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陷入新重商主义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否陷入新重商主义陷阱
摘自《商业时代》
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日趋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就是其中之一。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表现在外贸效率、外贸风险及外汇储备等各个方面,要扭转这种倾向,制度的变革非常关键。
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重商主义倾向
我国对外贸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本身由改革前的“调剂余缺”变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978-2004年间年均增长16.7%,2004年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6倍,由1978年世界第26位,上升到世界第3位。
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8.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底的6100亿美元,2005年底达到813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却对这种现象表示关注甚至担忧,这种担忧来自于我国对外贸易所表现出的日趋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
风行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顺差所带来的金银的增长代表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因而极力主张通过出口和限制进口来积累金银。
这种观点把货币当作一国财富的代表,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因此招致其后经济学家的广泛批评,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
但做为指导一国对外贸易的一种思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很多国家。
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恰恰表现出和这种政策主张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迅猛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大量流入的外资支撑我国经济调整发展的同时,也使其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对外贸易是否有效率
从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自由贸易一直是其大力倡导的核心内容。
通过商品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国都可以生产相对来说最具竞争力的商品,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因此,自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以来,减少关税壁垒,推动贸易自由化一直是其孜孜追求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的东亚经济奇迹则是其理论的最好注解。
但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
在东亚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表象下,隐藏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裙带主义的明显痕迹。
外向型经济的效率令人怀疑。
相比之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效果究竟如何?
自由贸易的实质是通过经济交往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使每个国家的自然及人力资源都能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但我国现在的对外贸易是否经济,这似乎可以从近年来我国遭到的反倾销起诉现象上找到答案。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各国反倾销的主要对象。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金额上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这固然有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但我们似乎更应该从自身因素来考虑。
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所奉行的低价竞争策略就是其主要原因。
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价格成了我国许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唯一武器。
过低的价格不仅扰乱了进口国的市场秩序,招致反倾销报复,更重要的是极大地侵蚀了企业利润,损害其自身利益。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出口商品增量不增收的现象日趋严重。
许多大宗的中国外贸商品呈现出“贱卖贵买”的奇怪现象。
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导致宏观经济出现所谓的“贫困化增长”。
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没有给本国居民带来应有的收益,反而成了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而挤占中国市场的催化剂,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处境艰难。
大量廉价的资源被用于对外贸易,就意味着本国失去了获得相应收益的机会。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0%,2002年为51%,高于美国(18.2%)、日本(18.8%)、英国(39.5%)等发达国家,更高于印度(约20%)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事实令人深思。
三.潜在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经典的经济理论,消费、投资、对外贸易是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
长期以来,由于消费一直萎靡不振,政府投资和国外需求就成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
虽然效率较低,但政府需求一直是一种稳定的需求。
而对外贸易则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就出口而言,我国的出口市场较单一,主要是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这种情况使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与人,难以分散风险。
当出口国出现经济波动时,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国。
而且,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依然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国家甚至会为了本国
利益而采取损人利已的做法。
而与其交往密切对外贸严重依赖的国家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以美国为例,当美国对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时,对其外贸依赖程度较高的其它国家就不得不成为其外贸政策的牺牲品。
四.走出重商主义之后的中国外贸前景
重商主义的主要危害是压低国内下层民众的收入和资源、资产的价值,来为国家积累外汇,来补贴外部国家。
但靠这种方法积累下的财富极容易蒸发掉。
不仅财富容易蒸发。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中国必须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从传统的重商主义向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转变。
这就需要适当地提高人民币的购买能力,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
即使不通过人民币升值增加国家的购买力,也需要向公平交易转变。
所谓公平交易,便是按商品的真实价值和价格进行交易。
譬如,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必须加上制污成本后才能出口,那些严重损害劳动员工的产品,必须付出合理的劳动报酬之后才能出口。
那些获得了优惠政策和补贴的产品,必须取消这些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之后才能出口。
目前中国正在酝酿着几大措施,一是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实行两税合一。
估计在2007年之后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将得到统一。
二是取消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三是适当提高国内的一些资源要素的价格,包括劳动力工资水平,四是不断调整人民币的汇率,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升值。
这些经济政策的调整目的,是将原先补贴国外消费者的好处转而补贴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
中国之所以前些年能如此廉价的出口本国商品,除了与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有关,还与廉价地利用和消耗资源和能源、廉价地利用国内劳动力有关。
这种重商主义的发展战略,造成劳动收入远远低于资本收益,使大批国内居民缺乏消费能力,而逼迫着企业将产品廉价地出口国外市场,通过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的国内产出。
但是,与其将国内产品廉价的出口,不如将这些产品在本国消费,而要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劳动工资,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未来几年将面临着一个较大的转变,逐渐从外向型转为内向型。
这也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估计再有七八年,中国
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劳动力富裕的时代将结束,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
如果外资廉价利用中国劳动力的时代告一段落,那么一些外商加工企业将在中国消失,或者转移他国。
这在多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还需认真研究。
然而,中国的学者至今还未从劳动人口变化角度进行外贸未来演变的研究。
但是,根据我的估计,2015年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将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万亿美元后(以美元今天的固定值来计算),中国的外贸发展将进入一个转折期。
这将引起汇率等其他经济要素一系列的变化。
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是人民币的汇率变化。
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进口量会相对增加。
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否能引起中国进出口贸易再度出现90年代上半期那样的逆差?我想不会再出现那种情景,中国会象当年的日本一样,尽管日元有了较大的升值,但日本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顺差状态。
这就是东亚国家的特点。
总之,走出重商主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之后,中国的国内资源将更多地留在国内供本国人民消费,同时中国会更多地利用世界外部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