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线论文:分流系数入地短路电流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经验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雷线论文:分流系数入地短路电流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经验公式

【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

【摘要】在对发电厂、变电站进行接地设计或改造时,需要确定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跨步电压、设备接触电压等目标值,如果接地电阻目标值确定过大,系统将不能有效地释放短路电流,引起发电厂、变电站内电位升高,产生大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压差,危及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如果接地电阻目标值确定过小,将大量增加投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发电厂、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目标值是由流经发电厂、变电站的入地短路电流决定的。可见,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电气设备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而在计算入地短路电流时,需用到避雷线分流系数这一参数。但是,在计算时如何确定发电厂、变电站接地装置避雷线的分流系数是许多接地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因设计公式上有些参数无法选取,以至于无法进行计算或计算不准,这就影响了接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研究避雷线分流系数的计算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讨论了目前计算避雷线分流系数的三种方法及其在计算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序分量法计算复杂、需考虑的参数过多,一些参数根本无法取值,还有一些与避雷线分流系数相关的参数在计算中未得到考虑;相分量法的计算模型复杂,计算中一些参数不易取值,甚至无法确定;简易计算法在计算过程中考虑比较理想的情况,一些参数的取值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不具有实用性。由于目前计算避雷线分流系数的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

题,以至于在实际的接地工程中由于无法确定避雷线的分流系数,而不能准确确定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跨步电压、设备接触电压等目标值。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究了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来计算避雷线的分流系数,即在现场采用电流电压法测试出避雷线分流接地阻抗,找出避雷线分流接地阻抗分别与线路平均档距、对侧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及线路所经各级杆塔的接地电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计算避雷线分流系数的实用数学模型,分析了避雷线分流系数与避雷线分流接地阻抗、线路平均档距、短路变电站及对侧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避雷线本身参数及线路所经各级杆塔的接地电阻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较为实用的、准确的、简便的计算避雷线分流系数的经验公式,以便为发电厂、变电站接地装置的设计或改造提供计算依据。

【关键词】避雷线;分流系数;入地短路电流;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经验公式;

【篇名】避雷线分流系数现场实测研究

【目录】避雷线分流系数现场实测研究摘要

5-6ABSTRACT6-7第一章绪论11-18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6 1.1.1 发电厂、变电站接地的意义

11 1.1.2 发电厂、变电站接地电阻目标值的确定

11-13 1.1.3 入地短路电流的计算13-15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5 1.1.5 课题研究目的15-16 1.2 课题研究意义16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8 1.3.1 课题研究目标16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6-18第二章关于目前避雷线分流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18-28 2.1 序分量法18-22 2.1.1 计算方法

18-21 2.1.2 计算存在的问题21-22 2.2 相分量法

22-25 2.2.1 计算方法22-24 2.2.2 计算存在的问题24-25 2.3 简易计算法25-27 2.3.1 计算方法

25-27 2.3.2 计算存在的问题27 2.4 本章小结

27-28第三章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28-49 3.1 现场测试28-31 3.1.1 现场测试地点及测试线路28 3.1.2 现场测试所用仪器仪表28-29 3.1.3 现场测试原理

29-30 3.1.4 测试数据30-31 3.2 数据分析

31-48 3.2.1 现场测试数据分析31-33 3.2.2 最小二乘法33-34 3.2.3 相关数据分析34-48 3.3 本章小结48-49第四章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49-61 4.1 数学建模理论49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及经验公式的推导49-60 4.2.1 初步模型的建立50 4.2.2 初步模型的简化50-60 4.3 本章小结60-61结论61-63参考文献63-66致谢66-67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