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西自然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中西自然观
【内容摘要】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显著,特别是看待自然的观念上。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西方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能够通过智慧来征服自然,按人类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享用自然。
正确看待中医不同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然观;文化交流;和谐;对立
引言
大凡学习、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等涉及中西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科,我们常会倍感中西在精神世界上各个方面的差异,一般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文化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开放、外向。
比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差异就很明显。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试图来探讨这问题。
概述
关于中西在自然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笔者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与西方各国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相对隔绝的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然后中西不同的自然观又反作用于各自人民的人生观。
梳清中西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对我们进行研究、比较中西文化有莫大帮助。
一、地理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文明深深地根植于二希文化的土壤中。
古希腊由于海域大于陆地,山区多于平原,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这种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不得不将获得财富的途径求之于海上渔猎和海外贸易。
古希腊的史诗中已有不少地方描写海外经商和海外冒险,表现出古希腊人向外争取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
较之古希腊,我国的自然环境就优越得多了,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这片地区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为我国先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条件。
考古发现证明,智慧的我国先民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谷子、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世代传颂的神农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也道出了我国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依赖和诚挚热爱。
二、社会历史因素
在国家组成方面看,古希腊是由一个个分布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小岛上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组合而成的,各城邦与统一的中国比起来,无不显得土地狭小。
若偏安于城邦一隅,则生存空间狭小,战略纵深不足,遭遇荒年,易闹饥荒。
因而,古希腊人自然热衷于进军海外,开拓殖民地。
而我国即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大部分都要比欧洲的城邦大得多。
我国到秦朝就形成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总是统一多于分裂,统一是主流。
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物产,能给我国
先民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
相比对古人来说变幻莫测的大海,我国先民对于资源、财富自然多求之于相对安全的陆地。
曾有西方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由于自然环境塑造形成的大众普遍心理分别称之为“大陆性格”和“海洋性格”。
其中“大陆性格”的代表国家为中国,而“海洋性格”的代表国家则为古希腊、古罗马。
中西不同自然观的表现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当自然占上风时,它可以肆意的控制、玩弄着人类。
古希腊人在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情况下,把雷电神化为宙斯,把变幻莫测、肆意风浪的海洋当作海神波塞冬的化身,把商业的成败归于商业之神赫尔莫斯的意志。
[1]在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就屡屡被命运之神捉弄。
他苦苦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最终却发现自己却是弑父娶母的凶手,城邦的罪人。
他无力抗争命运,只能刺瞎双眼,放逐自己。
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力。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宙斯的威力,蒸汽船使海神的威严不在。
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就能使自然屈从人类的意志。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便是:上世纪美国曾泛滥的针对共产主义的德麦
卡锡主义,当时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大量使用测谎器来检验雇员的忠诚度。
制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宁信度,不自信“的笑话。
他们宁可相信冰冷的仪器,也不肯相信活生生的人。
此举造成很多人受到不公待遇和迫害。
就连美国人自己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因此受迫害,而大名鼎鼎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更是因此客死他乡。
即使到今天,美国的法院在取证时,仍很信任测谎器,虽然美国、菲律宾都曾发生过数起测谎器测试错误而误杀无辜的案例。
较之西方文化,我国古代对待自然无不显现着亲切感和依赖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先民的希望。
