在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空间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核心吸引物和打卡地。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融合,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对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克伦艺术博物馆在2015年7月创建了Bud and Susie Rogers Garden,艺术馆邀请艺术家利用这个空间,以创新的方式扩大与艺术的对话。整个花园也可以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临时和永久的艺术装置、表演、特别活动、音乐会、儿童和家庭教育计划、野餐、瑜伽、放松、户外午餐等,博物馆与市民形成良好互动。

阿克伦艺术博物馆OLIN 旅游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方式和介质,博物馆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知识层次、旅游行为和经济能力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于景区建设、博物馆发展也提出了不同以往的需求。从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旅游是以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内容为依托和载体,以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将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把一般的旅游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体验。 文旅交融的发展路径不仅让博物馆旅游迎来春天,更孕育了多样的产品业态,如灯光秀、品牌文创旗舰店、品质艺术餐厅、影视剧文化IP、智慧互动展陈、艺术会展节庆、室内外实景演艺等。

近几年,杭州、横店出现了“景区博物馆群”现象,之于全国都尚属罕见。以横店为例,这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不仅抓住了影片《鸦片战争》广州街拍摄基地建设的契机不断深耕,让原本的荒山荒坡荒滩蜕变成一个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产业的日益繁荣,催生并推动了横店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今,横店更是试图登攀博物馆文化这块高地,于2016年底正式出台《横店影视城泛博物馆群总体规划》,意在让人走完博物馆群后便能知晓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2016年,其电影放映机博物馆建成开放,2017年又相继开建明清宫苑明清御膳博物馆和清明上河图两宋市井风情馆。按规划,横店博物馆集群预计建设景区博物馆37座,未来还将基于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前提,加强VR、光、影、传媒等多媒体技术与手段以实现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效。不得不说,这种在景区内注入文化内

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 六

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六 是指博物馆通过收藏有价值信息载体和整理传播信息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当提博物馆的功能时实际是说博物馆对社会的作用或效能。由于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保存对象、传播范围上有所差异,因此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效能也各有侧重。博物馆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的。现代博物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 第二、博物馆功能的内容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功能包括如下: 第一、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存可以说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最佳保存场所,外国的那些各种国家公园和中国的那些风景名胜游览区实际是露天博物馆。保存这个功能和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密切相关,收藏是目的,保存是结果;收藏是行为,保存是功效。古代宫廷的收藏最初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保存,但是客观上保存了文化遗产。在今天,收藏在博物馆来说已经目的明确,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职能和功能统一起来,主、客观达到了和谐。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收藏大国,我们的博物馆馆藏量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无法比较。我们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问题,博物馆保存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提供休闲娱乐。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所有的享受(无论物质和精神),都由少数的贵族向多数的大众演化,博物馆也如此。最先开放的博物馆仅仅接待那些有身份的贵族游客,到了后来,大众旅游兴起之后,博物馆的参观者身份才大众化,平民化。世界上有千奇百怪各种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就是它们满足了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我们都说“真、善、美”是人们精神世界追求的总目标,博物馆就是展示真、善、美的场所。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博物馆陈列展览职能密切相关,寓教于乐这个成语应该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座右铭,也是检验博物馆这方面功效的基本尺度。博物馆的展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必须面向观众,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注意研究建筑与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管理与服务、观众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力求营造最佳展示效果。博物馆举办展陈的前提是人家要看什么而不是相反,即“我”展陈什么“你”看什么。 第三、辅助教育。大家都说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也就是说博物馆具有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个说法至今仍旧是成立的。但是不完全,博物馆不单单是学校

探究“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之下的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

探究“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之下的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 摘要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诸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机构,而在博物馆的众多功能中教育和为公众服务又被视为中心和要素。因此,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博物馆在根本上和民主是一致的,同时考虑到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当被植入博物馆教育之中。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视角结合现实来考察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 正文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从博物馆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功能逐渐由单纯收藏、研究向教育转变,这三个功能的递进发展反映了博物馆理念的深刻变化,也 。 的限制而进行自我教育, 没有合格与否或竞争与淘汰的外在压力, 自由择取自己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基于这种自我教育的特点,优质的博物馆教育显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外在的意志强加给教育对象,而必须以对象为中心来开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自由性所要求的。 那博物馆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需要通过怎样的道路来贯彻、实现呢?基于对现实中博物馆的考察,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方法可以尝试。 首先,“以人为本”指向的是每一个个体,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和平等。这要求博物馆教育应努力保证教育对象即参观者的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扩大。我认为这其中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要求博物馆放低门槛,对更广范围内的人群开放,使更多人均等地享受参观和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求博物馆丰富服务的种类,给参观者提供更多与众不同的参观、体验机会。 2008年上海市宣传文化部门出台《关于本市博物馆、纪念馆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的实施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自2008年3月10日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等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虽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这种均等的参观和受教育机会的实现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博物馆也需在提供普遍教育机会的基础上,丰富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和种类。比如近年来上海科技馆就正在积极尝试。最近上海科技馆更是推出了国际博物馆普遍采用的模式——“会员制”,会员可享受最新科普大片预告信息、免费获得科普杂志等多元的教育服务,服务推出短短一周内,已有200人报名入会。总之,博物馆不仅要为更多人提供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更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博物馆教育机会。 其次,“以人为本”理念核心是要维护人的尊严。这在博物馆教育中就体现为维护教育对象的尊严。博物馆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因为,传统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一个单单的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一个承担了“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这一功能,是我们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认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转向了“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直被忽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了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职能。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所有这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几年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长期的教育需求。同时这种社会形势也要求博物馆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融入社会飞速前进的大潮中。这样博物馆和其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的公益机构一样就必然要承担起其社会教育的职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它拥有既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这些方面,博物馆事业一直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了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创造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博物馆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展览水平,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如何办好一个展览,较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从展览选题和内容上讲,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是象以前有什么文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展览,而是要贴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展览。2005年11月亚洲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佛山市博物馆结合盛会“弘扬亚洲艺术”的主题,推出了反映佛山地方民间艺术的“佛山木版年画剪纸专题展”不仅吸引了与会的各国高级文化官员和演艺

