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23)
罗于根
本文从分子的角度,结合宇宙射线,去解释大气电场、雷电及球状闪电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防范球状闪电对人体的伤害。

1.引言
绚丽多彩的闪电曾使人类产生无限的遐想,创造了无数的神话故事,神秘莫测的球状闪电还成为创造科幻小说的题材。

自从1752年富兰克林发现天上的闪电与电池产生的电流具有相同的性质之后,人们经过二百多年的探索,对雷电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产生了感应起电理论、温差起电理论、大水滴破裂起电理论、冰的融化起电理论等,可是这些理论还是没有搞清形成雷电的本质,而大部分的人还认为雷电是空气摩擦产生的。

实际上雷电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与物理条件有关外,还与宇宙射线、大气分子结构、地磁场等都有一定关系。

大气电场是产生雷电的初始条件,当气温升高,地表受热,带有正电荷的水分子就能不断上升,由于高空寒冷,水汽就凝结为水珠或冰晶,电荷就能得到聚集,当聚集速度过快来不及释放时,就会在云、雨区产生强电场,强电场击穿空气放电,这就是形成雷电的本质。

球状闪电应当是超强放电后,产生了一氧化二氮的结果。

2.1大气电场形成机理
宇宙射线(大部分来自于太阳,主要成份为质子和电子)是产生大气电场的初始条件,大气的成分及气温是产生大气电场的第二个条件。

干洁大气主要成分(容积百分比)为:N2(78.084 %)、O2(20.948 %)、其次为:Ar(0.9342 %)、CO2(0.032 %)、H2O等[4]。

其中水汽在大气中变化很大,一般在1%~3%,在热带可达4%,而在两极则不到0.1%,并且绝大部分水汽集中在低层。

大气中的N2、Ar分子与宇宙射线中的质子与电子都很难结合在一起,它们都呈电、磁惰性。

O2分子两端有带磁性的空轨道,它能靠磁场力吸引宇宙射线中的电子形成O2-离子,只是磁场引力相对电场力要弱,所以O2-离子的稳定性比较低。

H2O是极性分子,它没有空轨道,所以它不能接受电子,H2O分子的带负电一端能吸引宇宙线中的质子形成H3O+离子,因为电场引力相对磁场引力要强得多,所以H3O+离子的稳定性要比O2-离子高得多。

宇宙射线中的电子大部分被O2截留形成O2-,现在地球处在温暖期,O2-稳定性比较低,因此大部分O2-在空气对流过程中被地表的植物、建筑等物体吸收,引起大气O2-含量降低,并使地面带弱负电。

而大气底层的水汽能大量截留宇宙射线中的质子,H3O+含量自然就高,大气正电荷就超过负电荷,这就是现在大气电场为什么总是带正电的原因!
那为什么H3O+离子在空气的对流过程中,被带弱负电场的地面吸引下来?这是因为H3O+(分子量18.023)离子比O2与N2(分子量分别为28.013、31.9988)分子的质量都小得多,H3O+就受空气的浮力作用不断往上“爬”,增加正电荷的留空时间,这在晴天时能使地表面大气产生120伏/米左右的电场。

当地表温度降低,H3O+与H2O相互凝结成水珠下沉,会引起大气电场暂时性下降。

地面上空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不断的下降,水汽含量自然也下降,H3O+离子含量也跟随着下降。

这就是进入高空后,大气电场为什么很快降低的原因!像10公里高空处的电场值仅为地面的3%即约4伏/米。

因此大气带正电,地壳带负电的本质,不是内范艾伦辐射带带正电,引起大气带正电,也不是闪电的反向充电形成的(闪电只将雷云中的正电荷引向地壳,而不是将地壳的正电荷引向雷雨云),而是大气中H2O分子截流了宇宙射线中的质子形成了H3O+离子的结果。

