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精神为已任。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云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所以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的和谐,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一篇文章不论悲喜爱怒,其中都有对人生的无尽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
那么,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两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做法: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在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如:上《黄鹂》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并欣赏课文的美,笔者让学生重点围绕课后练习二、三、四跳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读描写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啼叫”“迅若流星”“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等语句。让学生去体会欣赏作者写第一次见到黄鹂时仅寥寥几笔就抓住了黄鹂的特征,体现出色彩的美、声音的美和流动的美。再如,当学生有节奏地读到“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妙境界和“黄鹂的全部美丽”“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时学生审美情趣上也达到了“极致”。总之,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通过朗读这些佳作美文,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让学生在听、说、读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其次,“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
篇课文,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也就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孙犁先生像话家常般的语言“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观察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听到它们的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些话表面看来很普遍,而字里行间却蕴涵了作者对黄鹂的浓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日课”“担心”不但写出了作者的爱意,同时也能牵动我们读者的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品味朴素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光,从而感同身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动笔写作,从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科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