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及其与人格的关系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王英春¹º 邹 泓º
【摘要】 目的 考察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方法 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和人格5因素问卷,对北京市某普通中学59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 ¹人际关系能力呈现出性别和年级差异。

女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袒露能力高于男生(F=6.03,P<0.05;F=9.78,P<0.01);初一和初二学生在发起交往上的得分高于初三(F=5.89,P<0.01);初一学生冲突解决的能力高于初二、初三(F= 3.50,P<0.05);º除情绪性之外,人格5因素与人际关系能力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人格5因素对于人际关系能力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的预测力。

结论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中生的人格与人际关系能力具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 精神卫生;人际关系能力;问卷法;初中生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C ompet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in Lower School Student.W ang Y ing chun,Zou H ong.Section of Sp or t P sy chology of Beij ing Sp or t Univ er sity,Beij ing100084,P.R.China 【Abstract】 Obj ectives T o study the dev elo pmental character istics o f inter per sonal competence a nd the r elat ionship betw een inter per sonal com petence and per so nality.Methods Data w ere co llected fr om597low er middle scho ol student s by Inter per sonal Co mpetence Q uestio nnaire(ICQ-R)and the F iv e-Facto r P erso nalit y Q uestionnair e in middle schoo l of Beijing (F FP).Results ¹In I nitiat ion and Disclo sur e,G irls w er e hig her than bo ys(F= 6.03,P<0.05;F=9.78,P<0.01); Students in gr adeo ne and tw o ha d hig her sco res than in g rade thr ee in Initiatio n(F=5.89,P<0.01),st udents in g rade one had higher scor es t han in gr ade t wo and g r ade t hr ee in Co nflict M anag ement(F=3.50,P<0.05);ºT her e w ere sig nificant cor relations betw een inter per sonal co mpetence a nd personality ex cept N euro ticism;»Reg ressio n ana ly sis sho wed that five sca les o f per so nality could predict inter per sonal com petence.Conclusion L o w middle scho ol students pr esented differences in inter per sonal competence in ter ms o f g ender and g rade;T her e ex ised cert ain r ela tio nship betw een int erperso nal co mpetence a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M ental hea lth;Interper so nal co mpet ence;Q uestio nnaire met ho d;L ow er m iddle schoo l st udent
人际关系能力对于个体的良好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较强人际关系能力的个体在发展中将会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1],而较低人际关系能力的个体较难以融入社会交往,更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2]。

另外,研究还发现,人际关系能力与友谊的亲密性、自尊有显著正相关,而与敌意性、焦虑和抑郁都有显著负相关[3]。

对于害羞及长期的生活压力,人际关系能力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4,5]。

国内对人际关系能力的研究更多侧重从结果的角度进行探讨,如评价个体的人际交往总体状况或是通过考察个体的友谊、亲子关系状况等来推论个体的人际关系能力[6,7]。

尽管这种评价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社会适应性意义,但难以发现个体交往能力本身的差异。

Buhr mester指出,人际关系能力是个体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如与父母、亲密朋友、配偶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他编制了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ter per sonal competence questio nna ire),该问卷得到广泛的应用[8]。

本研究旨在采用修订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9]考察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状况。

另外,相关研究指出,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和反应倾向,被认为是促使个体适应环境的结构性差异,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考察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能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北京市2所普通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共610人,有效被试597人,其中初一188人,初二205人,初三204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91和306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R) 该问卷由Buhr mest er 于1988年编制,王英春等(2006)进行了修订。

问卷共35个项目,包括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5个维度。

问卷为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做1~5分。

问卷各维度的克伦巴赫A系数在0.70
4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2-
116
[2]D.Elkin d.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Ch ild Development,1967,
38:1025-1034
[3]黄希庭,杨雄.中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
(4):289-292
[4]郭菲,雷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心理科
学进展,2006,14(6):873-879
[5]顾蓓晔.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心理科学,1997,
20:226-229
(收稿时间:2008-07-10)
¹ 中国.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教研室 100084 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
~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63~0.82之间。

1.2.2 人格5因素问卷 由周晖等人编制,邹泓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格5因素问卷,包含5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

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5点记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回答从“一点也不像”到“非常像”分别记做1~5分。

问卷各维度的克伦巴赫A 系数在0.80~0.87之间。

1.3 问卷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整班取样的方式,请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担任主试。

