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感语言美审美想象及联想审美创造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早在大约200多年前,德国美学家、诗人席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人性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则是从“感性的人”通向“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桥梁。”他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愉悦的心理产生强烈的美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美感。例如《观潮》一文,教学伊始,可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随着录像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感受大潮的整体美。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亦然。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能力。而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就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一)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说来,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二)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三)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

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诵读中体验美感。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审美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都是语言的精华,文章语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教学时,教师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教师可组织学生反复感情朗读,甚至直至会背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章的语言之美,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四、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