晴天大气电场还与纬度,时间,陆、海面,冬、夏季等有关,这主要是水气含量高低与H3O+离子的上升与下降引起的,与宇宙射线的强度、空气流动速度也有一定关系。

当然地面大气中还会产生带正、负电荷的重离子,因为重离子不容易升入高空,因此重离子对雷电的产生贡献不太大。

2.2 雷电的形成机理
当天气变热,地表面受热温度升高,并且初始风速也很小,有些地方水汽含量就会增加得快一些,引起大气密度降低、气流上升,同时周围的热空气不断填补到上升气流的下部。

因为H2O与H3O+比O2-、O2与N2质量都小得多,所以H2O与H3O+比O2-、O2与N2的上升的速度都要快。

当潮湿的热空气进入高空后,由于对流层中、上部气温很低(6km高度时可达-8℃左右),H2O 与H3O+就会凝结为水滴以至冰晶,同时H3O+得到富集,雨云聚集区产生正电场,相对重的O2-就会被留在云层中下部使云层带负电,这就是打雷前上部云层为什么总是带正电,下部云层总是带负电的道理(见图2 )!当富集速度过快来不及释放电荷时,就会在云层上中部形成正强电场,下中部形成中等负电场。

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接触放电:
当云层之间电势不大并且相互接近时,会在云层之间进行接触放电。

云层与云层之间接触放电,是H3O+与O2-的直接中和反应,反应接触面积很大,反应产生的能量容易释放,所以云层与云层之间接触放电通常只看到发光而听不到爆炸声。

云层与云层之间的远距离放电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远距离放电:
上云层的正电荷与下云层的负电荷之间的远距离放电,或上云层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远距离放电,因为电势强大而激发出电流通道,因电流通道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放电是爆炸性的。

空气中O2、H2O、N2等都是电中性分子,击穿场强很高,并且初始电离能分别达到12.2ev、12.5ev、15.8ev[2]左右,雷云中的电场没有办法使它们电离。

H3O+离子电离出质子只要很低的能量,所以只有大气中H3O+离子里的质子参与导电,因H3O+离子只占下部空气成份很小的一部分,先导电流就比较少,产生光柱也就比较暗淡,同时雷云下部,O2-离子的含量要比H3O+离子多,当先导电流行进过程中正电荷不断被O2-离子中和掉,质子数量就会降下来,先导电流就不能前进,放电前端正电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得到补充,所以放电看起来是一节一节地伸向地面的(速度为每秒150km左右[3]),这就是所谓的“梯级先导”,当“先导”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被强电场激发,引发
、N2、H2O等分
电子向上回击,引起O
子相继被电离,这时通道里流动得最快
的是电子,因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
1836分之1,所以回击的速度变得非常
快,可达5万公里每秒。

在很短的时间
内,强电场击穿空气后,引起多次强放
电——即打雷。

打雷后产生的高温等离
子体,加快了水汽的快速上升,引起雷
雨越下越大,直到水汽含量降低、地面
冷却才减弱(龙卷风内放电机理与雷电
形成是相同的)。

如果潮湿的气流由西向东运动,那
么受地磁场的切割作用,正电荷就加快
向上移动加速雷电的产生,这就是西北
风时容易打雷,东南风不容易打雷。

但初始风速必须很小,否则不易大量聚集带正电的水汽。

2.3 球状闪电的成因
由于N2的结合能很高,不容易分解,因此轻度放电只能产生O3(臭氧机就是用轻度放电的方法产O3);中等强度的闪电既能产生O3,也能产生NO(NO在空气中会很快氧化为NO2);如果闪电非常强烈时(温度可达28000℃),在超高温的通道内,就会产生另一种化合物N2O(一氧化二氮)。

这是因为当温度高达28000℃时,O2、N2都会电离,完全分解为O、N单原子,加上空气中的N2含量超过O2的双倍,因此不容易产生NO,更容易形成N2O。

在常温下N2O是稳定的无色有甜味的气体,但强烈放电后还在发光状态下(也就是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N2O会分解为O2和N2。