采用SP 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特点 以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3(年级)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交互作用不显著。

采用非饱和模型,性别主效应显著,F (5,476)=
3.28,P<0.01。

年级主效应显著,F(10,954)=2. 48,P<0.01。

单变量F检验显示,在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袒露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发起交往和冲突解决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表1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性别和年级差异(x-±s)
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解决男生 3.68±0.86 3.91±0.74 4.00±0.68 3.66±0.83 3.89±0.79女生 3.69±0.85 4.06±0.63 4.07±0.64 3.88±0.69 3.95±0.70 F0.04 6.03* 1.499.78** 1.02初一 3.83±0.77 4.04±0.69 4.09±0.67 3.85±0.73 4.05±0.70初二 3.72±0.89 3.99±0.71 4.08±0.65 3.75±0.82 3.87±0.80初三 3.50±0.86 3.93±0.66 3.95±0.66 3.74±0.74 3.86±0.70
F 5.89**0.98 2.18 1.16 3.50*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与人格的相关(r)
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解决外向性0.712**0.589**0.541**0.526**0.404**宜人性0.461**0.651**0.548**0.524**0.570**情绪性-0.039-0.017-0.141**0.126**-0.138**谨慎性0.160**0.270**0.318**0.207**0.336**开放性0.518**0.510**0.548**0.422**0.391**
 表3人格5因素对人际关系能力的回归分析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R R2B t
发起交往外向性0.7120.5070.57016.321***
开放性0.7320.5360.170 4.998***
宜人性0.7380.5420.109 3.271**提供情感支持宜人性0.6510.4230.43412.424***
外向性0.7210.5190.2968.172***
开放性0.7320.5360.156 4.378***施加影响开放性0.5480.3000.2777.432***
宜人性0.6460.4170.233 5.810***
外向性0.6730.4530.261 6.670***
情绪性0.6850.469-0.133-4.327***
谨慎性0.6940.4820.133 3.820***自我袒露外向性0.5260.2770.3157.856***
宜人性0.6080.3700.3218.436***
情绪性0.6250.3900.140 4.339***
开放性0.6310.3990.112 2.863**冲突解决宜人性0.5700.3250.3939.230***
开放性0.5880.3460.106 2.621**
情绪性0.6040.365-0.141-4.314***
谨慎性0.6120.3740.134 3.612*** 简单对比检验发现,女生在提供情感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自我袒露上的得分非常显著的高于男生。

T ukey 事后检验发现,初一和初二学生在发起交往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初三;初一学生在冲突解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初三(见表1)。

2.2 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与人格的关系
2.2.1 人际关系能力与人格的相关 人际关系能力5个维度与人格5个维度的相关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除情绪性之外,人格的4个维度与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其中,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与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均有较高相关,谨慎性与人际关系能力5个维度的相关稍低,而情绪性与人际关系能力5个维度的相关存在不一致,其中与施加影响和冲突解决有显著负相关,而与自我袒露有显著正相关。

2.2.2 人格5因素对人际关系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人格5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发起交往的能力,外向性具有最强的预测作用;而宜人性则是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的重要预测源;开放性对于施加影响能力有最强
,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都对人际关个维度有重要预测作用,情绪性对于施加影响和
冲突解决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于自我袒露有正向预测作用。

谨慎性仅对施加影响和冲突解决有正向预测作用。

3 讨 论
3.1 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女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袒露的能力显著高于男生。

这与以往相关研究较为一致。

P arker和A sher(1993)[10]研究发现,女生更为强调双方的支持以及关系的亲密性,更为关注情绪情感的分享。

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在和朋友以及恋人交往时,女性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要高于男性。

而与同性朋友交往时,女性的自我袒露能力高于男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两性与生俱来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在于社会环境对两性的不同要求。

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的规范不同,父母、教师对男女性的要求也有所差异,男生一般会较少表露个人信息。

在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和自我袒露3个维度上,初中3个年级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发起交往和冲突解决上,初一学生得分较高。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初一年级的独特性。

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彼此都不熟悉,同学之间会通过相互交往而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此时,个体是否具有主动发起交往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人际关系建立之初,个体之间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此时,各种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而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冲突也是初一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显著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初三,由于同学之间已经比较熟悉,各种人际关系已经相对稳定。

