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际贸易理论
1.比较优势与贸易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①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能利用同样的资源,比其他国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个别产业生产力决定绝对优势,每个国家依照绝对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得好处。

②比较优势
国际
贸易
与文
化保

比较优势是指产业间的相对生产力决定国际的相对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产品时相关的机会成本较低,则称这个国家拥有的是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这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
①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原则,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在于说明,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的强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从贸易中获利。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a.尽管专业化的好处多多,但是完全专业化并不存在。

因为一国的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它们不是一模一样地适用于生产某一商品。

b.该理论假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是不变的。

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的部门间转移会引起机会成本的变化。

这种机会成本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引起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分工程度的变化。

c.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包括劳动,其他要素也参与并形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3)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产品A的人均产量/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

这种比较优势也可以用相对成本来衡量,相对成本是一个产品的单位投入与其他产品单位投入的比率:产品A的相对生产成本=产品A的单位成本/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2.要素禀赋与贸易
(1)要素禀赋论的提出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her-Ohlin,H-0理论),该理论认为,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

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地使用了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了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影响
①H-0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流向。

②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与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

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而且,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③H-O理论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
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这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

但是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H-0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

3.规模经济与贸易
1979—1980年前后,克鲁格曼、兰卡斯特、迪克西特和诺曼等几乎同时独立发表了关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开展国际贸易的论文,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些模型中,不完全竞争不再被看作例外,而被视为世界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

由于这些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创建了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以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而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试图说明,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以是产生贸易的原因。

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生产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增加了竞争能力。

(1)行业间贸易(制造品与粮食)反映出比较优势。

行业间贸易的模式就是资本充裕的本国成为资本密集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力密集的粮食的进口国。

(2)行业内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不反应比较优势。

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他们的厂商仍然会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同时,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促使两国进行行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使各国不再独自生产所有的产品。

因此,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3)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

若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那么行业间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内贸易则会
占据统治地位。

相反,若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行业间贸易占统治地位,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4.贸易理论与文化产业
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没有直接涉及文化贸易,但也没有明确排除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文化贸易的可能性。

世界各国学者都层探讨过贸易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德国学者舒尔茨(Gtinther G.Schulze)
他曾根据文化产品的特点把文化产品分为可复制、不可复制和现场演示三种类型。

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对可复制文化产品的贸易解释性较强。

如发展中国家拥有丰裕的劳动力,在生产可复制文化产品中拥有比较优势,因而成为文化产品的出口国。

对于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如绘画、雕塑原作、古代工艺品)的贸易,以及相似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传统贸易理论并不适用。

(2)美国经济学家马斯一科莱尔(Andreu Mas-Colell)
马斯一科莱尔认为将传统贸易理论运用到文化贸易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适用。

例如挪威在其冰雕制作上拥有比较优势;西班牙在油画方面,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3)美国学者瓦尔德曼和西微克(Steven Wildman&Stephen Siwek)
上述两个人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是文化产业生产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例如美国好莱坞的形成。

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点是可以引起知识技能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同时某些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也互相租用,有助于产业内各文化产品生产厂商降低成本,使其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获得价格、品质等各方面的优势。

(4)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和麦克法蒂耶
在考虑规模经济对国际文化贸易作用的同时,他们提出了所谓第一行动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理论。

第一行动者优势则考虑技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首先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营销渠道和熟悉输出国市场状况等行动,使美国文化生产企业可以获得文化产品生产的“领先”优势。

(5)澳大利亚学者戴维·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
在《文化资本》一文中,他提出新贸易理论中的需求偏好理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文化产品的消费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当前消费所获得的满足以及未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因此,过去的文化产品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的消费结构。

二、媒介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
1.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即打破传统壁垒森严的国界,将世界各国的资源、生产要素和产品汇合在一起,形成国际大市场和全球性流通现象的一种趋势。

在全球化过程中,信息传播技术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2.文化产品贸易的特点
(1)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2)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