N2O分解反应释放出能量,产生辉光与的爆鸣声,声音主要是由2个N复合成N2产生的,因为N复合为N2能量高速度快。

工业上N2O是由具有爆炸性的NH4NO3加热到220℃分解而制得,加热时每个NH4NO3分解出2个无能量的H2O,因此从理论上说NH4NO3的爆炸性已经转移到N2O的“身上”,并且得到浓缩,只是通常情况下N2O不管是气态还是液态都比较稳定,不显爆炸性。

当发光状态下的N2O气团接触到人的头发、衣物、烟囱里的烟灰等易燃物时,易燃物抢走N2O 里的O,会加速N2O里2个N复合为N2的爆炸性连锁反应,瞬间释放出很大的能量,这是引起球状闪电爆炸的本质。

因此人的头发或衣物不可碰到球状闪电,否则将为发生爆炸的危险,当球状闪电靠近人体时可轻轻的吹开它,或逆风漫漫的远离它,不能快速的离开,否则球状闪电有可能随着气流跟着人一起跑。

只要球状闪电不碰到易燃物,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就不大,它会在空气中随着N2O分解反应,最后N2O会漫漫消耗殆尽。

一般超强放电都会产生N2O,但产生球状闪电的机率就低得多,产生球场状闪电的条件除了超强放电,还要相对小的气流及不能有大的雨,否则就不可能产生球状闪电。

如果出现球状闪电危及设施安全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喷清水驱除,这应当是安全的,因为清水不会引起球状闪电爆炸,还有降温作用,含有机物的水则不可用。

球状闪电虽然是个发光球,但温度不可能很高,如果温度很高,它的密度就很低,这会引起球状闪电快速上升。

球状闪电通常是电中性的,即使带电所带的电荷也是很少的,否则它会对任何物体都会有吸引力,这也是避雷设施对球状闪电没有防护作用的原因!因此球状闪电应当叫“危险N2O 火球”比较合适。

有人认为球状闪电可能是等离子球,这种说法可能性很低,因为在一个大气压下,一个等离子
体发光球很难保持几秒钟,更不可能连续几分钟发光,等离子球碰到易燃物发生爆炸也说不通。

3.结论
因此大气电场的产生,是大气中的O2、H2O分子分别截流了宇宙射线中的电子与质子形成了O2-与H3O+离子,因现在地球处在温暖期,O2-稳定性差,加上大部分O2-通过空气对流交换进入地面,使地面带负电,引起大气O2-含量偏低;H3O+稳定性高,加上H3O+比O2与N2轻,H3O +受空气的浮力作用不断往上“爬”,增加正电荷的留空时间,引起H
O+含量偏高,大气正电荷
3
的总量就超过负电荷,使大气电场带正电。

雷电是上升的H3O+与H2O在高空受冷却作用相互快速凝聚成水滴或冰晶,集合了大气中大量的正电荷,使局部雨云区产生正强电场的结果。

球状闪电应当是超强放电的通道里,产生了N2O气体,还在发光状态下的N2O气体,能分解为O2和N2,同时释放出能量,发出辉光与爆鸣声。

当发光状态下的N2O气团与易燃物接触,易燃物抢走N2O里的O,引起N2O里2个N复合为N2的爆炸性连锁反应。

4.检验方法
晴天时架空长导线,用万用表就可测出大气中的正电场,这个正电场主要来自于H3O+与导线的电荷交换,只有一小部分直接来于高空的质子,因为能直接进入到地面附近的质子已经很少。

球状闪电现象,可经过超强放电产生,用光谱分析其中的成分,通过收入气体分析成份可能很难。

球状闪电的爆炸性,可往放电火球里喷点碳粉测试,做这个试验一定要主意安全。

我想凭现在的技术,也能验证球状闪电现象。

参考文献
[1]/yiwen/2005/yw050316-lightning.htm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2] 车云霞,申潘文,《化学元素周期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gzwl/contents2/3-1/01/b01.htm华南师大物电学院.
[4] /zkwlw/zkwlw/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803转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