因此,发起交往和冲突解决的能力在人际关系能力中的地位不再突显。

另外,从总体上来看,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的得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可能源于初三较大的学习压力。

3.2 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与人格的关系 从人格5因素与人际关系能力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和回归分析来看,外向性与发起交往相关最高,且对发起交往的解释率为最高,其独立解释率达50.7%。

按照人格5因素的界定,外向性包括社会性、社会兴趣和对社会交往的偏爱。

也就是说,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喜欢社交活动,他们活泼健谈,善于交际,更有可能主动发起交往,在遇到陌生人时,他们也会主动与他人交流。

另外,与以往研究一致,外向性对自我袒露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8]。

宜人性与人际关系能力的5个维度为正相关,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尤其是在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上,宜人性都有较高的解释率。

宜人性包含有利他、诚实的含义。

高宜人性的个体更富有同情心,相信别人的善意,在遇到冲突时,更为关注维持双方的关系。

研究发现,具有较强宜人性特质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更占优势[11]。

宜人性与保持积极人际关系的动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与儿童同伴关系联系最为密切的人格特质[12],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无疑也会受到宜人性的影响。

另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宜人性与人际交往情境中的控制消极情感和自我控制有密切关系[13],那些宜人性特质较强的个体会更有建设性地处理人际冲突问题[13,14]。

研究发现,情绪性对施加影响和冲突解决有负向预测作用。

情绪性包括焦虑、敌意、消沉、冲动和脆弱等因素。

高情绪性的个体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想法,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对压力情境更难应付。

他们倾向于形成对他人消极的观点,从而导致缺乏影响力,且难以冷静的处理交往中产生的冲突[15]。

开放性与施加影响的相关较高,回归分析发现,开放性对施加影响的独立解释作用达30%。

本研究中,施加影响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个体能够独立做出决定做事情而不是寻求与别人的一致,另一方面指个体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

开放性较高的个体往往思维灵活,做事有新意,并且敢于突破常规。

在自身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对周围其他人产生重要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多层次、多侧面复杂心理特征的整合,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能力有重要影响。

4 参考文献
[1]C oh en S,S her rod D R,Clark M S.Social s kills and the stres s-
pr otective role of s ocial s upport.J ou 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 ychology,1986,50:963-973
[2]Gu dles ki G D,S hean G D.Depres sed and nondepres sed students:
Difference i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s.Jour nal of Psychology: In terdis ciplin ary&Applied,2000,134,56-62
[3]Bu hrmester D.Intimacy of fr iends hip.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adjus tment du ring preadolescen ce and adolescence.C hild Development,1990,61,1101-1111
[4]J ackson T,Flas herty S R,Kous uth R.Cultu re and s elf-
p res entation as predictors of shyn ess amon g J apanese and Am erican fem ale college students.Perceptual and M otor Skills, 2000,90,475-482
[5]Herzb erg D S,Humm en C,Bu rge D,et al.S ocial competence as
a predictor of ch ronic interpersonal stres s.Personal Relations hip,
1998,5,207-218
[6]于海琴,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心理
科学,2004,27(1):143-144
[7]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8]Kanning U P.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man-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E uropean J ou rnal of Psych ological As ses sment,2006,22(1):43-51
[9]王英春,邹泓,屈智勇.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在初中生中的初
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6-308
[10]Parker J G,Ash er S R.Friendsh ip and friendsh ip quality in
m iddle childh ood:Link s w 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 of loneliness and diss atis faction.Developmen t Psychology,
1993,29:611-621
[11]Finch J F,Graz iano W G.Predicting depres sion from
temperament,personality and patterns of social r el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69:27-55
[12]Jensen-Campbell L A.Agreeablenes s,Extravers ion,and peer
relations in early adolescence:w inn ing friends and deflection agg res sion.J 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2,36:224-251
[13]Jen sen-C ampb ell L A,Graz iano W G,Hair E C.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 hips as moderators of inter pers on al conflict in adolescence.M errill-Palm er Quarterly,1996,42,148-164 [14]Grazian o W G,J ens en-Cam pbell L A,Hair E C.Perceiving
interper 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 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 s.Jour 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96,70,820-835
[15]Berry D S,W illingham J K,T hayer C A.Affect and personality
as pr edictors of conflict and closenes s in young adult's friends hips.Jour 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 ality,2000,34,84-107
(收稿时间:2008-0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