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N ov 12008 第45卷第6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5No 16
[收稿日期]2008O 01O 06
[作者简介]李琴(1975-),女,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概观
李 琴1,2
(1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1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翻译文学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更为复杂多样,翻译文学因而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发展概况的扫描,揭示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关键词]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社会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6-0024-0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
很大变化,翻译文学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不仅自身呈现出多样特征,与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互动交流也更为复杂多样,本文将从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做一个概观性描述。
一、中国翻译文学本体价值
认知的逐渐成熟
与中国本土文学一样,中国翻译文学从最初就承担着思想启蒙、民族救亡、意识形态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功能,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下,其/社会性0远远大于/文学性0,即使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也较多地呈现出社会性职能。一直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0仅仅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现象来研究,重在考察其工具性特征,即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本土文学创作的影响、作用等。然而,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翻译文学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翻译文学的本体价值,更有众多学者笔耕不辍,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力争一席之地,例如谢天振教授发表5为/弃儿0寻找归宿)))论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6、5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6等多篇文章,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指出翻译文学并非人们通常所谓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了译者的翻译处理,从而打上了译者所处的文
学文化语境和个人审美倾向的印记,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文学翻译过程并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总会经历/创造性叛逆0,以迎合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读者的审美期待,或是故意违背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不够成熟的本土文学进行改造甚至革命。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0的性质决定了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而是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来说,译作是原作的-第二次生命.形态,是它的新的存在形式;从译作与译入语的文学关系来说,译作是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一部新的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特性和文化内涵,,翻译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面貌融入到民族(国别)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并与创作文学一起共同构建了民族(国别)文学的时空。0[1](P94)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翻译文学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0,新世纪推出的5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6也把/翻译文学0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单列出来。谢教授还指出:/对翻译文学的承认的最终体现其实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别(民族)文学史上让翻译文学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一是编写相对独立的翻译文学史。0[2](P256)如今,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得到了初步的承认,相对独立的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在经历了5翻译史话6(近代学者阿英著)、5中国翻译文学简史6(由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全体同学编
24
著)和5中国翻译文学史稿6(陈玉刚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等著作的最初尝试的基础上,已渐趋成熟,思想内容较为成熟和完备的大部头的5中国翻译文学史6(孟昭毅、李载道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已于新世纪问世了。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们对于中国翻译文学的价值认知已经逐渐摆脱单一的工具价值论,走向本体价值的认知和实现,而且这一价值认知上的较为成熟的转向就出现在新世纪。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文学形态的嬗变
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文化全球化0、/媒体文化0、/网络文化0、/消费文化0、/视觉文化0、/图文化0、/信息文化0等等概念充分说明了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而且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令翻译文学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景观。我们暂且择取新世纪对翻译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文化语境,即/视觉文化0和/网络文化0,来探讨中国翻译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变化。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视觉文化0的时代,传统的以语言文字和纸张为媒介的纸媒文化正在经历视觉图像文化的入侵,甚至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图像这一视觉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电影、电视、网络、多媒体、书籍、报刊杂志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语境的说明书,/人们理解世界越发依赖视觉行为。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X光、CT、核磁共振等视觉途径来诊断,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子图像来交往。一言以蔽之,我们正身处一个人类历史上视觉空前富裕和紧张的时代。0[3](P74)文学(翻译文学)作为一个时代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同样面临着大量视觉符号的入侵,甚至经历着更大的革新,因为人们心目中传统的文学概念是指以纸张为载体,以笔作为书写工具,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符号创作而成的读物,文学作品追求字里行间的文学哲理和韵味,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有一定要求,而那些大部头的、哲理性极强的、文字艰深的理论译著更是普通人难以/啃0下来的,在如今这个消费社会,这些书籍的销量自然也就局限于文化精英阶层,成为少数文人学者的消费品,难以普及至读者大众,在销量上无法跟普通的大众读物相抗衡,更无法企及通俗类畅销书。视觉文化的盛行完全打破了纸媒文学的困境,图像的视觉冲击性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感官享受,以及随之而来的购买欲望,于是国内众多大型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出于对消费市场和销售利润的考虑,竞相推出色彩华丽、装祯精美的/插图本0图书译作来吸引读者大众的眼球。就翻译文学而言,国内知名的翻译类图书出版机构译林出版社1994年推出的译本5尤利西斯6中几乎没有插图,2002年由北京文艺出版社再版时就加入了大量插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在推出米兰#昆德拉系列时甚至高薪聘请著名的设计师来制作封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译丛中,图画均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雅典娜思想译丛第一辑.中,插图本就占了一半,而每一个插图本中的插图都占据了文本一半以上的篇幅。以周国平译的尼采名著5悲剧的诞生6(插图珍藏本)为例,在183页的正文中,就配有182幅精美的世界名画;而洪洁所译的5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6(插图珍藏本),除了保留原作中每一章的题头画之外,还在227页的篇幅中新增了226幅中外名画。0[4] (P47)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视觉转向0可见一斑,难怪人们惊呼这是一个/图像霸权0的时代!中国/插图本0翻译文学的盛行不仅是翻译文学存在形态上的一次变革,而且宣告了中国通俗文化的崛起。而且,/当今时代的图像译本则更具文化区分的功能,它通过强烈的消费意识和对文化对象或读者群体的区分向世界宣告了精英意识的衰微和通俗文化的崛起。0[4](P48)于是,视觉文化与消费文化暗合,共同促成了中国通俗文化的崛起,并与世界范围内的通俗文化的繁荣交相辉映。
/网络文化0促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网络翻译文学的出现。网络翻译文学/意指翻译文学网络化后或以网络为运作和传输的纽带而进行的文学翻译活动后带来的成果。这一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翻译文学,二是网络化。依此我们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亚项:网络化的翻译文学文本和即时性的网络翻译文学。0所谓/网络化的翻译文学文本0是指传统的纸质翻译文学的网络化,即把传统的以纸张为媒介的翻译文学文本转化为电子文本,放在网络上,供读者阅读、欣赏或评价。网络化的翻译文学文本/加进了一些超文本(hy pertex t)非相继性的链接因素,可提供百科全书式的阅读方式以及可任意卸载发送、复制编辑0;而即时性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