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精选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汉字学
一、汉字
中国传统上叫文字。
汉人还把文与字加以区别
文——独体字——合体
《说文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
说明:
形体结构是独体的,叫做文。
由象形字、指事字互相组合,构加部分都作为形符的会意字,即所谓形相益;构加部分都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即所谓声相益。
这些合体结构的,叫做字。
并且以为“文”是仓颉初造汉字时的形体,“字”是后来“文”发展的结果。
如:年、宗、炙等。
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
“文”的本义是纹身之纹,文、纹古今字。
“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房屋内有子出生,本义是生殖。
“文字”这一称呼最早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 年)刊立的琅琊刻石(今山東諸城縣東150裏),其刻石云:“书同文字”。
先秦并不如此。
结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是具有记录汉语语音和表达语义层级作用的书写符号系统。
这里的层级作用,指表音、表意功能属于不同的符号层级。
二、汉字学
文字学不等于文字,汉字学也不等于汉字
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成系统的具体书写符号,而文字学是指研究这些成系统的书写符号的学问。
它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分支。
普通文字学:以世界上所有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世界文字结构、性质分类、发生、演变的共同规律的,叫普通文字学,也可以称为一般文字学。
比较文字学:以某几种记录不同语言的文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结构特点、特质、发生发展规律的,叫做比较文字学。
个别文字学:以某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叫个别文字学。
汉字学:汉字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小学。
“小学”,本来指学童之学宫,类似后来的初等学堂。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小艺”,指书、术,即文字、计算知识。
“小学”从学童的学宫之名转而指学童之书名,即指文字学了。
是基础之学;古人把它看成功业的基础。
.《隋书·经籍志》小学类里增加了音韵类书,至《旧唐书·经籍志》始将《尔雅》类训诂书也归入小学。
“小学”则又成了传统语言学的代称,包括文字、音韵、训诂。
后来就出现了“文字学形篇”、“文字学音篇”的称呼,60年代,高亨先生著《文字形义学概论》。
书名仍受其影响。
另:胡朴安著《中国文字学史》,不评述音韵、训诂之书,等同现代的“文字学” —不再理解成传统语言学了。
民国时期称中国文字学(汉语文字学)。
我们称汉字学。
断代汉字学:研究古文字,今文字,现代汉字的学科。
古文字学:主要研究甲骨文字学、金文文字学、战国文字学等。
今文文字学:研究今文字隶变规律。
现代汉字学:研究当前使用的汉字。
汉字交叉科学
汉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
汉字与文化结合——文化文字学。
汉字与心理学结合——汉字心理学。
汉字被日、韩、越等民族借用,也产生了不少变化,
也有人研究其变化。
如:《新中日简体字研究》
(新加坡谢世涯)
我们研究的汉字学,是综合古今的,即研究汉字的
产生、发展、结构、性质、前途以及典籍阅读、
现代社会汉字应用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节汉字学的价值
汉字学在史学、新闻、图书档案等专业中都是骨干的基础课,在汉语言学专业尤其重要。
这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谈:
一、从宏观看文字学的作用:
一句话:“社会之公器”“个人立世存身的有力工具”(中科院,秦晋语)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汉字是了解古代灿烂文化和掌握现代科学的利器
这个根本性发明的衍生物。
若没有汉字作载体,四大发明,何以得知?5000年灿烂文化如何知晓?故外国学者帕默尔:“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语言学概论》P6)
以上是汉字对古文明的贡献。
那么当代呢?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社会,文字被当作知识宝库的钥匙,地位越来越重要”(语言学家,刘杉梅)
“不能系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人越来越不被当作人看待,这是时代的冷峻和严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势力”。
“后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知识社会,又是一个组织社会,有知识者必须准备同时在两种文化中生活和工作;一种是在知识分子的文化,它着眼于文字和思想;另一种是经营的文化,它着眼于人和工作。
”——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
