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
•病理学的发展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更新密切相关:
解剖刀剪等—进行尸体检查—器官病理学
显微镜—发明百年之后—细胞病理学
电子显微镜—发展—超微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促进—免疫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带动—分子病理学
计算机及网络—走进—信息病理学
病理学技术就是如何应用新工具的方法和措施。
从发展过程看,在新工具面前必须首先解决使用的技术及其相应措施,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发现。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新工具、新方法,才能得以用于解决病理学中的问题。
病理学技术包括传统病理学技术和现代新技术
•传统:Formalin固定,石蜡切片和HE染色及特殊染色技术—病理学的基本技术。
•新技术: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原位PCR、凝胶电泳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包括FISH、CGH)、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切割技术、组织芯片技术、DNA芯片技术等等。
•根据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开展新技术,把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病理学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常规病理技术
•近20余年来,常规病理技术也得到较大发展:
➢微波方法缩短组织脱水、浸蜡时间;
➢新的化学试剂取代传统的甲醛、二甲苯;
➢逐步向自动化发展(全自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全自动染色封片系统、全自动特殊染色机等)
➢细胞病理学技术:传统的涂、刮片逐步向
薄层液基细胞学发展
TCT 液基细胞学检测
新柏氏超薄细胞检测仪
特殊染色技术
•HE染色虽是一种快捷、经济、且易于掌握的方法,但它不能回答病因学、组织发生及发病机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显示与确定组织或细胞中的正常结构或病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物质、病变及病原体等,需要分别选用相应的显示这些成分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固称特殊染色。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特染的应用日趋减少,人们感到以组织化学为基础的特染方法似乎有些过时,但实际上它在诊断病理学及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殊染色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特殊染色的方法介绍如下:
1、网织纤维染色(reticulin stains)
显示网织纤维及基底膜物质。
传统的网织染色以银染为基础,有Gomori法,Wilder及Gordon 和Sweet法等,
它们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具有鉴别诊断作用:
1)区别上皮与非上皮肿瘤;
2)区别某些间叶组织肿瘤;
3)区别原位癌与浸润癌。
2、PAS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可以显示糖原、中性粘液物质、基底膜、霉菌与寄生虫。
3、微生物特染
最常用者是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法(B&B)、分枝杆菌染色、霉菌染色。
4、嗜银及亲银染色不需外加还原剂,在黑暗中即有还原银盐的能力,称为亲银性(argentaffin),代表方法Fontana-Masson法。
而需外加还原剂或在光线存在时才有还原能力,称为嗜银性(argyrophilic), 代表方法是非改良的Grimelius法。
5、淀粉样染色刚果红(congo red)是最可靠且实用的检测淀粉样物质的方法。
6、三色染色(trichrome stains)可分别显示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外胶原。
7、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染色)
一种三色染色的特殊类型,用于显示肌组织及胶质细胞胞浆内的微丝。
8、含铁血黄素、黑色素及钙染色显示含铁血黄素首选Perls普鲁士兰反应(Prussian blue)。
Fontana-Masson 法是用含氨盐溶液显示黑色素的方法。
在显示钙的染色中,von Kossa 法常用。
9、中性脂质染色油红(Oil red)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但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的组织。
中性脂质(lipids)最常用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可区别卵巢纤维瘤及泡膜细胞瘤、皮脂腺癌与鳞状细胞癌等。
10、粘液染色(mucin stains)粘液染色法中,阿尔辛蓝(Alcian blue)和PAS联合可显示中性、轻度酸性及高度酸性粘液物质,故是最好的全粘液(pan- mucin)染色法。
11、Giemsa染色常用于涂片及切片染色。
可清楚的显示并区分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造血细胞,并可将肥大细胞浆染成紫红色颗粒,故在上述瘤性及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12、髓鞘(myelin)染色分正常髓鞘染色和变性损伤髓鞘染色。
最常用的方法为Luxol坚固蓝(Luxol fast blue)法。
13、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s)染色最常用Weigert法及Verhoeff van Gieson (VVG) 法,一般认为前者特异,后者快速且清楚。
实践篇
准备阶段
•(一)抗体购买
试剂公司的选择
•北京中杉、福州迈新
•Leica、BioGenex(北京英硕力代理)、Santa Cruz (北京中杉代理)
•上海太阳、上海长岛
•武汉博士德、北京博奥生
•(二)组织处理
1、组织要新鲜
冰冻切片离体后尽快冻存
石蜡切片要尽快固定
2、主要病灶区取材
3、组织块V:1×1×0.2cm
•(三)标本固定
1、10%的中性福尔马林为常用的固定剂,对蛋白损伤少,能保存大部分组织结构。
2、固定时间6-12小时,以不超过48小时为宜。
3、固定液的量一般应为组织块总体积的4~5倍,也可达15~20倍。
(四)脱水、透明、包埋
1、脱水透明室温条件即可。
2、浸蜡包埋温度根据蜡的熔点确定(60-70度)。
(五)载玻片处理与切片制作
1、新载玻片硫酸浸泡过夜,流水冲洗,蒸馏水洗涤,置37℃温箱内烘干。
