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

一、自然之美的体现

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庄子看来要去除人为,不要损害天性,从而达到反归纯真的本性。关于“真”,庄子在《渔夫》这一节中论述的更精彩,“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碌碌而受变于俗,故不足”。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遵寻自然的规律,他们贵重纯真。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真是比外在的表现形式更为感人的精神力量。

在庄子看来,外在的表现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自然”要“真”。在庄子看来大小、有无、是非、美丑是没有绝对的区别的,当然在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想,但是在这里同时也显示出了庄子对美、丑、自然的观点。在庄子中,庄子描述了很多的丑陋之人,但他们都受到人民的爱戴,君主的重用,在这里,它突出形体的美丑不重要,首先这是自然的,其次内心的善是是比外在的美更重要的东西,“庄子用形体的丑陋来比喻各种情况,不仅反映了庄子对于形体丑陋的态度,更是他自然没学精神对现代美学生存的影响【2】。如果庄子看见东施效

颦的景象,他一定会显出鄙夷的目光,他之所以会露出鄙夷的目光,不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很丑,没有西施那么漂亮,而是因为她没有显示出他的真来,相反,如果西施扭捏作态,同样也是会遭到庄子的鄙视的,在庄子看来,美在与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遵循自然才会显出他的本真之美。

在文学艺术和教育方面,庄子倡导要“绝圣弃智”、他指出:“文灭质,博溺心”。“庄子认为,世代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就在于物欲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和发展”【3】按照庄子的想法,就应该丢弃这些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上获得的知识,每个人回到最初的状态,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这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没有那么面目可憎的,是美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得明白,庄子主张回归到远古自然之时是向往那么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社会。

二、虚静之美

庄子的虚静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的“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在这里谈的是一种体悟“道”的一种心境。虚静集中体现了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虚静的实现需要“忘”,即放弃一些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放弃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去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虚静”同样是庄子追求道的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在《天道》中所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的“虚静之美”在书中多次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是这样描述那些圣人的:“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出,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在庄子看来,只有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欲望,才能达到虚静的玄妙之境,最能体现庄子的“虚静之境”的就是众所周知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短短数十字,就把庄周那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突出体现了庄子大那种“忘”的精神内涵,如果庄周每天想着“中午吃什么”和“要不要去当官”这种琐碎而世俗的问题的话,那是不可能达到那种超然物外外的境界的。

“关于如何实现虚静,有‘心斋’和‘坐忘’两种基本途径,虚静是心灵追求的境界,心灵达到了虚静,才能畅游于和有之乡的道静”。【4】在《人间世中,庄子就借孔子和颜回的问答来回答了什么是心斋,孔子是如此说:若一志,天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天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者也,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不要去眼耳等去感悟外在的世界,终止心灵的活动,也就没有了一切想法和欲望,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枯死的木头一样,这样也就是达到了那种至虚至静的那种境界,“庄子又称‘心斋’为‘忘心’,说‘致道而忘心’。在此,忘得就好的解释为亡,心斋或亡心的反面是‘有心’或‘师心’,这里所说的心均为常人之心或作为世界之内一个对象的经验主题之心”。【5】庄子的虚静之美主要在于“心”。心空则世界全美,当心灵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世界万物在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是美丽无比的,庄子的虚静之境是很难实现的,也是与当时时代追求进步的主题是不符的,但是他为无数的苦闷的人找到了一条精神超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