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马工程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要素
3.教育者
4.学习者
5.教育影响
6.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本章难点】
1.“教育”的日常用法
2.“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
4.教育的负功能
5.教育的隐性功能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师讲授:“教育”的概念;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2.学生自学:教育起源问题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3.讨论内容:在访谈的基础上,讨论教育理论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中文的词源与词义,历史的解说
1、从语源上看,在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教”字:
2、像有人在旁执鞭演卜、监督强迫小孩学习的意义。“育”字的“ 月”,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称;“修道之谓教。”战国时期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春秋战国末期教育名篇《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3、在目前可见的先秦古籍中,“教” 和“育”,连用的情形极少,通常只用一个字来表述教育的现象和活动。最早把“教”、“育”二字合为一体作为一个新词使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老先生。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外文的词源与词义
1、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教仆是陪送奴隶主子弟上、下学的奴隶的专门称呼。
2、在英语、法语、德语中“教育,分别为Eduoation、Education、Erzichung,概由拉丁语Educare 而出,本意为诱导、引出,引申意义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育的定义
(一)国内的教育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两个意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阐明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和内容的活动规定性就把教育活动与社会的其他活动区别了开来,从而也就使我们能够明确地确定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科学定义。近年来,很多教育理论工作者认同,为了说明问题有同一的立脚点,有必要把教育的概念作相对的区分,分成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人类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生产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之后,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多样,积累的各方面经验日渐繁多。这时,仅仅依靠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简单模仿和口耳相传来培养生产者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教育活动开始逐渐从社会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诞生了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的机构--学校和伴随学校出现而同时产生的人才培养的专门过程。
学校教育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相区别的特殊功能是,教育活动是通过人的培养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使得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它的具体过程是:一部分人以某种特定的影响作用于另一部分人的身心。它的直接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发展和变化,获得预期要求的品质和特征。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不仅在各自占主导地位的动内容的不同,并由此而划分了各自不同的本质。同时,由该本质决定的活动的具体形式也是不同的。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的具体形式也处处体现着它的本质,体现着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看法接近一致,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Бабанский,Ю.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
(二)国外的教育含义
1、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J.H.)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代表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2、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Herbart,J.F.)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
--道德--包括”。
3、19 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Spencer,H.)说,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
4、在外国,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sea,J.J.)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5、20 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J.)则一反传统认识,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的表述是:“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于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一)教育活动的结构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我们知道,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更确切地说,是“教”与“学”两种活动构成教育。虽然,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的所有人都有“教”与“学”的责任或义务,但各自的职责重点不同,一部分人主要以“教”为职责,一部分人主要以“学”为职责。
(1)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2)教育过程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发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而且是一个基本要素。
(3)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把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作为活动目的,力求使自己“教”的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自己社会的变化。因此说,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4)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
A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
B 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
C 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格,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内容的设定,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质量;
D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1)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