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构造及相关的内生成矿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事件 4 晚古生代的两次构造 1
对于卡拉干达 阿尔泰 中蒙古地区早古生代的 1 1 碰撞事件, 近年来没有什么争议 (肖序常等, ; 6 9 9 4 ; , ;车自成等, ; 4 5 6 5 2 $ $ " )" ’ . $ @ 6 9 9 4 6 9 9 C D 0 . 3 ? " ’ , ;万天丰, ;E , ) , 就是说阿 " ’ . $ @ 4 5 5 : 4 5 6 6 . ) 4 5 6 6 尔泰地区的碰撞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 ( C 5 5 。但对于西天山和巴尔喀什 天山 兴安岭 ; .左右) 1 1 晚古生代 ( ) 碰撞增生带以及阿尔泰地 7 < 5!4 < 5; . 区的晚古生代构造事件,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存在两 次重要的构造 热事件, 并且在构造事件具体特征的 1 认识上还有分歧。 谢家荣 ( ) 最早将中国天山的构造事件划分 6 9 7 < 为两期: 第一期为泥盆纪末或早石炭世末, 第二期为 晚石炭世末期, 该区存在两个显著的地层角度不整 合接触关系。几十年来, 此认识被许多学者引用, 并 一直以为在天山地区曾发生过两次碰撞作用或造山 作用 (肖序常等, ; 万天丰, ;E , ) 。 4 5 6 5 4 5 6 6 . ) 4 5 6 6 第一期, 晚泥盆世的碰撞作用, 长期以来得到许 多学者的认同 (肖序常等, ; , ; 6 9 9 4 2 $ $ " )" ’ . $ @ 6 9 9 4 ; , ) 。在巴尔喀 车自成等, 6 9 9 C D 0 . 3 ? " ’ " ’ . $ @ 4 5 5 : 什 天山 阿尔泰地区,晚古生代碰撞作用所造成的 1 1 构造变形带的宽度可达 6 根 8 5 5F - 左右。近年来, 据G ( ) 对于许多 HE 向断层的活动性质 A + $ # ?等 4 5 5 C 研究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发现, 第一期晚泥盆世— 早石炭世 ( ) 的碰撞作用是该区的主碰 7 C 8!7 4 8; . 撞时期, 使区域性 D 费尔干 0 . 3 + 0 1 / " 3 ( F ’ .和塔拉斯 1 % 纳 (/ ) 等一系列走向 HE 向的断层均 . $ . + 1 I " 3 . ) . ) ! 表现为右行走滑活动。而对于近 JE 向的断层, 公 认当 时 主 要 表 现 为 逆 断 层 的 特 征 (图 6) (E . ) ’ !" , ;李锦轶等, ; 肖序常等, ) 。综合 . $ @ 4 5 5 = 4 5 5 4 4 5 6 5 上述资料, 两类断裂活动可能都是由于天山 阿尔泰 1 陆块群相对向北运移所造成的, 是巴尔喀什 天山 兴 1 1 安岭晚古生代早期碰撞增生带南北向缩短、 碰撞作 用的表现, 此种解释看来是比较合理的, 认识也比较
B C < > =D > < E @ F ) < * IJ @ H ) K < @ > K @ ) L M @ < < > " " " % $ L B C < > = A O GH N (#
4 5 + ) " ( ) 5 C @ ) * ’ P I * C @2 = Q @ H R H < K * @ K * H > < K ) = > P @ > P H @ > < KS @ * = Q Q H @ > < > * C @5 < = > ) C = > 9 & Q * = F @ < H > K H > ) * < * ’ * @ ) = > GH ( ( G G ( < S H F * = > * = > P < > * @ F @ ) * < > F H @ K * U 5 C @& Q * = F @ =V @ Q H > ) * H. = F Q = Q @ H R H < KK H Q Q < ) < H >R H > @ L = > P* C @5 < = > ) C = > T (T N G= ( G2 = F @ =V @ Q H > ) * H * C @ @ = F Q @ F < H P H I 0 = * @2 = Q @ H R H < K 0 = * @1 @ E H > < = > 9. = F Q = F V H > < I @ F H ’ ) K H Q Q < ) < H > R H > @ W * C @ V H * C A O ( G T GB G F @ ) ’ Q * @ P I F H S> @ = F Q 4 9 * F @ > P < > ) C H F * @ > < > = > P K H Q Q < ) < H > U X H Y @ E @ F L < > I Q ’ @ > K @ PV * C @ P < ) * = > * @ I I @ K * H I * C @ K H S Z G( ( G F @ ) ) < H > = Q = K * < H >H I * C @D F = Q K H Q Q < ) < H >V @ Q * < >* C @0 = * @B = F V H > < I @ F H ’ ) 9 . = F Q @ F S < = >T @ F < H P L * C @5 < = > ) C = > 9 & Q * = T G2 G F @ < H >@ [ @ F < @ > K @ PY @ = \@ = ) * Y = F PK H S F @ ) ) < H > L F @ ) ’ Q * < > >* C @K C = > @H I-; 9 * F @ > P < > = ’ Q * )< > * H) < > < ) * F = Q ( T T (< ( (I ) * F < \ @ 9 ) Q < I = ’ Q * )= > P* C @K H > E @ F ) < H >H I> @ = F Q 9 * F @ > P < > = ’ Q * ) < > * HP @ [ * F = Q ) * F < \ @ 9 ) Q < > @ )= )Y @ Q Q= )* C @ T G .; (I TH K F ’ ) C < > I * C @F H K \ ) * H=K @ F * = < >@ [ * @ > * L * C ’ ) I H F S < > Q H *H IY H F Q P 9 I = S H ’ )@ > P H @ > < KS @ * = Q Q H @ > < KH F @P @ Z (H (= ( ( H ) < * ) U , >& ) < = >K H > * < > @ > * L * C @ ) * F H > @ ) * K H Q Q < ) < H >T @ F < H P < )> H *> @ K @ ) ) = F < Q C @S H ) * I = E H F = V Q @T @ F < H PI H F @ > P H Z T ( G* @ > < KS @ * = Q Q H @ > L = > P * C @ F @ I H F @ * C @ H F H @ > < KS @ * = Q Q H @ > H * C @ ) < ) C H ’ Q PV @ * F @ = * @ PK = F @ I ’ Q Q U 4 H S @ ) ’ Z ] ^) ( ( G ( ( GC G T G ( @ ) * < H > ) K H > K @ F > < > * C @ F H ) @ K * < > I H F K H > K @ = Q @ P @ > P H @ > < KS @ * = Q Q H @ > < K H F @ P @ H ) < * ) = F @ = Q ) HT ’ * I H F Y = F P < > * C < ) ( ( T T ( ( ( T = @ F U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 ) " ! 8 % 9 7 # " : ! " # $ " 6 9 " 7 " 8 9 # "
“ 亚洲成矿图编制” 项目 (科〔 〕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 ! 本文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 _ # "" " "" " " ! " # # " # 9 6 % 9 # # 所承担) 所属的二级课题的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万天丰,男, : # ‘ $ % 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与应用构造地质学研究。 . S = < Q Y = > 9 * < = > I @ > "# : $ a ( K H S 收稿日期 ! ;改回日期 ! 。秦思婷编辑。 " # $ 9 " $ 9 $ # " # $ 9 " : 9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 " * + 2 " * 3 4 # ) " $ ’ % * 0 .