“从现代的世俗观念看,系统学习汉字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世俗观已从“嫌贫爱富”过渡到“嫌无知爱有知”,这实际上亦将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世俗力量。
因此要想不被社会抛弃,就应努力掌握好语言文字,进而掌握其它知识。
(著名记者吴运锡)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在此,文字学知识是谋生手段和事业利器。
请看信息工程专家邱弛之名言:“过去,汉字与龟(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硅片)结合,使古老的汉字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语言学已从纯人文科学变成文理结缘的学科,汉字的信息化使汉语文字知道成为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和事业利器。
”
“今天国际竞争最剧烈的尖端科技有七项:远距离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微电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航空工程。
其中前三项与语言学密切结合,其余各项也跟语言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语言学再也不是纯人文科学了。
”(方吉吉《字里乾坤·序》)
(二)汉字涉及交叉学科研究和边缘学科创建
有人说:古文字有时是一幅画,有时是一首诗,有时是一个哲理,它涉及到战争,祭祀,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刑杀,农业及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学科,是研究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
如:
1、汉字与战争: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这从一些汉字中完全可以得到验证,甚至当时的战争场面都依稀可见,请看:兵、武、斗、戎字的甲骨文字形。
2、汉字与刑杀,如:
伐
刖
执
3、汉字与“婚俗”:
同现代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相悖,同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上古的婚姻是掠夺。
请看:“妻”,是古代抢姻习俗的形象描绘。
正因为是抢所以时间在黄昏进行。
婚,《说文》:“娶妇以“昏”时”。
何为昏时,甲文造字义为太阳西下。
因为是“抢”所以日落天黑时好行动。
可见古婚姻绝不是“洞房花烛”式的浪漫与温情。
但却留下了“蜜月”之甜蜜。
因抢婚不只在汉族,其它民族甚至其它种族也有。
他们抢了新婚不敢回家,躲进山林野外,无熟食,天天喝蜂蜜,故有“蜜月”,留给后世幸福的男女享用。
如今瑶族还存假抢亲的结婚仪式。
4、从汉字看古代家庭的伦理观念:
如:
夫
妇
好
二、从微观看文字学的作用
(一)掌握汉字学是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先决条件
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祖国,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亿字的古书。
这些书籍记述的内容时间跨度达三千多年,古今变化很大,后代正确理解汉文典籍,只靠古注和辞书是不行的。
汉字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训诂学中称为形训,或叫以形索义。
1、以古文字成果纠正辞书不当解说之例
例一:“保”字,其本义众说不一:
《辞源》:“养育,抚育。
《国语·周语》上:‘事神保民’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抚养。
《尚书·康诰》:‘若保赤子’ ” 。
其实甲骨文、金文“保”字作人负子之形,唐兰:《殷虚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 。
“保”的本义是背。
《尚书·召诰》:“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
”
例二:《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
邢秉疏:“气,小食也。
言肉虽多,食之不可使过食气也。
”
朱熹<<集注>>:“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
都未讲明白。
《说文》:“气,馈客刍米也。
从米,气声。
”此字从“米”可知其本义为“米”类谷物.
明白了“气”的字义,就知这句话是说:肉虽多,不使吃肉的量超过饭的量。
例三:《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父瞿瞿。
” 毛传:“瞿瞿qú,无守之貌。
”失之甚远。
《说文》:“瞿瞿,鹰隼sǔn (鸟纲,隼科各类的通称。
在我国有游隼燕隼、红脚隼等。
)之视也。
从隹,从目目。
“目目”,说文:左在视也,从二目。
古铜器铭文象二目圆睁之形。
可见诗经是叙述劳动人民折柳条编菜园子的篱笆,而统治阶级的狗腿子,疯子般地瞪着老鹰似的双眼。
诗文用“瞿瞿”把狂夫写得活灵活现。
假设我们不知道“瞿瞿”的原义,就体会不到诗文的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义了。
2、靠古文字形体深入理解辞书正确解释之例
