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写作的创新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文写作的创新方法
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浅谈公文写作的创新方法
文/ 房立洲我们每每惊叹于写作圣手的匠心独运。

一些看似平庸的素材,一旦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为我们送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气息。

花开花谢,潮涨潮落。

生活在变,世界在变,而看似不变的却是我们“水波不兴、岁月无痕”的平静工作。

我们每每慨叹于年年“炒冷饭”的无奈,常常自卑于岁岁“倒旧酒”的枯涩。

我们的写作如何才能获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转机?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作《望岳》有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正是我们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写作哲学。

我们需要倚靠工作经验和写作知识积累的“造化”来造就我们写作的“奇景”,我们需要倚仗思维的“阴阳相生”来“切割出”公文写作常变常新、千变万化的“奇观”。

调子再老,材料再旧,套路再僵,但只要我们还有奇诡壮阔的“造化”,还有变幻多彩、摇曳生姿的思维“阴阳”,我们的写作事业一定会有天天不同、岁岁有变的“潮涨潮落,云卷云舒”之气象,由此获得一支“点铁成金”的彩笔。

公文写作的创新,最突出的表现在语言的创新和思路的创新这两个方面。

争字之巧,竞韵之奇任何一篇公文写作,要想从千万篇“面
容惊人相似”的“文山”中“杀出重围”,就不能不注重语言的创新。

限于功力,我们的语言做不到像著名作家沈从文、汪曾祺那样的“洗尽铅华呈素姿”和“豪华落尽见真淳”,但在语言创新上的点滴努力,都会为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博取眼球,赢来“满堂彩”。

在公文的语言表达上,平实是返璞归真式的创新,严谨是字敲句打后的创新,而优美也是一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后的创新。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往往也会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看似平常的构图,如果我们用“彩笔”加以点染,立马会出现不一样的境界来。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讲话稿中的语言“创造力”:【例1】比如“××”“××”等工作,都是按此章法予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各部门更应责无旁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各级各部门就像一支足球队,是个战斗的整体,大家配合默契,各司其职、各自担当,才能迎接挑战、冲锋陷阵,不能前锋不进球,中场不传球,后卫不守球,光等着上级领导当守门员,最终让人罚点球。

“例1”论述的重点在于一个“责”字。

作者没有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惯常表述老套路,而是用了“踢足球”这一个众所周知的体育运动来比喻,既有“团队”,也有“个体”,每个“个体”必须各司其职,否则就会造成被人“罚点球”的被动局面,责任不落实的危害由此喻而端倪尽显,以此来说明各个部门和团队成员分工合
作的重要性,生动而形象。

【例2】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突出问题,旗帜鲜明地把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向、政治上坚定自信、行动上高度自觉,为中央站好岗、放好哨,守好土、尽好责。

当前重点是要把握好三点:一要坚定主心骨,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绝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还是要做到该张口时就张口,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战士不当“绅士”;二要唱响主旋律,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三要占领主阵地,在网络空间大力激发正能量,真正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例2”作为一篇讲话稿,可以说将语体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第一句开宗明义,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体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意识形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就具体化了,一“扛”一“抓”不仅彰显了力量,而且体现了担当,强调了落实。

第一句的语句也十分整齐,而且是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在演讲时能产生如珠落玉盘的听觉效果。

接下来的三条运用通俗的比喻,各自独立而又以一“主”字相互勾连,形成铺排。

“该……该……当……”和“……好……好……好……好”等句,语势畅达,出口成章,明白如话,形成了一种瀑布直泻、水花四溅的美感。

【例3】严明纪律是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孙子兵法》
讲:“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用现代的话来说,文就是理想信念,武就是军法纪律,二者兼用,方可攻无不克;反之,一支没有纪律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对部队来说是这样,对政党来说也是这样。

我们党是靠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严明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毛泽东同志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

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什么时候纪律严明,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什么时候纪律松弛,党就面临着分裂、失败的危险。