;& -5 < = > ? @ > (
: 5 <
矿
床
地
质
4 5 6 7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1 2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年笔者参加了裴荣富院士领导的科研集体, 在研究亚洲大地构造并编制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 (万天丰, ) 的过程中, 对天山 阿尔泰地区的构 4 5 6 7 1 造 岩浆 成矿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将一些新 1 1 认识奉献给读者, 同时也在此恭祝裴荣富院士九十 华诞, 祝裴老健康长寿、 幸福安康! 中拼贴成为大陆板块的一部分。
! " # $年 %月 , & ’ ’ ) * ! " # $ (
矿
床Leabharlann 地质+ , . / & 01 . 2 3 4 , 5 4
第$ !卷 第6期 ( ) : $ ! 6 7 " 8 ! 7 # 6
天山 阿尔泰地区古生代构造及相关的内生成矿作用 9
万天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 " " % $ 探讨天山 阿尔泰地区大地构造及其相关的内生成矿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地 9 区属于早古生代碰撞带, 天山地区属于晚古生代早期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碰撞带, 均为区域性近南北向缩短 碰撞 9 作用的结果。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阿尔泰地区近 -; 向区域性断层呈现右行走滑的特征, 天山地区近 . ; 向的 区域性断层表现为逆断层的活动。但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受乌拉尔碰撞带挤压作用远程效应的影响, 该地区受 到较弱的向东挤压的作用, 阿尔泰地区 -; 向断层转变成左行走滑断层, 天山地区近 . ; 向断层则转变为右行走滑 断层, 使该区岩石发生适度的破碎, 以致形成大量世界著名的内生金属矿床。对于亚洲大陆来说, 碰撞作用最强烈 的时期并不一定是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最有利的阶段,应该审慎地对待所谓的 “造山带成矿作用假说” 。最后, 笔者还 对该区深部隐伏内生金属矿床的找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阿尔泰地区 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天山 9 文献标志码: & 中图分类号: 2 8 6 # 摘 要
6 大地构造背景
天山 阿 尔 泰 地 区 处 于 中 亚 的 哈 萨 克、 吉尔吉 1 斯、 乌兹别克、 蒙古国和中国的西北地区, 其北部与 俄罗斯相邻, 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内生金属成矿带。 天山 阿尔泰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亚 蒙古构造 1 1 域的中部。 中亚 蒙古构造域是由阿尔泰 中蒙古 海拉尔早 1 1 1 古生代 ( ) 碰撞增生带、 卡拉干达 吉尔 8 5 5!7 9 :; . 1 吉斯早古生代 ( ) 碰撞增生带、 土兰 卡 8 5 5!7 9 :; . 1 拉库姆板块、 西天山晚古生代 ( ) 碰撞增 7 < 5 ! 4 < 5; . 生带、 巴尔喀什 天山 兴安岭晚古生代 (7 1 1 < 5!4 < 5 ) 碰撞增生带 以 及 准 噶 尔 地 块 等 构 造 单 元 组 成 ; . (万天丰, ) 。所谓 “碰撞增生带” 就是陆 陆板块 4 5 6 7 1 之间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碰撞带。一些学者喜 欢用 “造山带” 的术语, 是槽台假说习惯使用的。如 果赞成板块构造学说, 就不宜再使用 “造山带” 的提 法。天山 阿尔泰地区的北部, 即阿尔泰地区, 主要 1 为早古生代碰撞带; 南部的天山地区主要为晚古生 代碰撞带, 内含许多个体较小的、 较老的结晶地块, 它们随西伯利亚板块从南半球运移到北半球中高纬 度, 经过古生代的两次碰撞作用而拼接到西伯利亚 板块南缘, 也可以看作西伯利亚板块在古生代时期 的增生部分 (万天丰, ) 。 4 5 6 6 总之, 它们主要是古生代近南北向两次碰撞作 用的结果, 其地质构造都是通过古生代构造 岩浆事 1 件而最后定型的。过去曾有在中亚地区存在 “哈萨 克板块” 的设想, 现在看来并不妥当, 该区发育着强 烈的古生代碰撞作用和多期构造 岩浆事件, 最新的 1 研究成果已经改正了过去的设想, 认为主要是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