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23)

罗于根

本文从分子的角度,结合宇宙射线,去解释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防范球状闪电对人体的伤害。

1.引言

绚丽多彩的闪电曾使人类产生无限的遐想,创造了无数的神话故事,神秘莫测的球状闪电还成为创造科幻小说的题材。自从1752年富兰克林发现天上的闪电与电池产生的电流具有相同的性质之后,人们经过二百多年的探索,对雷电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产生了感应起电理论、温差起电理论、大水滴破裂起电理论、冰的融化起电理论等,可是这些理论还是没有搞清形成雷电的本质,而大部分的人还认为雷电是空气摩擦产生的。

实际上雷电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与物理条件有关外,还与宇宙射线、大气分子结构、地磁场等都有一定关系。大气电场是产生雷电的初始条件,当气温升高,地表受热,带有正电荷的水分子就能不断上升,由于高空寒冷,水汽就凝结为水珠或冰晶,电荷就能得到聚集,当聚集速度过快来不及释放时,就会在云、雨区产生强电场,强电场击穿空气放电,这就是形成雷电的本质。球状闪电应当是超强放电后,产生了一氧化二氮的结果。

2.1大气电场形成机理

宇宙射线(大部分来自于太阳,主要成份为质子和电子)是产生大气电场的初始条件,大气的成分及气温是产生大气电场的第二个条件。

干洁大气主要成分(容积百分比)为:N2(78.084 %)、O2(20.948 %)、其次为:Ar(0.9342 %)、CO2(0.032 %)、H2O等[4]。其中水汽在大气中变化很大,一般在1%~3%,在热带可达4%,而在两极则不到0.1%,并且绝大部分水汽集中在低层。

大气中的N2、Ar分子与宇宙射线中的质子与电子都很难结合在一起,它们都呈电、磁惰性。O2分子两端有带磁性的空轨道,它能靠磁场力吸引宇宙射线中的电子形成O2-离子,只是磁场引力相对电场力要弱,所以O2-离子的稳定性比较低。

H2O是极性分子,它没有空轨道,所以它不能接受电子,H2O分子的带负电一端能吸引宇宙线中的质子形成H3O+离子,因为电场引力相对磁场引力要强得多,所以H3O+离子的稳定性要比O2-离子高得多。

宇宙射线中的电子大部分被O2截留形成O2-,现在地球处在温暖期,O2-稳定性比较低,因此大部分O2-在空气对流过程中被地表的植物、建筑等物体吸收,引起大气O2-含量降低,并使地面带弱负电。

而大气底层的水汽能大量截留宇宙射线中的质子,H3O+含量自然就高,大气正电荷就超过负电荷,这就是现在大气电场为什么总是带正电的原因!

那为什么H3O+离子在空气的对流过程中,被带弱负电场的地面吸引下来?这是因为H3O+(分子量18.023)离子比O2与N2(分子量分别为28.013、31.9988)分子的质量都小得多,H3O+就受空气的浮力作用不断往上“爬”,增加正电荷的留空时间,这在晴天时能使地表面大气产生120伏/米左右的电场。当地表温度降低,H3O+与H2O相互凝结成水珠下沉,会引起大气电场暂时性下降。

地面上空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不断的下降,水汽含量自然也下降,H3O+离子含量也跟随着下降。这就是进入高空后,大气电场为什么很快降低的原因!像10公里高空处的电场值仅为地面的3%即约4伏/米。

因此大气带正电,地壳带负电的本质,不是内范艾伦辐射带带正电,引起大气带正电,也不是闪电的反向充电形成的(闪电只将雷云中的正电荷引向地壳,而不是将地壳的正电荷引向雷雨云),而是大气中H2O分子截流了宇宙射线中的质子形成了H3O+离子的结果。

晴天大气电场还与纬度,时间,陆、海面,冬、夏季等有关,这主要是水气含量高低与H3O+离子的上升与下降引起的,与宇宙射线的强度、空气流动速度也有一定关系。

当然地面大气中还会产生带正、负电荷的重离子,因为重离子不容易升入高空,因此重离子对雷电的产生贡献不太大。

2.2 雷电的形成机理

当天气变热,地表面受热温度升高,并且初始风速也很小,有些地方水汽含量就会增加得快一些,引起大气密度降低、气流上升,同时周围的热空气不断填补到上升气流的下部。因为H2O与H3O+比O2-、O2与N2质量都小得多,所以H2O与H3O+比O2-、O2与N2的上升的速度都要快。

当潮湿的热空气进入高空后,由于对流层中、上部气温很低(6km高度时可达-8℃左右),H2O 与H3O+就会凝结为水滴以至冰晶,同时H3O+得到富集,雨云聚集区产生正电场,相对重的O2-就会被留在云层中下部使云层带负电,这就是打雷前上部云层为什么总是带正电,下部云层总是带负电的道理(见图2 )!当富集速度过快来不及释放电荷时,就会在云层上中部形成正强电场,下中部形成中等负电场。

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接触放电:

当云层之间电势不大并且相互接近时,会在云层之间进行接触放电。云层与云层之间接触放电,是H3O+与O2-的直接中和反应,反应接触面积很大,反应产生的能量容易释放,所以云层与云层之间接触放电通常只看到发光而听不到爆炸声。

云层与云层之间的远距离放电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远距离放电:

上云层的正电荷与下云层的负电荷之间的远距离放电,或上云层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远距离放电,因为电势强大而激发出电流通道,因电流通道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放电是爆炸性的。

空气中O2、H2O、N2等都是电中性分子,击穿场强很高,并且初始电离能分别达到12.2ev、12.5ev、15.8ev[2]左右,雷云中的电场没有办法使它们电离。H3O+离子电离出质子只要很低的能量,所以只有大气中H3O+离子里的质子参与导电,因H3O+离子只占下部空气成份很小的一部分,先导电流就比较少,产生光柱也就比较暗淡,同时雷云下部,O2-离子的含量要比H3O+离子多,当先导电流行进过程中正电荷不断被O2-离子中和掉,质子数量就会降下来,先导电流就不能前进,放电前端正电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得到补充,所以放电看起来是一节一节地伸向地面的(速度为每秒150km左右[3]),这就是所谓的“梯级先导”,当“先导”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被强电场激发,引发

、N2、H2O等分

电子向上回击,引起O

子相继被电离,这时通道里流动得最快

的是电子,因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

1836分之1,所以回击的速度变得非常

快,可达5万公里每秒。在很短的时间

内,强电场击穿空气后,引起多次强放

电——即打雷。打雷后产生的高温等离

子体,加快了水汽的快速上升,引起雷

雨越下越大,直到水汽含量降低、地面

冷却才减弱(龙卷风内放电机理与雷电

形成是相同的)。

如果潮湿的气流由西向东运动,那

么受地磁场的切割作用,正电荷就加快

向上移动加速雷电的产生,这就是西北

风时容易打雷,东南风不容易打雷。但初始风速必须很小,否则不易大量聚集带正电的水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