“例3”的首句揭示了本段的主题,而“严明纪律”是全文论述的“靶子”。

本段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展现了较强的理性美。

一是引用。

分别引用了孙子和毛泽东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二是对比。

通过“反之”一词,褒贬自明,立场鲜明,这句同时还用了阐释说明,将孙子的观点与今天的理解结合起来,使文章结构针脚细密,连接紧凑。

三是反复。

“对……对……”和“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强调意味很浓,这里虽不明言己意,而己意自明。

【例4】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是摆设,而是带电的高压线。

在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问题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丁就是丁,卯就是卯,不容置疑、不容挑战,没有商量的余地。

任何情况下,对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都不能讲“放开”“搞活”“松绑”“特殊”。

一切耍滑头、打擦边球、走偏门的想法和做法,
都是极其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硬杠杠。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哪些事可以个人对组织或组织对个人、哪些事必须组织对组织,哪些事可以简化程序、哪些事只能按程序办,哪些事该发扬民主、哪些事该请示报告,都必须理解得清清楚楚,执行得一丝不苟。

“例4”论述的重点是告诫大家要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文章用两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分别从两个层面来论述。

第一层是从总体上说,目的是提高听者的认识;第二层是从具体上说,目的是使听者清楚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第一层中的一系列短句和用引号突出的“词语”,加强了语势,饱含了力度,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一切……极其……非常……”气势宏大。

第二层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如绵延水波,汪洋恣肆,酣畅淋漓,进一步澄清了是非,明确告诉了听者是非界限,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春花秋月,沧海桑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外部世界在变,我们的思路也在变。

同样的内容,之于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构思。

构思的创新,是公文一切创新的“总开关”。

有时,我们天马行空、想落天外的构思,会给我们的写作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例如:【例5】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政治观念和组织观念不够强、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不够严等问
题。

有的不信马列信上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烧香拜佛求菩萨;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在大是大非面前犯迷糊;有的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道听途说,信谣传谣;有的对上级作出的决策部署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意见,而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发表反对意见;有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有的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有的搞“一言堂”,在班子内部不当班长当家长;有的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方面出了问题,就好比一棵大树烂了根、好比一座房断了顶梁柱,危害是巨大的,后果是严重的,并最终会在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党风廉政等各方面反映出来。

对我省来说,党员干部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抓落实不力上,主要有“九种表现”:一是担当精神不足,责任意识不够,不愿挑担子、不敢打硬仗。

比如……二是在落实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比如……三是抓落实不具体、不深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比如……四是用假指标、假数据来体现落实,把好经念歪、念走样。

比如……五是热衷于另起炉灶,喜欢翻烧饼,对于好的蓝图没有一以贯之抓到底。

比如……六是抓落实抓不住重点,抓不到点子上,没有章法、不得其道。

比如……七是不是带头“跟我冲”,而是喊着“给
我上”,不是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而是高高在上、吆五喝六。

比如……八是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不注重学习,凭老经验办事,面对新情况不想新办法,还经常埋怨现在比过去工作难做。

比如……九是抓一阵停一阵、紧一阵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

比如……这些现象尽管只发生在少数地方和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却直接影响了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自己摆进去,照一照镜子,对一对画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例5”写得很有厚度、广度、精度和深度。

通篇主要运用列举事例使文章结构如扇面般展开。

“八个有的”和“九种现象”覆盖面广,“打击半径”大,既有大量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增强了厚度,又提取了各方面的代表事例,基本是“一网打尽”,体现了广度。

同时,针对各种罗列的现象,又再次往深处挖,向细处挑,既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针对性,又使笔锋所向,有了极大的精度和深度。

此外,语言也直观形象,大部分都是来自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口语,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现象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是一张当今不良官相世态的“人物图谱”,笔锋不可谓不利,笔触不可谓不深,笔力不可谓不大,笔头不可谓不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