浅 谈 博 物 馆 社 会 教 育 功 能 及 其 发 展 问 题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发展问题 王文娟 【内容摘要】博物馆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因此,探讨博物馆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博物馆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应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第二课堂 一博物馆职责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也是多方面的,是其他任何单一功能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一切业务活动的核心是传播交流信息和知识,使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共享。教育学家认为,人们最关键的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途径是学习,因而学校教育最重要。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懂得知识的运用,才能产生效果,因而社会教育也至为重要。人们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定位于“教育”,以此作为最佳切入点。 其实我国博物馆教育一直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就是为了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905年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为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我国博物馆一直是使命型的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典定义才提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博协新世纪的战略规划重提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历史使命,我国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变革紧密关系的经验,是应该重视和研究的。 二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社会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这一过程在国际博物馆界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60年代以后,博物馆学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研究“人”的学科汲取有用的成分居多,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已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西方博物馆开始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即由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向公众活动中心转化。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传统博物馆是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现代博物馆则是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态势;传统的博物馆侧重藏品的保护与研究,现代博物馆则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自身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国外的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通常都是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上。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等手段,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引导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博物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公众与社会服务已成为当今博物馆的基本任务,国际博协远景规划规定:“虽然传统认为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和文物保护的场所,但当代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信息经济时代,中国的博物馆只有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变化,才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状才会有所好转,如果还是“孤芳自赏”,钻进“象牙之塔”,就有被社会所冷落、遭时代所淘汰的危险。避免或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坚持贴近观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加大对社会开放的力度。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先后有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对全社会免票开放的新举措,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观众到馆率成倍地增长,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博物馆界面向全社会开放作出了表率。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

试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试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王蒙蒙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本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的变革。 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与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文化变迁表现为纵横两个方面,即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同时性跨域交融。由于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方向,所以文化变迁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的发展变革产生影响。 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活动过程,文化传统由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组成,这几个组成部分融入教育活动中,影响着教育的诸多方面。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即使是同样发展水平和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其教育活动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3.文化教育水平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 由于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因此,文化水平必将影响教育发展水平。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文化发展水平低,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就停留在以原始教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层面上。在现代社

会,文化水平以推崇科学、反思科学为主,这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处于以理性反思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发展阶段。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将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4.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作用。 西方文化是一种智性文化,是重视个人、个性的,这就与学校教育紧密相连。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是重视道德、仪礼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对教育的发展给予促进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继承的最基本形式,是保存文化的最佳形式。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走向今天的文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古往今来,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 2.教育能够进行文化选择,提高文明水准。 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集符合特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利益,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应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更新。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春芽探索 博物馆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是儿童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将博物馆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博物馆作为一种非盈利性质的社会文化机构,对人生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教育,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性。博物馆教育主要是建立在运用实物、模型、标本、景观、图片的基础上,以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可靠见证物为基础进行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强烈的说服力。 第二,博物馆教育具有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是开放的。博物馆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名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限制。 第三,博物馆教育具有终身性。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现已是大势所趋,而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第四,博物馆教育具有自主性。博物馆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学习,只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主动学习,成为学习主体 第五,博物馆教育具有愉悦性。博物馆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对公众的情感、精神教育也有所裨益。 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曾提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里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给孩子们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的技巧。

文化是教育之根_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第29卷 第2期2010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Vol.29No.2 Apr.2010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10)02Ο0131Ο04 文化是教育之根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3 麻艳香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教育自身属于文化范畴,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以文化为根、以人为本。本文在分析文化及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规律,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环节,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文化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对于准确把握教育的文化本性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教育;传承;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在社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文化是什么?这是哲学文化观的根本问题。“研究文化的本质,首先需要确定对象的范围。人们的文化视野事实上有两种指向: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文化视野之狭义的指向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文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这样的文化概念,因而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社会结构、层次或领域的划分。文化视野之广义的指向是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与创造。……从广义文化的意义上看社会结构、层次或领域的划分,可以分为物质(经济)文化、制度(政治)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三大社会文化领域。”[1] 在人类活动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概念,它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传递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文化是教育之根,研究文化及其发展是把握教育及其与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一、文化及其内涵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有着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的专指精神成果。梁漱溟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3]又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依靠的一切。”[4]他和钱穆的说法很相似。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5]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又说:“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换言之,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体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包括人生之各方面、各部门,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体人生的总全体。”[6]这就是说,一个人群的全部生活和他们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文化。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又把文化与文明分开来说。他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论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论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他还说:“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7]他这里说的文化又只是指精神成果了。可以看出,梁氏钱氏的说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钱穆认为文化是人生的全部,而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人生依靠的一切,其中也小有差别。台湾学者赵雅博则认为:“文化之本质要义,乃是改变 3收稿日期:2010Ο01Ο20 基金项目:甘肃省2008年社科规划项目“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科研基金项目“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麻艳香(1967Ο),女,山西朔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