2、将载玻片浸入现配的1:50APES丙酮液1分钟,入纯丙酮溶液洗除未结合的APES,自然晾干。
3、切片厚度3-5μm,65℃温箱烤片2-4小时。
操作阶段
•热修复:高压、微波等
•双暴露:酶+热修复
抗体浓度
常用0.01mol/L pH7.4 的PBS 或TBS 缓冲液作抗体稀释液。
选择最佳一抗、二抗稀释浓度。
对照选择
•用PBS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用已知阳性的组织切片做阳性对照。
证明和肯定阳性结果的特异性,排除非特异性疑问。
结果判断
特异性反应产物常分布于特定的部位,如胞浆内,也有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表面的,即具有结构性。
特异性染色表现为在同一切片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结果。
非特异性染色表现为无一定的分布规律,常为某一部位成片的均匀着色,细胞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均无区别的着色。
常出现在干燥切片的边缘,有刀痕或组织折叠的部位。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原则:
•1、必须设对照
•2、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
•3、阴性结果不能视为抗原不表达
•4、免疫组化与HE切片诊断应
以HE切片诊断为准
细胞浆阳性表达
膜阳性表达
细胞核阳性表达
提高IHC方法敏感性的辅助手段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分析及对策
•无色片(即无阳性信号)
•“杂音”染色片(有阳性信号)
1、全片着色
2、切片边缘着色
3、“阴阳脸”着色
4、灶片状着色
5、间质着色
6、细胞浆着色
7、细胞核着色
免疫组化染色影响因素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中应注意组织的取材和固定,选择质量好的商品化抗体,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封闭和抗原修复手段,严格的技术操作和对照等。
•注意组织的取材和固定
•假阴性问题
•假阳性问题
免疫组化自动染色仪
分子病理学相关技术
•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原位PCR
•显微切割技术(micro-dissection)
•基因测序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
Southern印迹杂交法
•1975年首先由苏格兰爱丁堡大学Southern报告
•1981年Korsmeyer等首先将其应用于基因重排
•其原理是:两条单链DNA碱基可与人工合成的互补单链DNA探针相结合(一般用同位素标记)。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核酸分子杂交的一部分,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来检测和定位核酸的技术。
根据所选用的探针和待检靶序列的不同,有DNA-DNA 杂交、DNA-RNA杂交和RNA-RNA杂交。
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
•②感染组织中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如EB病毒mRNA、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巨细胞病毒DNA的检测;
•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检测;
•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如染色体数量异常和染色体易位等;
•⑥分裂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如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和某些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确定,某些肿瘤的诊断和生物学剂量测定等。
HPV原位杂交结果
HPV原位杂交结果
HPV原位杂交结果
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比较
•IHC使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
•ISH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检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FISH技术的特点
FISH探针的种类
FISH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液病检测
•产前诊断
•实体瘤检测
多聚酶链反应扩增(PCR)
•1985年首先由美国Mullis 等设计成功
•目前临床开展的PCR检测项目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的产前诊断、致病病原体的检测、癌基因的检测和诊断、DNA指纹、亲子关系鉴别及法医物证等方面。
•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各种需要,衍生出许多类型的PCR方法,包括巢式PCR 、复合PCR 、反向PCR 以及实时定量PCR 等,尤其是实时定量PCR,通过监测PCR反应过程中荧光信号描绘扩增曲线,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现在也已经广泛地
应用于临床,如病毒的拷贝数等。
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in situ)
•原位PCR技术是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一个类型,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及组织学定位相结合,在冷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来检测和定位核酸。
其敏感性比原位杂交高出2个数量级,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交叉的产物。
原位PCR技术的应用
•原位PCR技术能用于低拷贝的内源性基因的检测和定位,在完整的细胞样本上能检测出单一拷贝的DNA序列,可用于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和染色体易位等的研究和观察;
•外源性基因的检测和定位,如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基因检测,如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组及结核、麻风杆菌基因的检测等
•临床上还可用于对接受了基因治疗患者体内导入基因的检测等。
显微切割术(microdissection)
