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前言

丙型肝炎已呈全球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于所有传染病的前列,而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也呈现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肝炎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型肝炎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型肝炎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使丙型肝炎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已经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广泛开展,但是我国在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方面尚存在检测策略不明确、检测程序不标准、检测结果解释不规范等问题。临床实验室检测中存在大量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鉴于此,为加强全国丙型肝炎检测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急需制订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的技术规范。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写组工作会议。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领导从全国丙型肝炎防控管理角度,为《规范》编写内容提出了几点要求:

1.《规范》内容要考虑为公共卫生服务,要考虑到基层的具体情况。《规范》制订的标准要有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2.《规范》内容要有发展的眼光,要考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规范》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规范》内容要有大局观念,要考虑有利于各系统的发展。《规范》编写要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内具体情况。

随后,在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历时近两年,经过反复多次修改,制订完成了我国《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规范》共分九章,包括: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策略,丙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实验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及

能力验证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策略不断出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适时组织专家组对本《规范》进行修改和更新。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人民医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浙江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规范》编写组织者:蒋岩。

本《规范》编写组人员:庄辉、魏来、鲁凤民、钟劲、祁自柏、陈智、周林福、汪宁、蒋岩、邢文革、邢玉兰、毕胜利。

本《规范》编写联系人:邢文革。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所有的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实验室。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编写组

2010年5月20日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丙型肝炎病毒 (1)

1.病毒形态和基因组结构 (1)

2.基因型 (2)

3.复制和细胞嗜性 (2)

4.致病性和免疫性 (3)

第二章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5)

1.概述 (5)

2.试剂 (5)

3.检测方法及程序 (5)

4.抗体检测注意事项 (10)

5.抗体检测的意义 (11)

6.结果报告和解释 (12)

第三章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 (13)

1.概述 (13)

2.试剂 (13)

3.检测方法及程序 (14)

4.抗原检测注意事项 (14)

5.抗原检测的意义 (15)

6.结果报告和解释 (15)

第四章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16)

1.丙型肝炎RNA定性检测 (16)

2.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检测 (17)

3.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 (23)

第五章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策略 (26)

1.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 (26)

2.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 (27)

3.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 (30)

第六章丙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 (32)

1.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模型 (32)

2.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的展望 (33)

第七章实验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 (35)

1.样品采集 (35)

2.样品保存与运输 (35)

第八章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及能力验证 (37)

1.室内质量控制 (37)

2.能力验证 (41)

第九章实验室生物安全 (46)

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的生物安全级别 (46)

2.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 (47)

3.实验室安全操作 (48)

4.职业暴露及其处理 (50)

参考文献 (52)

第一章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于1989年被正式命名,在此之前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91年被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虽然丙型肝炎作为疾病早已被发现,但直到2005年HCV体外细胞培养才获得成功。这对进一步认识HCV结构与功能、深入研究HCV的发病机制、研究和开发抗HCV药物和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1.病毒形态和基因组结构

HCV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病毒体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包膜表面有刺突结构。用有机溶剂提取去除包膜后,可暴露其中心的核衣壳,直径约33nm。经蔗糖梯度离心后,血清中的HCV颗粒分布于3个组分:浮密度为1.04~1.06g/ml者为与血清中脂蛋白结合的病毒颗粒;1.09~1.1g/ml者为游离的病毒颗粒;浮密度为1.17~1.24g/ml的病毒颗粒与血清中抗体结合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

在分类学上HC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总长约9.6kb,编码单一的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可翻译成一个约3000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在HCV ORF两侧分别有一个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均具有复杂的二级结构。5'非编码区含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可直接与4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启动HCV前体蛋白的翻译。

翻译启动后首先产生HCV前体蛋白。由宿主细胞的信号蛋白酶和HCV自身编码的蛋白酶加工成约10个成熟的HCV编码蛋白。HCV结构蛋白位于前体蛋白的氨基末端1/3处,由宿主细胞的信号蛋白酶加工,包括核心蛋白(core)、2个包膜糖蛋白(E1、E2)和一个小的p7蛋白。非结构蛋白(NS)位于前体蛋白的羧基末端2/3处,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其加工由HCV自身编码的蛋白酶介导,其中NS2-3自身蛋白酶切割NS2和NS3间的连接,而NS3丝氨酸蛋白酶负责下游NS3至NS5B间的加工成熟(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