例一“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例二:特,《诗经.鄘风.柏舟》“汎fàn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dàn彼两髦,实维我特”。
毛传:“特,匹也。
”
《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毛传:“新特,外婚也。
”两个“特”均为“配偶”,《说文》:“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寺声。
”特的本义是公牛,因而引申女性对男性配偶称特。
3、古书中的字用本义、引申义均无法使句子意思通畅的时候,则汉字学知识帮助我们推断其应该是通假字
例一: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
贾谊《吊屈原赋》:“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
《荀子·赋篇》:“圣人共手” 。
这三个“共”字,分别等于后来的供、恭、拱。
其实,“共”字金文、小篆似双手举物供给他人,本义当为“供”,“恭”、“拱”当为其引申义引起的字形分化。
例二:《诗.周南.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为什么?因为“逑”是借字,其本字应是雔chóu ,“(象形字)双鸟也,从二隹。
”鸟雌雄一对为雔。
金文
(三)汉字规范、简化离不开汉字学
汉字规范:
汉字积累至今,据《中华字海》统计有八万多。
常用字三千多,次常用字七千多。
不经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异体字。
异体字没必要保留。
但哪些该废呢?不能单单根据字形简省,还是看是否合乎演变条理。
例如:火爰、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南方人不烤火。
不容易接受火字傍的字。
简少笔画,也要符合演变规律。
汉字简化:
简化汉字也要汉字学的基础,以部分简体字就是采取的甲骨文字形,如:舍——捨
启——啟
再如:网
气
礼
(四)辞书编篆离不开汉字学
辞书中许多是语文工具书,以解字、词为主。
其注音、释义、举例,都得以汉字学知识为基础。
在列义项时,一般都是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次序排列的。
本义要靠汉字形体分析和典籍用例做出正确判断。
如《简明古汉语字典》的义项排列:
明:1光明,明亮。
2照亮。
3点燃。
4照明用的东西。
5洁净,明净。
6显明,明确。
7明白,懂得。
为什么?因为“明”字的两个甲骨文字形都是“明亮”之义。
前一写法为月光照进窗户,后一写法为月未落而日已出,均为明亮之义。
照亮之义是西周金文才有的用法。
可见张先生将光明、明亮之义置于各义项之首是有坚实汉字学知识基础的。
其他,如信息处理中汉字编码方案的研究,历史考古,文物鉴定,都与汉字学有密切关系。
第三节汉字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萌芽时期
东周已有些探索汉字学的零星材料了。
“六书”之名始见《周礼》。
仓颉造字传说,最早见于战国《世本》、《韩非子》等。
周代出现了童蒙识字课本《史籀zhòu篇》。
秦代又有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博学篇》。
但还没有系统研究汉字的著作出现,先秦只能说是汉字学的萌芽时期。
二、《说文》学时期
汉代是汉字学的创建时期。
最辉煌的成就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说文》影响久远,成为旧时代汉字学的中心内容,直到20世纪初还有人把汉字学叫“许学”。
孙锡信《中国汉字学史》把清末以前称为“《说文》学”时期。
(一)形、音、义综合类字典
形、音、义综合类字典,模仿《说文》,以部首统字,每字均释义、注音(或读若,或反切,或直音),并举书证。
《字林》西晋吕忱chén著,7卷,亦540部,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收字12824个。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著,部首基本依据《说文》,增13部,删11部,总数为542部。
收字约16916字,后唐宋人增至22509字。
《玉篇》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专释楷隶形体的字书,其撰成上距《说文》四百多年,释义更为详尽,引书53种、古注17家。
唐代《字海》武则天挂名撰,100卷。
没有流传。
宋《类篇》司马光撰,45卷。
收字31319,多有唐宋产生的新字新义,是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元代无此类著述。
明《字汇》梅膺祚zuò撰,12卷,以十二地支标目。
合并《说文》部首,成214部,部首排列。
这是对汉语字典的重大改革,全书收字33179字。
明《正字通》张自烈撰,12卷。
清《康熙字典》张玉书等奉敕撰,42卷,沿用《字汇》体例,以地支之名分12集。
全书收47035字,是淸初以前汉字的总结,保存了大量汉字形、音、义资料,至今仍是翻检罕见字的常备工具书。
但,此书错讹颇多,仅其引文错讹过甚者,就达2588条。
(二)规范汉字类字书
《说文》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规范汉字。
魏张揖《错误字》
晋葛洪《要用字苑》
北齐颜之推《证俗音字略》
隋李少通《今字辨疑》
以上几部,都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策试卷要求写正字,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规范汉字形体的著作,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部: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1卷。
