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质性企业综述

【文章摘要】

异质性企业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本文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启示

传统贸易理论可追溯到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之后经过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Heckscher—Ohl的HO理论等发展阶段,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技术的绝对或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对贸易国双方福利的影响,进而指出国际贸易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Krugman和Brander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假说,并建立了战略贸易理论(Krugman,1979,1980)和荜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Brander,1983).合称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其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和同质产品等假设提出了严厉的评批,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大多数的典型化事实。进入20世界90年代,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再次反思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萤的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与此同时,对众多国家的企业的研究发现,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往往是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有这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其工资水平也较高。对此现象,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无法提供令人置信的解释。2l世纪初,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应用而生,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性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力,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一、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典型模型及其发展事实上,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

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于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和Hopenhayn(1992)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向

其进一步集中,而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的效率都会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得到提升。

在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异质性企业模犁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发展,并得出许多极具解释力的研究模型和成果,这其中以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的研究最为经典。他们三人拓展了Melitz模型,将异质性企业引入到了多国多部门的贸易与投资模型中,即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挤出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的对外开放都会使产业内的资源逐渐优化集中,并产生选择效应(selection effect)和利益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ve effect),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也提高劈已易国之间的福利水平。同时,他们的研究也发现企业面临着市场效应与母国集中生产效应之间的利益权衡。Melitz(2003)模犁将企业异质性的原因仅归结为生产效率的差异,对此Yeaple(2005)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将竞争性技术、国际贸易成本、具备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三个因素归结为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并认为异质性企业会在众多的竞争性技术中选取一种或几种技术,同时雇佣与该技术相匹配的拥有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这样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就具有异质性贸易优势。该模型还很好的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对异质性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Baldwin&Okubo(2006)将企业迁移引进到了Melitz(2003)模型中,该模型假定贸易双方存在大小国情况下,由于大国存在规模经济和较低的交易成本,企业会向大国逐渐迁移,这中迁移可以是以FDI的形式也可以是产品或服务的外包,甚至包括完全撤离母国,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会得到这种迁移所带了额外红利,小国的市场规模将被挤占,不过自由贸易对小国来说,依旧是有利的。

二,简评与启示

Mditz(2003)创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后经Helpman,Baldwin等人对该模型的扩展和延伸,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围际直接投资和贸易外包等领域的重要理论依据,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同质性的基本假定,将研究视角从宏观贸易理论延伸到贸易的微观机制,即异质性企业本身的行为模式和内部特质上,同时进一步发现生产率、技术、拥有异质性技术的工人是异质性的根源,结合贸易的固定成本,解释了出口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丰富了贸易和FDI的研究类型。当然,从Melitz(2003)的开创新工作算起,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区区6年,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模型框架,其今后的发展至少还需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异质性企业理论万方数据

假定无摩擦的自由贸易环境,而这种假定在现实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那如何将贸易壁垒、关税、补贴和贸易政策等行为量化为企业国际化决策的影响因素呢?(2)

Melitz等人将企业异质性归结为生产效率、异厨f生性技术及工人,并认为异质性决定了贸易的类型和模式,进而决定了贸易的福利分配,那么如何将攀断这一普遍现实纳入到模型中来解释贸易模式的差异呢?显而易见,垄断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进而也影响其贸易策略的选择。(3)异质性食业模型强调企业组织形式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解释了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是企业是如何平衡企业内部贸易与市场交易的,企、监内部贸易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同时,是否又会增加其他成本?譬如管理成本?如果有,那么如何衡量这些新的成本。异质性企Ⅱp理论对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也有着特殊的政策含义,截至2008年年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