“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农谚似乎把土地看成有人类感情的物。
先民们认为只要勤恳,土地必不负与人。
我国先民自古以来就和自然产生了一种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
中国人认为自然具有人性之美,《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中国人对自然充满了感激和眷恋之情。
歌颂自然,讲述山水之乐的诗文大量创作,并广为传颂。
中国歌颂自然的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的作品也许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中国人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情思,热衷于中医中药、阴阳风水等无不充满了对自然的温情。
表现
从哲学方面看
基于我国先民对自然的热爱,我国古代哲学也相应的形成了“天人合一”论。
这个观点到西汉的董仲舒被发挥到了极端:就连打雷、水旱
灾害、彗星出现这类自然现象居然也和人事有关。
面对自然的各种变化,我国先民在哲学上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以此来解释自然发生的各种现象。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对古人来说,旱灾、洪涝、蝗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极其恐惧的,我国先民在对自然热爱、亲近的同时,由于生产力低下,认知不足,对自然又不得不有所畏惧。
最终成书于东汉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集中体现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从医学方面看
《黄帝内经》中,作者托黄帝、岐伯对话来阐述医学道理的。
中医的医理,就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我国古代哲学土壤中。
现摘取几则其中反映“天人合一”理论的条文。
如《素问·保命全形论》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又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从这些经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先民认为人与天地是
一一相应的,人秉天地之气生。
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东南中西北五方,又对应风热暑湿燥寒,,对应酸苦甘辛咸五味,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
从宗教方面看
在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黄金固然是吸引冒险家们的第一要素,但这两国热衷传播天主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动力。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本人就是一个热衷传教的虔诚基督徒。
纵观中西宗教发展历程,西方的宗教总表现出一幅咄咄逼人的架势。
在基督教看来,世间的宗教除了基督教自己,其余皆为应当消灭的异教、异端。
在西方历史中,各宗教、各教派间的宗教压迫和宗教战争并不鲜见。
基督教各派系都热衷于向世界各地派遣传教士,传播上帝的“福音”。
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压根就没有向国外传播的行动,始终都在国内发展。
现在其势力远不如远道而来,异地开花的佛教。
佛道两教在中国数千年,从未发生类似于欧洲规模的宗教冲突。
目前的中国共有五大宗教并立,但都一直和谐共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博大。
反观印巴、中东各地,因宗教纷争而引发的流血冲突乃至战争,不时见诸报端。
从军事方面看
西方的军事思想信奉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喜欢先发制人,力主以此取得战争主动权。
这与西方对待自然上持对立态度,好征服自
然的观念无不相关。
毛泽东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在受西方教育的军事家看来,这与他们的固有观念相去甚远,简直是不守规则的。
中国人向来不好战,非战不可多通过顺应时势,因势利导来取胜。
就像我国古代神话中鲧禹治水的故事那样,先民们认为,一味的对抗必遭失败,唯有顺应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才有成效
从医学方面看
在我国医学界,中西医并立,在世界上实为奇观。
近些年,外国人渐认识到中医的巨大疗效和独特魅力,有不少人来华学中医。
他们中有些人寄希望于从中医名家的诊断过程中所用的手法,所开的药方,并将之详细记录于案;或寄希望于历代中医名家所创之方。
幻想能有朝一日面对病人时能如法炮制,套方子施药。
其实外国人,特别是笃信西方文明者学习中医无法理解其中要义,其根源在于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当中西医同时面对同一病人癌症时,西医马上想到通过先进的现代仪器,通过拍片、化验等手段,从病人体内找出癌细胞,确定其种类,进而运用抗癌药物、化疗等手段,力争消灭癌细胞,从而使患者得到康复。
若患者的患病组织已发生病如,西医通常在常规疗法无效后即考虑将其切除,从而达到其治疗目的。
总之,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运用了西方文明对自然的对立、对抗、斗争的哲学作为其行动的思想指导。
医生和病人体内致病病毒、病菌的态度是:不是你战胜了我,就是我战胜
了你,彼此间是个不断斗争的过程。
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恰好相反,中医认为,恢复病人的健康,不必非要和致病因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疾病(中医通常表述为“邪气”)进入人体,好比盗贼进入自家中,此时,为了保护财产,大可不必手持干戈与之搏斗,只消拿起武器,客气的对他说:“你还是出去吧”,这比面对面的大干一场要稳妥的多了,免去了把家具打烂,使自己受伤的损失。
这在中医上叫“托邪外出,疾病自愈”,副作用极小。
而西医使用抗生素、化疗手段来与病菌、病毒斗争,这自然无法避免伤到了正常的细胞。
总述
由此可见,一味地强调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以人的意志来改造自然,无疑会产生诸多弊端。
那么如果我们全部按照国人传统思想来生活是否能解决这问题呢?这个实验,庄子早就进行过了。
在庄子看来,人类应该拒绝文明,回到彻底的自然状态中去,彻底解放人的自然属性。
很显然,这也是行不通的,庄子本人终生的穷困潦倒似乎也是对他彻底的自然主义人生观的讽刺。
中西文化交流,除了语言的障碍,更多的是隐藏其后的观念上的不同。
笔者认为,通过对中西不同自然观的了解,能更好的服务于双方的正常交流,能够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崔宝衡.外国文学名著名篇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郭仲夫.黄帝内经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