唐张参《五经文字》3卷
唐玄度《九经字样》1卷。
宋郭忠恕《佩觽xī》3卷,
宋张有《复古编》2卷。
明焦竑《俗书刊误》12卷、
明叶秉敬《字孪》4卷。
(三)《说文》注释类类书
解释或研究《说文》,到清末以注前已有几百种。
这里选择几种比较重要的略作介绍。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说文)40卷。
前30卷是通释,为全书主要部分。
与《说文》15篇相应。
特点:以今语释古语,兼明通假、古今字、引申义。
徐铉校订《说文》(“大徐说文” ),对许书详加勘正,纠正讹误,增补漏略,加注辨字之俗正,并新附402字,统加反切注音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桂、王、朱。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30卷。
作者历时31载,至今仍为最权威的《说文》注本。
成就:第一,阐明许书体例。
第二,校订《说文》讹误。
第三,从语言理论高度阐释汉字形、音、义关系。
第四,疏证说解,在辨析同义词、通假字、古今字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缺点:不少武断之处。
段氏书一出,研究“段注”之书有二十几种,其中冯桂芬《说文解字段注考正》15卷较好。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50卷
优点:例证丰富,字义疏证精细。
王筠jūn《说文释例》20卷
优点:对许书体例进行了全面阐发和细致总结。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8卷
特点:打破部首属字传统,以古韵18部按谐声偏旁属字,便于观察音义关系,使汉字进入了形、音、义全面结合的研究阶段。
(四)古文字研究
宋代汉字学一项重要成绩就是古文字研究。
首先,金文的收集和考释,著述二十多种。
著名的有: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20卷,收器513件。
此书开铜器款识之先河。
其次,开始了古文字字典的编纂有:
郭忠恕《汗简》7卷
夏竦sǒng《古文四声韵》5卷。
元明古文字学没什么重要建树。
清代又掀起了古文字研究的热潮,主要是对金文的研究。
有:
《西清古鉴》等4部(清廷所藏铜器铭文,及释文)
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10卷,
吴式芬《捃jùn古录金文》3卷,
吴大瀓chénɡ《愙(kè同恪)斋集古录》26册等。
吴大瀓《说文古籀zhòu补》吴大瀓《字说》
考释古文字成就大的当数吴氏,在分析金文形体结构、考订源流上成就是当时最高的。
三、科学文字学时期
清末甲骨文发现以来,汉字学的发展步入了辉煌的时代。
《说文解字》的中心地位被古文字所取代,现代汉字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汉字学分支。
(一)古文字学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70年代出版,从已著录和未著录的甲骨文中,挑选在文字、考古、历史研究上有价值的,共著录41956片。
是甲骨文发现以来集大成之作,为甲骨研究提供了全面、科学、准确的资料。
另有姚孝遂、肖丁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铜器总数已发现有铭文的共有一万多件,著录书众多,集其研究及著录大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计16册。
台湾学者严一萍编的《金文总集》
邱德修编的《商周金文集成》。
其他货币文、古玺、封泥、陶文、竹简、帛书等,均有著录研究之专书。
古文字字典,重要的有:
孙海波《甲骨文编》
容庚《金文编》
李孝定《甲骨文集释》
周法高《金文诂林》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古文字学理论著作也有很多,如: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等。
(二)《说文》学
综合注释《说文》再没什么突破,民国时期丁福保《说文诂林》15卷,汇集编时以前研究《说文》著录182种
这个时期兴起了分析评价《说文》的通论式著作。
重要的有: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
蒋善国《说文解字讲稿》、
董希谦等《许慎与说文解字研究》等。
(三)现代汉字学
民国时期学者已经开始了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第一部字量研究的专著《语体文应用字汇》(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
我国最早的限制汉字字量的方案《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教学法》(著名戏剧家洪深著)民国时期,按字形编排的方法蜂出:影响大的是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
字形上,民国时期开始提倡手头字、简体字,容庚先生还编有《简体字典》,收简体字4445个。
正字法的书,比较有名的是顾雄藻《字辨》。
汉字注音,有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拉丁字母等方式,如罗常培《国音字母演进史》。
叶籁士提倡汉字改革的《拉丁化概论》也是一本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