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形象分析
张珍(20100101146)
摘要: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犹太人形象夏洛克,一方面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和理解,显示出了形象制作者对于异国异族文化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表现了自我对待他者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作者所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们集体意识形态决定的,形象制作者基本上是依据、顺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来表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进而展现了当时欧洲人对犹太人的集体想象。

但是不可不注意的是,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无法彻底摆脱中世纪西欧反犹排犹情结的影响,但是在戏剧中还是表达了对犹太民族的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

关键字:自我与他者异国异族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威尼斯商人》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关于形象的定义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一文中的定义:“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①在巴柔看来,形象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异国异族的一种解读。

“因此,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

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在于形象”②形象又是作者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的表述,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代表一种文化现实,他所制作的异国异族形象则代表另外一种文化现实,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通过形象来表明的。

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人的塑造正体现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作为形象的制作者,不可避免在他的文化模式中有中世纪西欧反犹排犹的情结。

因此,他所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也代表了社会集体的想象,故他笔下的犹太人夏洛克是贪婪、自私、凶狠的,这是符合欧洲对待犹太人的文化现实的。

然而,实际上夏洛克的形象是不能代表真正的犹太人形象
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转引自陈惇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的,这又是一种文化现实,而这两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正反映了一国文化对于异国异族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比较文学形象学就是挖掘、寻找异国异族形象的文化内涵,寻找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创造者的自我形象,研究有异国异族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自我民族的意识、价值观、生活观等等。

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比较文学形象学含义的本质是对“自我”与“他者”间文学、文化关系的关注,注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家及民族,他者即形象、形象所代表的异国异族。

“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

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①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在描述异国异族形象时,受制于一种自觉的意识。

所以,“形象同时具有‘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这两种功能。

”②那么,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则存在“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两个对象。

“‘他者形象’是指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看法和评价,亦即他国他民图像;‘自我形象’说的则是对本国、本群体或自我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③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伴随着对自我民族的对照和透视。

胡戈·狄译林克曾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

与其说是以文本中的“他者形象”为研究对象,不如说是对“他者形象”制作“主体”,即“自我形象”的研究。

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关于犹太人的描写和塑造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体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安东尼奥与高利贷者夏洛克的矛盾冲突上。

安东尼奥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商人,代表的是一种互通有无,繁荣经济,借钱不要利息的人文主义的品质,而相反,作为“外邦人”的夏洛克则被描绘成为寄生经济,重利盘剥的凶狠的高利贷者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封建落后的发展模式。

这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赞扬,正反衬着形象制作者对于异族形象的否定。

其次,体现在基督徒与犹太人的碰撞和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冲突上。

莎士比亚在剧中赋予了基督徒安东尼奥以多种品质,如,写他好仁义,借钱不收利息;写他珍重友谊,为了朋
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②孟华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③方维规著:《形象、幻想、想象及其他·跨文化对话》,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54页。

④狄泽林克著:《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比较文学》,方维规译,1992年版第1期,第179页。

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写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写他面对死的威胁,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

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而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作者则是对他有另一番刻画,说他是唯利是图,向借款者收取高额的利息;说他是心狠残酷,虐待仆人而只有逃跑;说他冷酷无情、视财如命,才使得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总之,作者给夏洛克定位的是个不择不扣的恶魔、吝啬鬼形象。

通过对比显示出基督教的崇高和犹太教的卑下,作者也正是想通过他者形象的丑恶和龌龊来映照出自我形象的美好与光明。

从而显示出形象制作者对待异国异族文化的态度:憎恶。

持有这一种观点的西欧人认为,本土文化是优越和高贵的,异国异族文化则是低下和卑劣的,所以因此产生这种憎恶之情。

这种“月是故乡明”的态度,往往对异国异族文化的看法和评价带有较多的偏见色彩,不能真实反映异国异族文化,带有这种偏见情绪的形象制作者常常只能看到消极、落后、残缺的一面,甚至有可能走得更远,例如歪曲,讽刺、诽谤等等。

由于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反犹排犹情绪的影响,莎士比亚难免产生这种意识形态。

二、社会集体想象物
异国异族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

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作家本人所属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为介质的。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一个媒介,法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巴柔将之称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他阐释道:“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

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这是从史学家们那里借来的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①所以,这个想象物是与一个社会、集体的过去和未来密切连在一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异国形象上连历史文化层面,下连文学的审美层面,为此方显示出比较文学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来”②因此,对异国形象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作品内部,更应该进一步探究塑造者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