•显微切割术是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能够从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的任一区域内切割下几百个、几十个同类细胞,甚至单个细胞,再进行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如PCR,PCR-SSCP及比较基因组杂交等。
•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切片的厚度可为4~l0 m ;冰冻切片需经甲醛或乙醇固定;组织切片还必须染色:1%~2%的甲基绿、0.1%的核固红、3.6%的瑞氏染液或2%的苏木素等,也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切割的方法:手工操作法和激光显微切割法(LCM)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1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
•原理:利用激光束照射需要切割的区域,该区的EV A膜受激光照射后,瞬间温度升高并与其下方的细胞相粘连,但不损伤细胞,当将EV A膜揭起来时,与之相连的细胞也随之被完好地从切片上切割下来;将带有细胞的EV A膜放人试管内经蛋白酶消化使细胞与膜分开,同时也将细胞裂解,获得待提物质,如DNA、RNA或蛋白质等。
冰冻切片的激光显微切割
•显微切割术的特点是可获得某一特定的同类细胞或单个细胞,尤其适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如肿瘤的克隆性分析、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基因改变的比较研究和肿瘤细胞内某些酶活性的定量检测等。
•该技术的不足之处是使用手工操作的技术难度较大;用LCM虽然操作简便,耗时少,取材准确,但需特殊的设备,激光器造价高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biochip technique)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高技术
基因芯片
蛋白质芯片
组织芯片
基因芯片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生化系Brow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1995年首先报道的。
•表达谱芯片;
•诊断芯片;
•检测芯片;
•SNP芯片;
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原理示意图
基因芯片的应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
•临床上
•利用基因芯片可以大规模、高通量地对成千上万个基因同时进行研究,从而解决了传统的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和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和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使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要求实验材料是从新鲜组织或培养细胞中提取的mRNA。
HPV-DNA检测
•PCR技术
•Southern 杂交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宫颈癌为女性第二常见肿瘤
•中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万
•99.7%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
•WHO将HPV列为肿瘤致病因子
•宫颈癌的发生过程:
尖锐湿疣,CIN I CIN II CIN III 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宫颈浸润癌•宫颈浸润癌之前任意时期及时终止,均可治愈
蛋白芯片(protein microarray)
•是继基因芯片之后发展起来的对基因功能产物表达水平检测的技术。
•是在一个载体上点布高密度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再用荧光标记的已知抗体或配体与待测样本中的抗体或配体一起同芯片上蛋白质竞争结合,在扫描仪上读出荧光强弱,再经计算机分析计算出待测样本结果。
•高通量分析平台蛋白芯片技术的建立将为蛋白质功能及其相关的研究提供快速、高信息量和更为直接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相比,蛋白芯片技术具有快速、平行的优越性。
该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将有助于人类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途径。
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
•由Kononen等在1998年首次提出的,将数十个至数百个小的组织片整齐地排列在某一载体上(通常是载玻片)而成的微缩组织切片。
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基因研究及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将不但使我们能更快速可靠地对癌症进行诊断, 对其发生的内在分子机理也将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将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极大帮助。
•病理形态绝顶碱基形态
•细胞有形态
•DNA有形态
•专家的形态学观点在弱化
•主观诊断转化客观诊断
•若不掌握现代的基因检测技术,分子病理会被边缘化
•Nature 2001,409,p853 提出一个新概念:所有癌症都是由基因造成的
其它相关技术
•细胞凋亡检测技术
•RT-PCR技术
•Western-blot技术
•ELISA技术
•细胞培养
•药敏实验
•等等
分子病理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个体化治疗
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分子病理学的诞生
近十几年来,医学获得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的充实,建立起许多完全崭新的临床检验方法,甚至部分替换某些旧的传统检测方法。
从广度上-----扩大了临床观察视野
从深度上-----达到基因分析境界
分子病理学在此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
分子病理学作为病理学的一个现代分支,为国内外所公认。
分子病理学的发展
分子病理学的发展由始即以拥有大量实验、技术逐日进步为特征,并彼此相辅相成。
分子生物学家不熟悉疾病,临床学家忙于临床防治疾病,使分子生物学当代理论和实验及时的引进、提炼并为临床诊断、认识疾病服务,这一历史任务,落在病理学工作者的肩上。
•一项覆盖了9个国家和地区,1217例病人的泛亚洲科研显示:没有相关的靶标却接受了靶向治疗,死亡风险将增加185%。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9.9.v361(10).
