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汉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法国籍的耶稣会士们比较突出,他们以宗教人士的身份来中国传教,介绍欧洲的科学知识,其中一部分人返回欧洲后,根据自己的见识,向法国官方提供中国的信息,向欧洲社会介绍中华文明。
金尼阁和马若瑟等人可为来华的法国籍耶稣会士的代表。
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是法国著名汉学家之一,出生于法国南部的里昂,年轻时对于东方、中国颇感兴趣。
1889年,他以驻华法国公使馆随员的身份来华,获得研究中国文化的好机会。
1893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汉语教授。
金尼阁著《西儒耳目资》
首先来到中国的法国籍耶稣会士是金尼阁,字四表,他的法文姓名为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年)。
他于1594年加入耶稣会,1611年奉派来到中国。
他先在南京逗留,曾跟随两位意大利神父学习汉语,后来到杭州、北京。
1613年,当时耶稣会中国传教会的会长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意大利人)派金尼阁为代表返回罗马,向教廷汇报与晋见教皇。
1618年,金尼阁重返中国,并率领22名教士一同到达,其中包括汤若望(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国人)与罗雅各布(Jacques Rho,意大利人)。
他带来了教皇赠书七千余部。
1620年,他们回到澳门。
后来,金尼阁曾在南昌、杭州、开封以及陕西等地传教。
1628年,他于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市桃源岭村外。
他自称“我不感到汉语困难”,留下的遗着《西儒耳目资》于1626年在杭州出版。
该书可称为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照音韵排列汉字,按音查字,称“耳资”,而照偏旁笔划排列汉字,按形找字,称“目资”。
该书有利于当时中法双方人员直接交往。
此外,他曾编写《中国编年史》等。
《赵氏孤儿》法文译者马若瑟
1698年,法国船只“昂菲特利特号”(Amphitrite)驶抵中国,船上有白晋、马若瑟等法国籍耶稣会士。
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èmare,1666—1735年)熟习汉语,他
对于中法文化交流有所贡献。
他将中国名著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一剧译成法文,于是为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又不懂汉语的法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法国著名东方学学者高第
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年),法国汉学家,又名高亨利、考狄埃,他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在巴黎去世。
他研究东方,尤其对中国文化有所钟爱。
1869年,高第来到上海,在美商旗昌洋行(Russell and Co.)工作。
1876年,他返回法国,从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
1881年,成为巴黎现代东方语言学校的教授,并撰写多本有关中国的著作。
二十世纪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1878—1945年)生于巴黎,为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汉学家之一。
年轻时,他已对远东、中国怀着浓厚兴趣,曾从高第与沙畹等汉学家学习汉语,因此为他在华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后来,他逐渐掌握汉、满、蒙、藏等语言,尤其关注中西交往历史。
1900年之际,越南河内成立“法兰西远东学校”(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伯希
和曾在该校任教,不久访问北京。
次年,他返回河内晋升教授。
1902年,伯希和又来北京,
随后在法国驻华使馆工作2年。
1908年,他与英国人斯坦因(Stein)一同到敦煌访古,盗
走中国珍贵文物约五千件。
1911年,他成为设在巴黎的法兰西学院的教授,主攻东方语文。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他在法国驻华使馆任陆军武官。
大战结束后,他返回法国重操教师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在巴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