然而,法国学者认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它有认同
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
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曹顺庆:《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用和颠覆作用两种力。

有的作家站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去变现异国,认为异国文化现实低下、负面,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法国学者称这种异国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有的作家把异国文化现实视作是绝对优越于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意识到本土文化中缺乏的东西,超值评价一种异国文化,法国学者称之为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就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所塑造的犹太人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犹太人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环境下整个社会对于犹太人形象的集体想象。

首先,莎士比亚所身处的西欧社会的反犹排犹情绪一直都处于高涨状态。

一方面,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对犹太人怀有偏见和歧视。

在欧洲人眼中的犹太人是灭绝人性、无恶不作的恶棍,在社会上是向来遭到唾骂和歧视的,犹太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尊严的。

另一方面,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冲突一直是水火不容的。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犹太人是基督教的死敌。

因为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太人出卖、杀害耶稣,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面,他们认为整个犹太民族是“与撒旦沆瀣一气的民族”。

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宗教偏见,基督教创始人把犹太人的《圣经》称为《旧约》,而将基督教增添的部分称之为《新约》,言下之意为上帝抛弃了犹太人,与犹太人订约的事已成为过去,而现在上帝已与基督教订立新约。

《新约》中一些无端攻击犹太人的不实之辞显然加深了普通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憎恨,成为中世纪基督社会仇视犹太人的一大根源。

其次,源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十六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快速崛起,赢得人们的普遍支持。

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反映日益增长的重商主义精神。

另外,这部作品可能是由一桩真实的事件激发而写的。

1954年一位犹太人医生罗德里戈·洛柏兹被指控阴谋毒死女王,并因此被绞死。

该事件点燃了公众的反犹情绪,因此马洛写于1592年的《马耳他的犹太人》的戏剧又再一度上演,仅在1954年就上演了15场。

此剧在激发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创作可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杰西卡这个角色也可能来自马洛的作品。

所以,作者的另一个创作意图即是反映那时英国人的反犹太情绪和展现人文主义者对于犹太人的态度和看法。

因此,一方面,莎士比亚塑造夏洛克形象反映了社会对犹太人的集体想象,并且其思想品行基本上是符合中世纪反犹情感标准的。

他仇视基督徒,蔑称他们是夏甲的后代,说宁可把女儿嫁给强盗也不嫁给基督徒;他放贷取利,对借钱不要利息的安东尼奥,处心积虑地想要抓住他的把柄,以便“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他口蜜腹剑,当他借钱给安东尼奥时,说“完全是一片好心”,愿意忘记他给自己的羞辱,和他交个朋友,却又提出在借据里载明,如果违约,就得“在您身上的任何部位割下整整一磅肉,作为处罚”,而且强调这只是开个玩笑,“这一磅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而当安东尼奥不能如期还债时,他便露出了真面目,坚持要割一磅肉;他嗜钱如命,只因女儿随人私奔带了些首饰,便恶毒地希望女儿死在他的脚下。

……总之,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被批的体无完肤,简直就是邪恶和魔鬼的代名词。

但是,另一方面,《威尼斯商人》正是创作于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最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又展现了作者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

他通过夏洛克、安东尼奥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犹太人在中世纪西欧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讽刺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主流群体对犹太人财富的不轨之心。

在剧中有好几场,作者安排夏洛克尽情地吐露他个人所遭受的侮辱、他们民族所遭到的歧视,尽情地表达他对本民族的热爱。

最典型的是第三幕第一场夏洛克回答萨拉里诺时的著名台词:“他(指安东尼奥)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亏老本,挖苦我赚了钱,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血气吗?……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会忍耐吗?不。

他怎样?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报仇呀。

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①这段台词在剧中,实际上构成了对反犹排犹的抨击与抗争。

展现了形象制作者莎士比亚在社会集体想象物之外,对于犹太民族给予的真切的同情,闪现出人文主义的光辉。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笔下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夏洛克,他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作为形象制作者的莎士比亚是依据和顺从本国、本民族占统治地位
①[英国]威廉·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97-98页。

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评判异国异族形象,所以,犹太人夏洛克的身上体现了欧洲人们对于犹太人的社会集体想象,他被刻画成为一个吝啬、充满仇恨、唯利是图、市侩气十足的任务。

另一方面,异国异族形象也浸透着作家的特殊感受,浸透着作家对形象的情感把握。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欧洲人,自然无法摆脱西欧长期反犹主义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对待犹太人的看法还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给予了理解和同情且大有人文主义的悲悯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