•“我知道每个患者不一样,而且需要个体化治疗,但我更需要知道他们有何不一样,如何根据这些不一样来实施个体化治疗。
”
——一位中国临床肿瘤医生, 2009
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
靶向治疗与个性化治疗
基因诊断的定义
基因诊断是通过直接探查基因的存
在状态或缺陷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基
因诊断的探测目的物是DNA或RNA。
DNA----反映了基因的存在状态
RNA----反映了基因的表达状态
探查基因的分类
•内源基因----机体自身的基因
用于诊断基因有无病变
•外源基因-----如病毒,细菌等
用于诊断有无病原体感染
分子病理学诊断
•相对于其他疾病,肿瘤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目前仍然偏低。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肿瘤多成因、异质性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如何识别具有相同肿瘤发生部位、相同病理类型及病期的不同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成为实施个体化治疗的主要障碍。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特异肿瘤分子标志物(靶标)是识别患者个体差异的重要依据,实现对这些靶标的检测是实施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用于识别肿瘤患者个体差异的靶标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肿瘤治疗性药物的作用靶标:
如HER2基因拷贝数和EGFR基因突变;
•2)肿瘤药物代谢相关的靶标:
如UGT1A1和CYP2D6等基因多态性;
•3)肿瘤药物作用路径的相关靶标:
如KRAS基因突变和ERCC1基因mRNA表
达水平。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增加以及研究的深入,与作用路径有关的靶标越来越多。
检测也从以前的单一靶标发展为多靶标联合进行。
通过针对不同癌种的系统靶标检测,筛选适合患者个体的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率。
分子病理学用于基因诊断的常用手段
常用的靶向药物
•美罗华(利妥昔,Rituximab)
•赫赛丁(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Omnitarg)
•格列卫(伊马替尼,Imatinib)
•西妥昔(Cetuxamab)
•特罗凯(厄洛替尼,Erlotinib)
•易瑞沙(吉非替尼,gefitinib)
•贝伐单抗(Bevacizumab)
靶向治疗应用较为广泛的肿瘤
•淋巴瘤(CD20阳性)
•乳腺癌(HER2阳性)
•胃肠间质瘤(CD117/CD34阳性)
•肺癌
•胃肠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易瑞沙治疗肺癌的机理
•靶向药物吉非替尼能够与EGFR细胞内的ATP结合位点上的三磷酸腺苷竞争,阻断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通路,阻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作用机理
•内皮抑制素
1 核仁素(nucleolin)
2 整合素(integrin)
•Endostatin
抑制VEGR诱导的NO合成和内皮细胞迁移,促进凋亡;与pro-MMP2结合,抑制MMP2等。
•VEGF-R
通过Ras-Raf-MEK-ERK/MAPK及PI3K-AKT通路
更为重要的是肿瘤的分子分型
•肿瘤细胞的分型已不单纯是形态学,更有基因标型。
临床医师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的病例诊断没有过时,但要与时俱进!
•目前,是从规范化治疗到个性化治疗的过渡时期。
•当前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逢机遇,临床医师与病理不会错过、发展的大好机会!
FISH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FISH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液病检测
•产前诊断
•实体瘤组织检测
FISH在实体肿瘤应用的目的
个体化治疗方案确定
肿瘤诊断
预后判断
肿瘤的形成
细胞内肿瘤相关基因发生异常(癌细胞)
细胞功能发生改变
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癌细胞不断异常增殖
肿瘤形成
肿瘤发生过程
在乳腺癌检测中的应用
我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为20.1/10万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
•欧美为高发地区,发病率在60~80/10万左右,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的第一位,且逐年上升。
•而乳癌的死亡率大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5%左右,仅次于肺癌(25%)。
•我国的乳癌发病率在20/10万左右,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而且发病率也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1999年的调查显示,乳癌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2.9/10万。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新的治疗理念
剂量密度和剂量强度
•新的治疗药物
蒽环类药物新的应用
以紫杉醇为代表的传统药物
以赫塞汀为代表的靶向药物
HER-2基因扩增检测
药物的选择
应用遗传药理学的原理靶向性地选择药物
•1998 年美国FDA 批准第一个专门针对p185高表达乳腺癌的抗体治疗药物Herceptin上市,在全世界开创了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新时代。
•①下调细胞表面的HER一2蛋白
•②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
•③介导对过度表达HER一2的肿瘤细胞的抗体依
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
•④抑制HER一2蛋白与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的
其他成员发生交联形成异质二聚体
•⑤减弱细胞生长信号的传递
•⑥通过诱导P27kipi和RB相关蛋白P130而大量减
少s期细胞数目
•⑦增强化疗所致细胞毒性
Her-2的概况
◆Her-2: 又名C-erbB-2, Her-2/neu
◆属于EGFR家族成员
◆为原癌基因,编码跨膜型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
◆25~30%的乳腺癌为Her-2基因的扩增/过度表达
◆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癌被认为对内分泌治疗相对不敏感
HER-2基因扩增检测
•约有25%的乳腺癌病人HER2蛋白呈过度表达。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是由原癌基因编码的HER2受体,HER2在调控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HER2原癌基因扩增导致HER2受体在细胞表面过度表达。
分子靶向治疗
•赫赛汀(Herceptin)是针对肿瘤细胞Her-2基因靶点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为乳腺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赫赛汀二线或三线单药治疗总有效率为19%。
•一线治疗总有效率可达35 %。
•中位生存期为24.4个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患者相对耐药
•CMF方案HER2阳性患者相对耐药
•蒽环类对大剂量蒽环类相对敏感
•紫杉类药物相对敏感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
乳腺癌石蜡组织标本
什么是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
•HER-2基因定位于17q11.2-q12
•由于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造成的HER-2基因增加不是HER-2基因扩增,与赫赛汀治疗效果不相关;
•只有HER-2基因自身扩增才是真正的HER-2扩增
HER-2基因扩增示例图1
HER-2基因扩增示例图2
HER-2扩增检测的临床意义
•指导临床赫赛汀的使用
•指导临床常规化疗药物的应用
•风险预测
TOP2A基因异常检测
TOP2A Aberrations in
Breast Cancer
TOP 2A拓扑异构酶α
•由于TOP2A基因也定位与17q染色体,并且与Her-2基因相隔很近,而且,拓扑异构酶II α是蒽环类抗生素的靶酶,因此有推断称使用TOP2A基因状态来预测患者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更为准确。
什么是TOP2A基因异常?
•TOP2A基因定位于17q21.1,是DNA拓扑异构酶Ⅱ的基因;
•TOP2A基因异常包括扩增和缺失两种情况。
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机制
•蒽环类药物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表明它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拓扑异构酶的活性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化发育。
检测TOP2A基因的意义
•TOP2A基因异常的病人预示着更短的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但总生存期并无改变,TOP2A缺失的病人预后更差
•由于TOP2A基因也定位与17q染色体,并且与Her-2基因相隔很近,而且,TOP2A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拓扑异构酶II α是蒽环类抗生素的靶酶,研究发现使用TOP2A基因状态来预测患者对含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更为准确;
检测TOP2A基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